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雷:隱秘青春的心靈挽歌 ——讀李云雷短篇小說《雙曲線》
坦率地說,知道文學評論家李云雷要比小說家李云雷早得多。作為一名“雙棲”型作家,他在寫下了大量學術氣息濃厚的文學批評作品后,又跨界進行小說創作。原以為他只是短暫的客串一下,誰知他卻一發不可收拾。近年來,創作了不少數量的文學作品。短篇小說《雙曲線》是他發表于《廣州文藝》2018年第3期的新作,小說看似寫得漫不經心,但細細讀來,卻很有講究,有著虛無的糾結和直抵人心的快感。
在小說《雙曲線》中,作者是以第一人稱“我”來展開敘述的,整篇小說緊緊圍繞“我”和現在連她名字都記不起的一個女孩之間的隱秘往事進行敘述,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給讀者帶來了一份關乎青春的回憶與惋惜。此外,小說是在不急不躁的舒緩節湊下有序行進,特別是在彌漫著青春味道的往昔歲月中,作者將同在一所學校的二人,原本有許多交往交流機會,但二人的關系卻像反比例函數的雙曲線一樣,似乎隱隱對應,卻始終沒有相交。在如此微妙的關系間,作者探秘了人物內心的真實想法,為讀者書寫了一曲隱秘青春的心靈挽歌。
生活總是這么讓人捉摸不透,偶然的錯失終將導致永久的遺憾。在小說《雙曲線》中,作者給我們講述的故事就是從錯失中開始的。“我”和她本為同一所學校的學生,在同一個年級卻不在同一個班,每次考試不是我第一就是她第一,兩個人形成了一種彼此較勁的交錯局面。可能是由于“我”性格內向,她也比較靦腆的緣故,加上那時候學校風氣比較保守,“我”和她雖然都相互關注,但始終沒有相互說過話。直到最后畢業,“我”和她一直沒有聯系過。隨著時間的沖刷,“我”對她的記憶也越來越模糊不清。在此,小說將二人之間的隱秘關系,通過“我”的自白告訴讀者,在含蓄的表達中流露出了一絲對青春往事的懷戀和回味,給人一種陰柔之美。
然而,“我”和她的故事并沒有結束。后來在同學聚會中,一個男同學向“我”提起了她。每次和這位男同學見面,他都要向“我”說起她。他告訴“我”,她經常向他問“我”的情況。雖然我們仍然惺惺相惜,又彼此有著隱隱的關切,但始終沒有聯系。即使“我”有了她的地址和電話,但也想不起來跟她聯系。“我”也有過想給她寫信的沖動,但提起筆,卻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不但如此,在小說的最后,作者寫到“我”去澳大利亞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在回程的間隙,我想起了在悉尼的她。通過班級微信群,“我”與她取得了聯系。我們已經約好了在咖啡館見面,在去咖啡館的途中,“我”覺得自己不該這么唐突,時間可能已經讓大家不再像當年那樣懵懂無知了,不想讓印象中的美好畫面被破壞。于是,“我”給她發消息說自己臨時有事來不了,故事就是由這樣清純的情感匯聚而成的。特別是小說結尾,寫得很耐人尋味。她給“我”發來的消息是“這么多年我一直在等你,你怎么從不聯系我?”小說就在“我”悵然的神情中結束了,而百感交集的“我”猶如一只錯失最初夢想的小鳥,懷著復雜的心情矗立在北京的寒風中。青春懵懂與糾結的情感,在作者的敘述中或明或暗,似乎在無聲的敘述中訴說著什么,給人些許遐想與期盼。透過文本的敘述,我們不難看到,小說有著對隱秘情感難以描述的深吟淺唱,在作者的有限的敘述中,讓我們看到了“我”心靈深處的情感糾葛與凌厲的“莫言”青春。
總的來說,這是一篇因情感而取勝的心理小說。作者從人物心靈深處入手,以精準的情感態度寫出了“我”的芳華故事,在悵然的回味中,演奏了一曲隱秘青春的心靈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