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帶一路”文化長廊 促“民心相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無論是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應對危機、加快調整,還是在文化交流、共建文明方面,都和中國有著巨大的合作空間。因此,沿線各國對“一帶一路”建設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備受矚目的“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目標中,能夠起到消除隔閡、增強粘合力、產生內在動力的,不只是切切實實的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平等的文化認同感,即“民心相通”。而“五通”目標中,最不容易達到的也恰恰是“民心相通”。
如何才能實現“五通”并舉?這就涉及到“一帶一路”倡議中最重要的一環:經貿搭臺、文化唱戲,通過文化交流,傳遞中國情誼、展現中國情懷,從而帶來文化認同和民心相通。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對我國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不僅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而且也具有很強的文化必要性。
我國有30多個民族是跨境民族,他們與鄰近國家語言文字相同,文化習俗相近,這就為構建“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提供了便利條件,實施“一帶一路”文化長廊計劃也就有了可能。
為此,筆者建議實施“一帶一路”文化長廊計劃,該計劃主要涵蓋以下內容:
建議實施“一帶一路”文化長廊計劃,增強在沿線國家在文化上的互聯互通。這一計劃涵蓋的范圍比較廣泛,可涉及媒體、出版、文學、音樂、舞蹈、戲劇、電影、電視、民間文化、翻譯、旅游等多個門類。
按照現有條件和可能,“一帶一路”文化長廊計劃可包括:加強媒體(含互聯網)的交流;加強沿線國家文學協會(學會)之間的聯系,成立“一帶一路”筆會中心及各沿線國家分中心,舉辦跨國文學筆會,互派作家訪問;舉辦跨國音樂會,音樂團體互訪演出;舉辦“一帶一路”舞蹈展演活動;舉辦戲劇巡回演出活動;舉辦電影周活動;互換電視節目,舉辦“一帶一路”主題電視節目展演活動;推動民間藝人才藝交流,舉辦民間手工藝交流與巡展以及各類絕活兒達人秀巡回表演活動;建立“一帶一路”翻譯中心及各沿線國家分中心,翻譯出版“一帶一路”文件和各類出版物;建立針對“一帶一路”的專線旅行社,開辟連接“一帶一路”各沿線國家的旅游線路,開展專線旅游活動……同時,可以針對某個項目,設立每年一屆的文化節,如“一帶一路”音樂節、“一帶一路”舞蹈節、“一帶一路”戲劇節、“一帶一路”電影節、“一帶一路”電視節、“一帶一路”民間文藝節、“一帶一路”旅游節等。這些都是聚攏人氣、促進交流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
此外,建議設立“一帶一路”文化獎項,獎勵“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學、藝術、翻譯、新聞及文化方面的重要成果和功勛人員。獎項是提升文化品位、引導審美取向和建立共同文化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也是形成文化核心、樹立文化權威和發揮文化導向作用的有效手段。中國通過這些文化活動,可逐步形成“一帶一路”文化長廊的中心地位,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為使“一帶一路”文化長廊計劃成為長效機制,建議有關部門進行統籌安排和統一領導,并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最好有一個“中心點”和多個“積極性”的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產生持續不斷的滾動效果。一個“中心點”就是全國一盤棋,由統一的領導機構進行統籌,統一思路、統一布局、統一把關。多個“積極性”就是每一個具體項目為一個工作班子,在中心點的指導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廣開思路,全面開展與本項目有關的各類具體活動。通過統一規劃、統籌安排,設想可變成現實,思路可變成行動,計劃可落到實處,將“一帶一路”文化長廊計劃穩妥有序地向前推進。
實施“一帶一路”文化長廊計劃,是一項全新的文化行動,需要樹立全局觀念,堅持穩字當頭、保持定力、把握節奏、久久為功;需要堅持創新驅動,建立全新的對外合作機制、對外交流模式、對外合作平臺;同時,還要做好境外風險評估預警及防控工作,建立健全應對機制,有效防范各類風險挑戰。
中華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神韻。筆者以為,通過“一帶一路”長廊計劃的實施,有助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理解和認同,可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作者系中國蒙古文學學會副理事長,內蒙古文學翻譯家協會名譽主席,內蒙古民俗學會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