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輕若重繡青銅
鄔建美湘繡作品《四羊方尊》
在中國語言文化里,繡花針一直是輕與巧的象征。繡花針有多輕?普通的稱重工具和稱重方法幾乎難以測量。就是這極為輕靈的繡花針,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鄔建美的飛針走線之下,誕生了極為厚重的湘繡作品。
上世紀60年代,鄔建美出生于長沙沙坪鎮,這里是有名的湘繡之鄉。繡花是中國女性的傳統,在繡鄉尤其如此。一口銀針,十個玉指,百束絲線,繡出來的是世間百態,萬物風華。耳濡目染,鄔建美從小就熟悉了這套工作。起初出于好奇,她會趁媽媽去做家務的空當,跑去繡花架子上偷偷繡上幾針。偷繡了幾次之后,被媽媽發現了,并沒有責怪她,反而跟爸爸夸贊她手性不錯,繡花的機會逐漸多了起來,也不再是簡單的好奇和好玩。
上世紀70年代,長沙縣湘繡廠在沙坪鎮上設有湘繡站,鎮上的婦女經常從站里接一點被面、枕套的刺繡活,往返繡站的跑腿活就讓小女孩來做。一次,媽媽讓鄔建美去湘繡站送“花”,再接“花”。沒想到鄔建美接了一個百子圖被面回來,把媽媽嚇壞了。要在被面上繡100個小孩,花費近百個工時,稍有不慎,不僅工錢沒有,還要倒賠被面、繡線錢。媽媽急得吃不下飯,鄔建美知道闖了禍,但也不肯服輸。她虛心向媽媽、姐姐和鄰近的老繡工學習,十里八鄉,會繡百子圖的人,都成了她的師傅。最后作品送到繡站里驗收,竟然被評上了三級,還拿了幾十元工錢回來,全家人都舒了一口氣。
1978年,鄔建美選擇了從事湘繡。1979年,她被選入長沙縣湘繡廠的湘繡培訓班,開始接受正規的湘繡培訓。1984年考進長沙市湘繡總廠,成為一名繡工。
湘繡擅長以絲絨線繡花,繡品絨面的花形具有真實感,素有“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但不是每個繡工都能成為大師。
憑著悟性和好學,鄔建美膽大心細,觸類旁通。樹上的鳥雀、塘里的鴨鵝、院子里的貓狗,她都會仔細觀察,繡出來的動物形象格外生動,毛發的色彩也更有層次。平日去公園散步或是外出考察學習,鄔建美最喜歡去觀察那些細節,諸如樹皮樹疤的紋理、少數民族姑娘裙子上的圖案,有時候也會用相機拍下來,研究用刺繡去表現的方法。
在鄔建美眾多作品中,單面繡掛屏《四羊方尊》《人面紋方鼎》《后母戊鼎》《龍虎尊》《虎食人卣》是她的得意之作。用湘繡表現出3000年青銅器的鬼斧神工,這在湘繡歷史上尚屬首創。
2007年,出土于寧鄉、我國現存最大商代青銅器四羊方尊回歸湖南的消息觸動了鄔建美:“為何不用湘繡去繡一幅四羊方尊?”在刺繡過程中,為表現出青銅器的質感,鄔建美運用了8個色相、近百種色階變化的繡線,使用摻針、混針、滾筒針、散套針、齊針等針法,邊繡邊混色。而四羊方尊上那眾多類似羊角的祥云勾,只能用一絲線,甚至半絲線來繡。因針腳短、絲線細、摻入的色彩多,這幅僅90×70厘米的作品,鄔建美歷時兩年多才完成。文物專家震撼了,從來沒想到湘繡可以繡出如此逼真的四羊方尊。
2016年,鄔建美取材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后母戊鼎的形象創作的湘繡作品《后母戊鼎》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文化的傳承不是延長或者移位,其中既有衰減也有增量,有創新,才能有增量,有積累,文化才能賡續流傳。以刺繡表現青銅器,是鄔建美之于刺繡的獨特貢獻。鄔建美為傳承湘繡提供了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