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應成為中國人心中的“詩和遠方” 《國家寶藏》讓古典文化“燃”起來,第二季將于5月啟動
《國家寶藏》第一季節目深受觀眾好評。 片方供圖
去年年底,大型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播出之后,引發熱烈反響,其更被認為開啟了“古典文化綜藝元年”。
那么,它為何能引領全媒體時代的傳播熱情?傳統文化如何依托電視藝術吸引年輕人?3月28日,《國家寶藏》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研討會,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以及節目主創團隊、業界專家、跨界學者展開了熱烈的交流和討論。
“傳統文化是華夏子孫的精神故鄉,”單霽翔感慨,故宮里的文物、大地上的遺產、古籍里的文字應該成為中國人心中的“詩和遠方”。
另據節目制片人、總導演于蕾透露,目前已經在跟文博界的專家溝通第二季的創作,初步計劃在今年5月18日即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正式啟動第二季。
紀錄片+綜藝
創新形式讓文物不再“冰冷”
2017年12月3日,《國家寶藏》在央視綜藝頻道首播。節目與九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院)合作,通過對27件國寶的梳理和總結,演繹文物背后的故事與歷史。主創團隊將其界定為一檔“紀錄式綜藝節目”,將文博領域與大眾娛樂、綜藝形態結合在一起,同時借鑒紀錄片的敘事方式,融合戲劇等藝術表現手法,某種程度上,這是一次全新的融合探索。
《國家寶藏》001號講解員張國立說,國內以前的文博類節目,大多是在探討文物價值、辨別真假,“這檔節目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從節目播出后的反響來看,它不僅讓古典文化“活”了起來,還“潮”了起來,更“燃”了起來。截至目前,主話題#CCTV國家寶藏#閱讀量達18.7億,粉絲討論量破100萬,居文化類綜藝節目第一。
其觀眾的主體構成人群中,年齡集中度最高的是20歲到25歲,15歲到20歲的緊隨其后排名第二。年輕觀眾的追捧,使得《國家寶藏》充分爆發“網紅體質”和“裂變屬性”,“農家樂審美”“黃公望嫌棄三連”等熱門話題持續火爆,熱情的網友還自制了節目嘉賓及國寶的表情包、動漫、手繪。
單霽翔說,中華傳統文化是節目的內核,電視藝術手法“講故事”是其外殼,搭建觀眾與文物之間的心靈橋梁,則是根本目的。據他分析,《國家寶藏》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使高高在上、陽春白雪的文物藏品不再冰冷,而是帶有溫度,不但記載著厚重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還與許多人的命運相關。
從國內“燃”到海外
文化與文博結合的典范之作
節目播出后,不但讓“博物館熱”從熒屏傳到線下,還從國內“燃”到了國外。
2月,為期兩周的《國家寶藏》九大國寶數字特展亮相故宮箭亭廣場,無數觀眾前往觀摩,將這場“國寶事件”掀至又一個全民熱度。另據多方數據統計,自節目開播以來,通過“博物館”搜索國內旅游產品的數據上升了50%。
除了博物館的常規參觀旅游外,游客們開始更加渴望深度體驗博物館,感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很多社會公眾覺得博物館里的文物藏品,就是一個個塵封的老古董,與現實的生活沒有什么關聯。”之所以造成這種誤解,單霽翔認為是因為文化傳播的力度不夠,“實際上,每一件文物藏品,歷經歲月的洗禮,保存到今天,有太多的故事和感受想向廣大觀眾訴說。”
節目總制片人呂逸濤介紹,繼3月20日亮相香港國際電影節邁出全球宣傳推廣第一站之后,《國家寶藏》還要走向戛納電視節,走向大英博物館,走向大都市博物館,“節目不僅在國內熒屏上可以產生深遠的社會影響,而且具備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條件和能力。”
“近些年沒有一個節目像它一樣,對中國博物館事業有這么大的影響,也改變了博物館工作的思路。”單霽翔特別提到,博物館不僅是文物保管機構、學術研究機構,還應該是文化傳播機構。“今天的博物館要走向蓬勃發展,既要從數量增長走向質量提升,也要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相關
故宮文物南遷題材電影將啟動
近年,故宮博物院不斷探索通過創造性轉化展示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南方日報記者獲悉,在《國家寶藏》之后,故宮博物院還將繼續通過新媒介走向大眾。
2018年,故宮博物院與鳳凰衛視聯合創制的“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將與觀眾見面。展演通過互動沉浸技術、全息多媒體技術等科技手段,對《清明上河圖》進行創造性詮釋,讓畫中的場景活起來,讓觀眾更有身臨其境的觀展感受,還原《清明上河圖》所展示的宋代人文生活圖景。
除此之外,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100周年,近期,故宮博物院將啟動籌拍一部關于故宮文物南遷題材的電影以及一部紫禁城600年題材的電視劇,而分別以紫禁城營造和故宮博物院成立為主題的話劇也在策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