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文藝理論
相比于歷史上種種文藝本質觀,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有一個重要維度,即從社會關系角度認知文藝。習近平文藝思想認為,我們的文藝只有緊緊圍繞人民,彰顯中國精神,才不會失魂、失語、失聲,才能有血有肉、風骨凜然、氣韻生動、鼓舞人心。只有在人民之中創新,在中國精神之上發展,才能有效構建中國話語、凝聚中國力量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的歷史語境下,如何創作出無愧于這個偉大時代的文藝作品?如何推進新時代文藝理論話語體系創新?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和著述,我們可以看出,習近平文藝思想主張緊緊圍繞人民中心,從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要熱愛人民,要求創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全面闡述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宗旨論、創作論和批評論。
人民中心與文藝宗旨論
文藝理論的基礎問題包括“何謂文藝、文藝何為”。中國古代有“詩言志”“詩緣情”“文以載道”“文以氣為主”“文果載心”“文之為德”等諸種表述形態。在西方,柏拉圖認為文藝是對理式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他對“靈感說”的解釋是“神靈附體”和“迷狂”。亞里士多德則認為文藝是摹仿。中國古代文藝觀也好,西方古代靈感論、摹仿論也好,都是各自時代文明土壤的產物,也有一致之處。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有一個重要維度,即從社會關系角度認知文藝。習近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謂人民的文藝,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他繼而分析道:“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文藝屬于人民始終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根本宗旨的體現。例如俄國十月革命以后,列寧意識到大城市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較多,認為文藝應當“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就要求高爾基到工人、農民及部隊中去接觸新生活、發展新文藝。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文藝服務的對象進行全面分析后指出:“在我們,文藝不是為上述種種人,而是為人民的。”他旗幟鮮明地提出文藝工作者必須同人民群眾、工農兵相結合,這是毛澤東無產階級文藝思想的一個重要貢獻,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重大創新。一脈相承的是,鄧小平同志說“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江澤民同志要求文藝工作者:“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藝術的創造,在人民的進步中造就藝術的進步”。胡錦濤同志強調:“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遠同人民在一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藝術之樹才能常青。”習近平同志堅持和發展了人民中心論的社會主義文藝本質觀,他認為:“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文藝的根本宗旨也是為人民創作。”并將文藝與人民的關系展開為“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要熱愛人民”,尤其是“熱愛”一詞,將兩者整合成一種深層貫穿的意義圓融體:“熱愛人民不是一句口號,要有深刻的理性認識和具體的實踐行動。”所以習近平同志不贊同“只寫一己悲歡、杯水風波,脫離大眾、脫離現實”的所謂“為藝術而藝術”,而是對柳青為寫《創業史》在人民群眾中蹲點14年的創作實踐大加贊賞,這根本上是源于我們的文藝是“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人民生活與文藝創作論
文藝屬于人民,創作就應堅持立場,創造出人民滿意的文藝作品。
從創作來源上講,習近平同志認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文藝作品從生活中取材,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文藝中的具體體現,文藝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這也是文藝創作的一般規律。列寧從認識論角度分析:“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先和基本的觀點。”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生活與美學》中更加直接地斷定:“美是生活。”在習近平同志看來:“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值得注意的是,他所指的生活是廣大人民的生活:“文藝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業和生活、順境和逆境、夢想和期望、愛和恨、存在和死亡,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藝作品中找到啟迪。”而且,文藝不僅僅是人民生活的再現,還要提升為一種精神力量,對時代作出思想引領,這是對“實踐—理論—實踐”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創造性轉化。文藝創作決然不是閉門造車、冥思苦想得來的,作家應當“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心中有人民,筆下才有文章。
從創作過程上講,習近平同志指出:“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文藝創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同創新能力不足很有關系。”例如有的千篇一律、抄襲模仿,有的胡編亂造、嘩眾取寵等,追名逐利,沒有“走心”。用眼球效應取代人民認可,用經濟效益取代社會效益,這些都是缺乏創新能力和精品意識的具體表現。那么文藝應當如何創新?習近平同志認為:“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民。”創新并非“無知人膽大”,而是“藝高人膽大”。這里的“藝”,在習近平同志看來,并非只是形式之藝,而且還是一種實踐之藝、一種對人民生活的體悟之藝:“我們要走進生活深處,在人民中體悟生活本質、吃透生活底蘊。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變成深刻的情節和動人的形象,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激蕩人心。”文藝創新的過程,實則對人民生活的思想升華和藝術表現過程。例如《詩經》《紅樓夢》《阿Q正傳》等,這些經典都能讓人觸摸到作者對人民生活的真實關切,帶著這種關切深入現實、深入人民、深入生活進行創作,處處都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民需要與文藝批評論
第三個問題是:什么是文藝批評?文藝批評的標準、立場、方法是什么?
文藝批評并不只是讀后感或心得體會,在習近平同志看來:“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對文藝創作而言,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文藝批評來看,也鼓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社會主義文藝的宗旨是為人民,這就意味著文藝批評應當恪守“人民中心”這個基本屬性。如習近平同志所說:“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那么,什么是人民需要的文藝作品?他認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這就是優秀作品。”因此,人民需要、人民喜愛,這就是文藝批評的重要標準,文藝批評就應當根據這個標準來激濁揚清、“剜爛蘋果”。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同志闡述文藝批評的“人民標準”:“無產階級對于過去時代的文學藝術作品,也必須首先檢查它們對待人民的態度如何”。鄧小平同志也持同樣觀點:“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藝術成就,應當由人民來評定。”習近平同志以人民為根本標準,在新時代條件下,進一步拓展和完善文藝批評標準體系:“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在藝術質量和水平上敢于實事求是,對各種不良文藝作品、現象、思潮敢于表明態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于表明立場,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四個要素構成了文藝批評的話語結構體系。
那么,文藝批評家應當如何用上述四個要素來審視和檢驗文藝作品?習近平同志認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所謂社會效益,應當有利于滿足人民期盼、有利于社會良性發展、有利于弘揚中國精神,用他更簡要的一句話說:“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鼓舞人們在黑暗面前不氣餒、在困難面前不低頭”。這就是人民所需要的文藝作品,就是文藝批評應當把握的價值標準。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千年流傳,就在于它生動謳歌了偉大的母愛,能夠引導人民感恩回報;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之所以成為經典名句,就在于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的遭遇中,并未單純表露個體命運的悲愴,而是抒發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這類文藝作品,凝聚中國精神,引導人民向上向善,是文藝批評家應大力弘揚、評介推廣的。
習近平同志指出:“一些人覺得,為一部作品反復打磨,不能及時兌換成實用價值,或者說不能及時兌換成人民幣,不值得,也不劃算。這樣的態度,不僅會誤導創作,而且會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對這樣的現象、這樣的觀點,文藝批評家就應當理直氣壯地批評反對。只顧眼前“人民幣”,而忽視文藝作品的終極對象——人民,一字之差,方向和意義上卻謬以千里。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對于那些背離真善美、缺乏藝術價值的“爛蘋果”,文藝批評家應旗幟鮮明予以批評。
我們的文藝只有緊緊圍繞人民,彰顯中國精神,才不會失魂、失語、失聲,才能有血有肉、風骨凜然、氣韻生動、鼓舞人心。事實證明,只有在人民之中創新,在中國精神之上發展,才能構建中國話語、凝聚中國力量。習近平同志以“人民中心論”貫穿新時代文藝理論,為新時代文藝工作進一步明確了方法、指引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