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第七期:陳曉明詮釋“文學是弱者的偉業”
百川匯海萬物生姿,返本開新致敬經典。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適值新時代全國"兩會"召開期間,一場別開生面的作家大講堂在京開講。3月17日下午,“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系列講座第七期在北京市海淀區文化館舉行。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以“文學是弱者的偉業”為題,闡述了文學與人性的力量。在京作家、中關村海歸文學社團、海淀小作家協會、海淀高校文學社團聯盟、魯迅文學院學員,以及社會文學愛好者等共三百余人現場聆聽。
陳曉明開講“文學是弱者的偉業”
陳曉明表示,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是出于個人的閱讀經驗和對文學的直接感受。他認為,在文學作品中,那些弱者的形象尤其能夠感動自己、打動自己。
圍繞講座主題,陳曉明從五個方面作了闡述。首先,弱者的形象構成最為感人的藝術形象,讓我們產生一種更加豐富、更加真摯的對生命的同情;其次,文學是弱者的自我書寫;第三,弱者的性格表現了人性的一種困境;第四,作家對弱者的表達呈現了一種主體意象,讀者與作者共同體會到一種悲憫,共同在文學悲憫的世界里體會到世界更為廣大、更為明亮的一面;五是弱者的存在隱喻人類精神的堅定性。
從魯迅的《阿Q正傳》、門羅的《逃離》到卡夫卡的《城堡》,陳曉明援引中外經典文學作品,詮釋“文學是弱者的偉業”這一深刻命題,并提示,無論作家還是文學愛好者,寫好身邊的弱者,是通向寫作巔峰的重要路徑。
柏荷朗誦陳曉明作品《文學里的鄉愁》
講座現場,海淀作協朗誦藝術團副團長柏荷朗誦了陳曉明作品《文學里的鄉愁》。文章提到,懷鄉或鄉愁是中外文學最漫長傳統中的重要主題,文學也成為人類精神寄寓和傳統承續的基本載體。書寫鄉村記憶,構成了中國當代文學的顯著特點,也由此表達了中國當代文學獨特的情感深度,體現了文學作品的美學力量。
陳曉明與現場觀眾熱烈互動
在長約三個小時的互動環節,陳曉明一一回答了現場觀眾提出的問題。談及“文學創作如何找到源頭活水,找到生生不息,尋找鄉愁所在",陳曉明表示,鄉愁在現代文學作品中是很普遍的情緒,確實也是作家創作的共鳴。但是另一方面,作家過分眷念鄉土、過分把鄉土詩意化也是有一定問題的。中國作家對鄉村的態度,對鄉村的理解是復雜多樣的。就“如何從國際視野看待中國文學”這一問題,陳曉明從漢語翻譯、文化背景等多方面作了解讀,他表示,近年來,世界對中國文學的關注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受客觀條件限制——漢語對西方人來說太難了,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仍然會是非常復雜漫長的過程。
現場觀眾踴躍提問
現場觀眾踴躍提問
由北京海淀區委宣傳部、海淀區文聯、海淀區文化委、海淀僑聯主辦,中國作家網、海淀區作協、海淀區文化館承辦,《中華英才》雜志社、《十月少年文學》雜志社、國人書院協辦的“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講座每月一期,邀請活躍在當代文壇上的著名作家、文藝理論家以“師說”的名義走上講臺,追求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強調與受眾的互動。自2017年6月創辦以來,謝冕、劉慶邦、肖復興、陸天明、柳建偉、王宏甲等名家陸續擔任主講,廣受贊譽,逐漸成為享譽京華的文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