人民情懷與藝術抒情的感動人心 ——觀四川曲藝劇《望紅臺》
近日,一臺全部由巴中地區業余演員演出的四川曲藝劇《望紅臺》在第九屆中國曲藝節成功上演,贏得觀眾的熱烈掌聲。作品表現出深厚的人民情懷、人民與黨和革命事業的血肉關系、強烈的抒情性和富有感染力的音樂性,深深打動了觀眾。
《望紅臺》的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在革命歷史題材的藝術創作中大膽表現革命中的純潔情感。故事的核心是寫紅軍長征途中戰士大山與農民姑娘杜鵑的相遇、相戀、別離和思念,特別重點描寫了大山和杜鵑面對離別的內心情感,從中表現出黨領導的革命事業與人民的血肉聯系,革命征途中貫穿的人民情懷,以及人民基于紅軍帶來生活巨大改變的強烈向心力。作品從劇本的文學性和表演的音樂性上層層渲染了這種情感表達,詩性的語言和融入民間曲藝的抒情音樂表現出很大的感染力。分別前大山對杜鵑表白道:這一走還不知道要走到哪里,但始終就是跟著紅軍走,跟著走,不管走到哪里,都是走革命的路、為人民謀幸福的路。表達了革命戰士心中家與國、情與義的難舍難分。正是大山和紅軍為人民帶來的解放和人民情懷支撐了杜鵑對大山的年年守望和懷念,唱出入土至死也會相思念的深情。等待與懷念的情感抒發,成為劇中最重要也最有感染力的抒情段落。抒情成為超出敘事的更有震撼力的藝術表現。許多唱詞表現出源自人民情懷的詩性和充沛感情。結尾的對唱、合唱道: “你永遠活在我們的記憶里,我們活在你們的事業中” ,成為情感表現高潮,表達了黨和人民、歷史與人民的水乳交融般的緊密聯系,人民對黨的事業的自覺投入。
《望紅臺》對革命者與人民間美好純真情感的濃重描寫,對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很有意義。這樣的描寫繼承了民族歌劇《紅珊瑚》 《洪湖赤衛隊》等作品的優秀傳統,即把革命事業與革命者的美好感情、革命理想與幸福向往、歷史正義性與人民性,以藝術的優美統一起來,也是在美麗的人性和情感描寫中表現崇高和正義的價值?,F在有些描寫主流價值的影視作品在表現人的美好感情上缺乏深入的藝術拓展甚至有貧乏表現,應該從這部樸素的舞臺劇中得到啟發。
作品的另一個成功之處是它的音樂和民間文藝表現,這也是該劇能夠打動人的地方。它吸收了大量四川清音、揚琴、竹琴、金錢板等民間音樂和四川盤子、諧劇、蓮花落、車燈等曲藝形式,融于歌唱和表演中,形成說唱與舞蹈的敘事,音樂和歌唱抒情的表演形式。其中故事敘述的苦水臺、甜水臺到望紅臺的演繹,呈現了生動的民間傳說式的故事性,曲藝的說唱進一步加強了舞臺劇的大眾性;竹琴的急弦如雨,金錢板的節奏感,諧劇方式的詼諧,則表現出別具特色的舞臺敘事功能和文化特殊性;而融入四川揚琴曲調的男女主人公高潮唱段高亢、明亮、抒情,表現出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藝術部分,顯示了民間音樂的獨特魅力。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音樂的加入,也使非遺有了新的文化生活功能,即對當代藝術表現手段的豐富,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非遺的歷史性在文化現實性和人民文化生活中保持了文化活力和傳承性,使非遺保護真正活起來。
曲藝藝術本來就是民間藝術,有著大眾化、通俗化的突出特點。 《望紅臺》的演員都是業余的,有鄉鎮音樂教師、退休工人、曲藝愛好者、機關干部、在讀學生等,在藝術主體上還原了曲藝的大眾性、人民性。他們的表演傾情投入,樸素動人,對待藝術的真誠態度,對于專業文藝工作者也是一個促進。眾多業余演員的參演,也反映了巴中地區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層次,展現了基層人民在美好生活新追求中對文化藝術的極大熱情。這種文藝創造的群眾性參與,對于實現鄉村振興、區域社會和諧發展,也具有生動而積極的文化借鑒意義。
作為一種藝術新形式探索的曲藝劇, 《望紅臺》還有一些不足,主要在于“劇”的戲劇性特點還比較薄弱,革命歷史的故事表達還不夠獨特,晚年舞蹈女主人公的情感表現過多沉浸于思念,而缺少人民在新的生活道路上奮進的具體表現。但《望紅臺》仍不失為一臺群眾性的有積極意義的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