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汲取古法 方能“書寫心跡” 專訪深圳市羅湖區文化館副館長、 羅湖區書法家協會主席于延豐
于延豐
于延豐書寫的草書團扇
于延豐書寫的草書條幅《王維詩一首》。
于延豐書寫的隸書對聯
“汲古是我們手中的雙槳,寫心才是我們要抵達的彼岸。”在深圳的各種書法活動現場,經常能看到于延豐謙厚的身影。傳統文化、書法藝術中那些優秀的思想資源,在他身上明顯轉化為生活與創作上的溫恭誠篤,執事有恪。多年來,于延豐一直在深圳市羅湖蓓蕾藝術學校和羅湖區文化館從事藝術教學和群眾文化工作,在書法創作、書法教學輔導、群文活動組織、文藝刊物編輯、理論研究、文藝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績,他現任深圳市羅湖區文化館副館長、深圳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羅湖區書法家協會主席等職。近日,于延豐接受了深圳商報記者專訪。他說:“書法真是學無止境,寫了這么多年,還是不斷發現問題,還要不停寫。”
受家學影響自幼喜愛書法
受家學影響,于延豐自幼喜愛書法,平時潛心研習書藝,每年均有數百幅新作問世。“大概九歲時,祖父就教我寫字,字帖是祖父寫的,我看著臨摹,有時他也給我找來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學習,寫完他就幫忙圈點。祖父的字寫得很好,是很規矩的館閣體,可惜沒有留下他的字。”在于延豐的印象里,幼時每逢過年前,家里周圍很多人都會拿紅紙來請祖父、父親寫春聯,這令他深感寫好書法是一件受人尊重的事情。
及至初高中,因忙于學業,于延豐這段期間較少練字。等到考上河北師范學院(現為河北師范大學),才又把書法“撿”起來了。大學期間,于延豐加入學校書法協會,并任副會長,通過自學真正開啟了書法人生之旅,此后屢次獲獎。按他的話講,練書法讓他有一種“成就感”。為此,雖然大學讀書時所在班級是一個民族班,專業學的是行政管理,但不同于畢業時班里同學選擇到機關工作,于延豐自愿被分配到河北承德的一個文化館,只為能有更多時間和機會接觸書法。
機緣巧合,于延豐沒想到自己和書法更與一座新興城市——深圳結下深刻的緣分。還在河北的時候,于延豐同當時很多年輕人一樣,對深圳這座年輕充滿朝氣活力的城市滿懷憧憬,平時就特別訂閱《深圳青年》等雜志刊物留意經濟特區的一舉一動。1993年,當他看到《中國文化報》刊發了一則招聘啟事,很快就動身前來深圳羅湖蓓蕾藝校應聘當書法教師,自此扎根深圳。“從1993年到2016年,我一直在羅湖蓓蕾藝校從事書法教學輔導工作,并主持藝校工作,累計輔導書法學員1500多人。”值得一提的是,期間于延豐輔導的學員在30多次全國少兒書畫大賽中屢屢獲獎。2016年,于延豐轉入羅湖文化館后分管藝術培訓及美術書法攝影工作。
多年來致力于隸書的研習
從楷書到行草,再到隸書,于延豐對于每種書體的創作階段皆有不同的領會。他坦言,最初專注楷書,既是為了提高自身,也是因著教學工作需要。“楷書講究基本功要扎實,不能含糊,還要重性情。那種隨機生發的豐富性,情感的融入與表達,是楷書的特點。行草固然起步稍難,但掌握了要領之后有路徑可循,就會提高。隸書則易于入門而難于提高,易寫整肅而難于活潑,易成定式而難于突破,易入俗格而難成上品。”
隨著年齡的增長,亦是跟自己的性格特點相契合,從2003年至今,于延豐在書法上重點轉至隸書創作。“我多年來致力于隸書的研習,漢隸的博郁、樸茂、雄渾之氣深深地吸引著我。”于延豐介紹,十多年來他對《張遷》《西狹》《郙閣頌》《好大王》《鮮于璜》《楊淮表》等隸書經典碑帖深入研習,回到源頭,追溯古人,將孔子的“夫好古敏求,則變化出矣”作為探索書法藝術的必由之路,在傳統中挖掘營養,并融入當代人的審美情趣,追求古拙、樸厚、沉雄、淳雅的書風。
勤于筆耕,自有碩果。據了解,于延豐曾在全國、省、市各種展賽中屢獲殊榮。2012年舉辦“汲古寫心”于延豐書法作品展、2013年舉辦“漢風雅韻”于延豐等三人隸書作品展。出版個人書法專輯《中國書法家年鑒——于延豐》《中國當代書畫篆刻家——于延豐》。書法評論家鄭榮明評價說:“于延豐對于隸書形質的融通似乎有一種突出的能力。”并認為“他對漢隸‘精神’的把握比一般人更為敏感、準確,融通的功夫也堪稱高明,這一點,必將決定他日后真正的成就。”
書法的創新不能憑空想象
除了書法創作,于延豐多年來也注重理論研究,尤其對于書法有著不逐時俗的見解。“關于書法的創新,早些年我不太理解,走過彎路,慢慢才明白。”在于延豐看來,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創作載體的視覺藝術,同其他藝術門類相比,書法藝術在表達情感、抒發情懷方面確有它的局限性。或者說書法藝術的表現方式更含蓄、更深層,更需要技術參與和綜合修養的歷練提升。“當今中國,書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參與人數多,受眾群體廣,但真正能夠上升到藝術高度去從事創作和研究的卻要少得多。尤其應引起重視的是,書法的社會評判標準非常混亂,從而導致創作的盲從和膚淺,甚至低俗。”
于延豐表示,書法的創新不能憑空想象,必須掌握古人的方法再談創新,現在那種不經臨帖而隨意寫字的,肯定是站不住腳的。“書法藝術因其歷史承續性強的特殊性,決定了從事此門藝術創作,必須經歷對歷代傳統經典的深入發掘和繼承,這是從事書法創作想要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于延豐強調,書法之“法”蘊藏于歷代浩瀚的經典碑帖之中,它是人類藝術文明的結晶,任何從事書法創作的個體,都無法繞過傳統這一豐碑。只有“汲取古法”,方能“書寫心跡”。“汲取古法既包含技術層面,也包含更深層的精神層面。挖掘傳統的深度決定著未來創作的高度,取法的品位決定了作品的格調。”
2010年,于延豐拜知名書法家劉文華為師,令他對書法理解又進一步。“劉文華老師認為,書法首先要講理性,然后講方法,要從哲學藝術角度切入書法,因為書法不是純技術性的活兒。也就是說,寫字不單是一種藝術活動,從大的范疇來講,是一個文化概念,書法的陰陽關系、虛實關系,跟中國哲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學養是保證書法格調最主要因素
誠然,數十年來非同常人的臨池之功,于延豐已然調理出屬于自己的一套“活絡”的創作之法,但在書法追求上一以貫之具有更高的志向,從更高深的哲學境界上要求自己。在他看來,一般人要寫好字不難,卻難以理解到書法的哲學高度,大多數人只能停留在寫字的層面。“書法注重學養,在具有一定訓練的基礎上,要寫出更高水平、更有哲學高度的書法還是要靠學養支撐,學養是保證書法格調最主要的因素。沒有學養的書法終究是粗俗簡單,而學養要靠不斷修習文史哲加深。”
同時,面對今人“提筆忘字”似乎越來越嚴重的現象,于延豐也表達了擔憂。他認為,愈是如此,愈要重視書法。當前正在大力推行中小學“書法進課堂”,書法基礎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無論從實用角度還是藝術角度來看,皆是好事,但接下來還要加強解決諸如師資短缺、教材設施匱乏、課程體系不科學等問題,讓書法種子能夠更好地在中小學里生根發芽。尤要一提的是,這些年來,于延豐負責羅湖區群文書法及羅湖區書協工作,對深圳整體的書法創作亦有一番獨特的觀察。他指出,深圳作為一座現代城市,但傳統書法反倒在這座城市發揚光大,書法群體越來越大,整體水平在廣東數一數二,在全國也有不小影響。“當不少城市的書法家都在提倡創新突出個性的時候,深圳書法界反而以回歸傳統的居多,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此外,談及自身的書法評判標準,于延豐告訴記者有三:“一是有傳承性;二是有扎實的基本功;三是格調高,不粗俗。”他指出,尤其是當代隸書創作,師承漢隸古法,探源逐本已成共識。但因受時風影響,寫意趣的多,表現風神的少;寫形式的多,探究內質的少;耍技巧的多,趨達妙境者少。同時,因取法的趨同,評選導向的影響,易形成千人一面的格局。醫治這些病癥,別無他道,均應回歸傳統,汲取古法,寫漢人風髓。亦可上溯先秦篆隸,參融簡帛、磚石,下延魏晉碑刻,借鑒其他書體筆法,博取約出,融古鑄今,方成自家面貌。“以古為法,但不能泥古不化;師古是為寫今,汲古是為寫心。抒發胸臆,表達書家的人文情懷和藝術追求,是每一位在浩如煙海的古代碑帖海洋中遨游的書者的最終目的。”于延豐說。
(深圳商報記者 魏沛娜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