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景最堪憶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讀到這首詩,就想起兒時放風箏的場景。
春風送暖,桃紅李白,垂柳飄飄,放學后,就從家里拿起風箏到附近的山上去放。風箏是在家里自己做的,用極細的薄竹條用細繩扎成田字形或三角形等框架,然后糊上報紙或薄紙,再粘上兩條紙尾巴,綁上長線,就做成了。做的風箏一定要輕,而且左右重量平衡,否則飛不起來,或容易栽 頭。
山頭空地上滿是放風箏的人,抬眼望去,各種形狀的紙鳶在空中高高飛舞,放風箏的人一會收線,一會放線,忙得不亦樂乎,風箏最怕是被風吹著掛到山上的樹上去了,有個風箏尾巴做得好長竟然飛得最高。看準風向,讓同伴拿著風箏,離開七八步遠的樣子舉起來,然后一聲放,就趕緊跑起來,風箏就隨著春風扶搖而上了。看風箏只往上升就把線放長,看它往下要掉,就連忙把線扯緊,風箏飛到高空中,一般就不容易再掉下來了,這個時候,就看誰的風箏飛得最高了。
兒時的游戲還有很多,如打撇撇,就是把紙折成四方形,叫“撇撇”,一方把撇撇放在地上,盡量放平,不要有翹的角或邊,另一方用撇撇朝著地上撇撇翹起處用勁甩過去,掀翻或震翻對方的撇撇則為贏,掀翻的撇撇歸己,這里面有技巧,薄撇撇有時也可掀翻厚撇撇。這種游戲可兩人玩也可多人玩,看誰贏得多,常常玩得滿頭大汗。有次我贏了很多,家里沒地方放,都給了隔壁家燒爐子用了。
還有種游戲叫打彈珠。先在泥地上用玻璃彈珠壓個洞出來,然后在洞遠處劃條線,大家先后從劃線處用手的大拇指把彈珠彈出去,看誰的彈珠先進洞為贏。別人的彈珠靠近洞口,可用自己的彈珠對準別人的彈珠把它打遠,這需要瞄得準,勁用得大,否則,打不到反而送到別人面前就被別人的彈珠打遠了。這也可多人游戲,常常一堆人蹲在地上打彈珠。
還有種游戲叫滾鐵環。用細鋼筋彎成一個圓鐵環,再做一個可以推鐵環的長鉤,既可以推鐵環,又可以鉤住它讓它停下來。課間的時候,學校的操場上可以推著鐵環到處跑。放學后,也可在家屬區里滾鐵環,常常跑得一身是汗。
還有種游戲叫打陀螺。用木頭車出一個陀螺,陀螺底下最尖處安一個圓鐵珠,然后用馬達的皮帶抽出來的繩子綁在一根小棍上,再將繩子一圈圈繞在陀螺上,然后左手將陀螺放地上,右手猛地一拽繩子,陀螺就立在地上旋轉,然后,用繩子不停地抽打陀螺,讓它不停地旋轉。
還有種游戲叫踢鐵罐。找一個不用的空鐵罐,放在地上,一人用腳大力踢遠,一個人去撿回來時,其他人連忙跑遠各找地方躲起來,然后撿鐵罐的人就負責把大家一一找出來,藏的時候都是躲在不易找到的地方,找到的時候都是哄然一笑。
兒時的游戲還有玩泥巴做坦克、斗雞、跳格子、守城等等,雖然時光已久遠,但歡樂的場景最讓人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