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玉蘭花開
院子里的玉蘭又開了!
第一次看玉蘭的情景,印象最深。玉蘭確實有些特別,看一次就難忘。遠看層層疊疊,亭亭如蓋;近觀競相綻放,密密匝匝。白色如雪堆枝條,紫紅似落霞滿天。這般情景,才讓人真正體會到什么是目不暇接。面對眼前的玉蘭,不知道從哪里看起,越是想盡收眼底,越是難以窮盡,這樣的美來得如此急切,讓人振奮,也讓人感覺有些壓迫,這種不適應會在短時間內激發心靈,使內心的感受能力迅速擴展。是的,當一種美極其繁復,同時又蘊含連綿的韻律時,幾乎是洶涌而來,會令人有點眩暈,可能是在記憶中一時找不到相同或相似的審美經驗,所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人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眼前之景意味著什么。為此,我曾寫過一首《虞美人 玉蘭》,詞云:
東風浩蕩春來到,玉樹臨風笑。璞玉雕飾任自然,迎春秀出靚麗天地間。 芝蘭馨香由造化,二喬早早嫁。抬頭枝葉秀天葩,舉目春飛枝頭玉蘭花。
花無百日紅。曾記得,帶著一份憐恤,我從地上隨手拾起一片花瓣置于掌心,手中的花瓣就像是被折斷的蝴蝶的翅膀,在微風中的顫動恰如斷翅后隱隱作痛時的掙扎。花落,悲壯不已,看玉蘭飄零,滿地落英,便覺得有一種芳華驟逝的傷悼。或許,當美的事物數量多到一定程度時,會蓄積某種強大的勢能,導致內心深處引發的情感突然加劇,久難平復。
今年,又見玉蘭花開。大墻下的白玉蘭正趕趟兒似的競相開放。玉蘭的花瓣較大,顏色多為白色或淡紫紅色。我見過的玉蘭,更多似乎是介于兩種顏色之間,素白的花色是那般淡雅,猶如在水中滌蕩之后,有了一種一去塵埃之后的脫俗,又像是原本色澤濃艷的花瓣在水中浸漬,退去了幾分嬌艷,多了幾分素潔。
今年看玉蘭,沒有選擇白天,晚上獨自一人,感覺甚好。夜里賞花不僅是看花,準確地說是“會花”——與花約會。既是約會,自然不同于白天猶如“花展”一般的喧鬧,更不是用貪婪的目光一味地捕獲視覺享受。約會是在靜謐之中收獲驚喜,通過彼此微妙的交流,有了靈魂的相惜和情感的寄托。我看著一樹玉蘭,愈發覺得玉蘭美得奇異。玉蘭樹下,思緒萬千,而賦予意義和尋求價值又是人類心靈的內在訴求。
我覺得看玉蘭就要看繁花錦簇的熱鬧,其他花則不然,俏皮的紅杏只需一枝就可充當報春的使者——“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墻斜露杏花梢。”一株蓮花就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凌波仙子。一枝月下的紅梅即可綻放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幽逸風姿。
空氣,如同濾過一樣清新;玉蘭,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芳香。數顆年輕而又律動的生命。在恰似絲綢滑過肌膚的,春風中,以同一姿勢和挺拔的造型滿懷激情地站立在嚴冬掠過的枝頭,把膨脹的青春,美好的希冀,與如歌的生命,靜靜地綻放。常年植于貧瘠的土壤,身邊沒有托你成長的臂膀,背后沒有你仰仗的靠山,周圍也沒有你可以依附的朋友,而你擁有和面對的,只有四季風雨的洗禮以及生活甩給的諸多坎坷和種種磨難。沒想到,你在人生的舞臺上,把青春的姿容書寫得那么典雅高貴,把不俗的氣質展現得那么卓爾不凡,把生活中的復雜塵世和種種不順看得那么坦然。你留給我的思索是,豁達的心胸,頑強的秉性,錚錚的鐵骨,不阿的氣節,鑄就了你精彩的一生。
忽然想起小時候媽媽講的玉蘭花故事。故事講的是很久以前在一處深山里住著三個姐妹,大姐叫紅玉蘭,二姐叫白玉蘭,小妹叫黃玉蘭。龍王鎖了鹽庫,不讓人們吃鹽,終于導致了瘟疫發生,死了好多人。三姐妹十分同情他們,于是決定幫大家討鹽。村子的人得救了,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她們,就將那種花樹稱作“玉蘭花”,而她們釀造的花香也變成了她們自己的香味。這自然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的追求、對恩德的回報。
多情不改年年色,千古芳心持贈君。花是草木中生發出來的一抹芳華,其美不在色香之惑。人們之所以賞花、贊花,終究是為了滿足內心深處對美的渴求。憐花,惜花,其實是希望如花綻放的韶光久留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