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歷史博物館開館引發新熱點 “上下五千年”,上海歷史為啥有六千年?
上海歷史博物館3月26日正式開館之后,引發了參觀熱,也在網絡上成為熱點,大家在紛紛關注這個上海最新文化地標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其中有人問:上海歷史博物館介紹中說上海歷史6000年,不是一直說“上下五千年”嗎?那上海歷史為什么會有6000年呢?當然也有人馬上嘲笑說:你的歷史是數學老師教的吧?
上海歷史博物館研究部研究員、歷博學術委員會委員王毅告訴記者,上海歷史6000年的說法是確定的,在歷博的學術籌備方面,開過幾十個會,所有歷史論述都是經過了嚴密的考證,做到專家論證、老百姓認可的程度。當然“上下五千年”或者“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說法也是長期在社會上流傳,但實際上,隨著考古成果不斷涌現,中華文明早已不止五千年了,“上下五千年”只是流傳的、籠統的說法,要是嚴謹的話,必須查資料。
上海歷史博物館敘述的上海歷史,是按照現有的考古成果來確定的。上海的陸地最早是在上海西部,基本成陸在6000多年前,上海考古發現最早的文明是6000多年前的馬家浜文化。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在考古發掘上海青浦崧澤文化遺址時,在其下層發現了馬家浜文化遺存,其中有最早的上海人頭骨、中國最早的水井,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水稻,它們的年代都距今6000年至7000年,因此,上海的歷史就是從6000多年前的馬家浜文化拉開序幕。
其后,分別是距今5500多年前的崧澤文化、距今4200多年的良渚文化。1999年,專家在松江的考古中發現了廣富林文化,這是一個來自中原的人群,大約在距今4000年前到達太湖流域,并在隨后的幾百年內漸漸融入當地而消失。良諸文化已經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其后是距今3200年的馬橋文化。距今3000年前,嘉定、閔行、奉賢三地的西部大部或局部才形成。此時,包括市中心區在內的上海其他區域仍處在海平面之下。
上海早期成陸地區的文明,是江南地區文明有機整體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發展水平。在史前時期的末期,這些文明逐漸納入南面的越或西面的吳這兩個勢力范圍。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曾南下巡游,當時上海地區還沒有形成城市。上海市區成陸約在公元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從漢代到晉代,上海地區主要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唐代在今天的上海松江設華亭縣,青龍港在吳淞江下游的起點,是唐代對外貿易的新興港口,航運船只不僅可抵沿海和內河重鎮,而且可直達日本、朝鮮。宋初,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青龍鎮發展更快,時稱“小杭州”。元代,上海與廣州、泉州等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即海關),正式建“上海縣”,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明清時期,上海經濟進一步發展,成為“東南名邑”,一直到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