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知識分子抗戰的正劇氣派——專訪電視劇《決勝》編劇宋方金
電視劇《決勝》劇照
由宋方金編劇,閻建鋼、范冬雨執導,王千源、吳剛、柯藍、孔維等主演的抗日題材電視劇《決勝》日前熱播。 《決勝》與這兩年流行的抗日“神劇”有著明顯不同,除了創作態度嚴肅,有正劇風范外,還塑造了知識分子的抗戰形象,與之對應的,在抗戰過程中,更加突出腦力因素與知識對抗和交鋒的過程。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該劇編劇宋方金,介紹創作背后的故事。
記者:在抗戰題材被流俗化、“雷劇化”的背景下,您是怎么選定這個題材的?
宋方金:選定這個主題的背景是當時抗戰“雷劇”“神劇”非常多。我跟閻建鋼導演是多年好友,他拍過農民抗戰題材的電視劇《中國地》 ,其中有次聊起,他想拍成“抗戰三部曲” ,除了農民抗戰,還要有市民抗戰和知識分子抗戰。于是,我們就選定了從知識分子抗戰來切入。同時,我們也是想給抗戰劇正名,想以一種端正嚴肅的態度來拍一部抗戰劇。我跟導演閻建鋼希望《決勝》能為抗戰劇正名,能讓熒屏前的年輕人了解到那一段艱難困苦的歷史。抗戰這段歷史無法被遺忘,不能被遺忘,希望以后還會有更多關于抗戰的嚴肅影視作品出現。
在抗日戰爭的時候,我們確實有過用機槍把日本飛機打下來的真實案例,但是為什么拍到作品里去就虛假了呢?原因就在于創作態度不夠嚴肅、不夠認真。藝術作品是把虛構變為真實,而我們經常把真實的東西拍假了。 《決勝》從創作之初,就本著一個嚴肅認真的態度來看待那一段血與火的歷史。
記者:您之前并未寫過抗戰戲,為此,您做了哪些工作?
宋方金:因為我之前沒創作過戰爭戲,所以在寫之前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主要是看抗戰的資料,我傾向于去看一些口述實錄,因為這樣的資料比較有現場感,沖擊力比較強。越看資料越發現,我們必然是戰勝的一方。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對兄弟一起上了戰場,其中一場戰斗,需要組織一支敢死隊,有去無回,哥哥和弟弟都要上,最后選擇抽樹枝,誰抽到短的誰上,結果弟弟抽到了短的,但哥哥把自己的那一截折得更短。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看到這些細節的時候,我就知道,日本人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記者:印象中,這些年知識分子抗戰劇并不多,您是怎么突出它的特別之處的?此外,劇中的心理學元素使用較多,在那個年代,心理學就有這么廣泛的接受度嗎?
宋方金:這個劇的名字《決勝》取自司馬遷《史記》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所以整部劇都圍繞著智力與謀略展開。這部抗戰劇選擇了知識分子抗戰的角度,那么就要體現出知識分子的特點。我希望在虎頭山這么一個戰爭的局部,能體現出整個二戰的布局。因為根據宇宙全息論,每一個局部都包含整體。這也就是為什么劇中涵蓋了德國、日本、蘇聯等各種戰爭勢力。在抗戰年代,國內心理學的研究不像現在這么流行,沒有這么深入的認知。但其實那時候,在國際上,心理學研究已經非常深入了。 《決勝》的故事是表達一種可能性,所以我設置了心理學教師這么一個人物。
記者:吳剛塑造的橫尾闊這個“中國通”的角色,在電影《霸王別姬》和《梅蘭芳》中都出現過,您是怎么看待這個形象的?
宋方金:吳剛出演的日軍將領橫尾闊,我是當作日本整體形象來塑造的。那個時候的日本覬覦中國已久,他對中國認識的深入程度令人震驚。日本人熟知中國的交通、礦產、能源分布,熟知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特性。橫尾闊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這個對手值得警惕。不光是從戰術、戰略上警惕,而是要從腦力、智力上來警惕。一個國家和民族最重要的是體力和毅力之后的腦力,這就是寫橫尾闊這個人物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