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里流淌的初心和使命
央視大型人文藝術類節目《信中國》在 CCTV-1黃金檔播出,力壓周五檔各類娛樂綜藝收視率位居同時段第一。第一期節目里,朱軍攜手楊爍、楊洋、張少華、蔣勤勤、唐國強五位信使,帶來朱德、黃繼光、黃繼光母親鄧芳芝、江姐、聶榮臻的往來書信。這些寫給至親友朋的書信中,無論號令千軍的總司令,還是平凡農家婦人,字里行間都是同樣的情真意切,同樣的胸懷赤誠。《信中國》將視線對準共產黨員充滿人性光芒的書信,發現、感動、震撼、振奮,人性與黨性相互輝映,帶觀眾穿越數十年的時空,如此親近真切地看到了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令人為之淚目。
如果不是這檔節目,我們對這些為創建新中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人物,了解大多停留在歷史教科書里。當楊爍讀開國元勛朱德寫給友人借錢的信件時,“此款我亦不能還你,請做捐助吧。望你做到,復我。”這是何等的坦蕩,相信今天的觀眾很難想象,堂堂總司令竟如此清貧。在寫給前妻陳玉珍的書信中,朱德高尚的情操和錚錚鐵骨躍然紙上。信中寫道:“除了能作戰報國的人外,均不宜來,我為了保持革命軍隊的良規,從來也沒有要過一文錢。”擲地有聲的話語,帶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朱軍在現場動情地解說道:“革命絕不是為了錢財,當官、發財兩條路!”
如果說,朱德元帥的偉人情操讓人難以企及,那么節目的第二組信件是黃繼光致母親的一封家書,以及得知他犧牲后母親鄧芳芝寫給毛主席的信。張少華和楊洋組成英雄“母子”,以隔空對話的形式,重現了這兩封信件中的真情實感。當楊洋讀到黃繼光信中“不立功不下戰場”幾個字時,情不自禁地說了兩遍,而黃繼光是緣何懷著如此決心走上戰場?在母親鄧芳芝寫給毛主席的信中得到了解答。這封信里,講述了黃繼光童年飽受欺凌的遭遇,所以,他珍愛新中國,為了保護后方的祖國人民不惜舍命。朱軍在信外的講解中還補充了黃繼光為國犧牲后,這位英雄母親又把三個孩子送上戰場,她不僅沒有被喪子的悲痛打倒,更沒有一絲的后悔與怯懦。
蔣勤勤帶來了一封江姐的托孤信。人們熟知江姐的故事,而寫這封信時,江姐正拖著受刑后還未完全康復的右手,是在獄友幫助下完成的。雖然她已隱約預感到國民黨軍統特務會在失敗前將進行瘋狂大屠殺,但還是在信中堅定地寫道:“我有必勝和必活的信心”。雖身處危難,她仍以信念支撐生計艱難的親友,“友人告知我你的近況,我感到非常難受。苦難的日子快完了,除了希望這日子快點到來而外,我什么都不能兌現。”如果說在《紅巖》的故事中,我們熟悉了英雄的江姐,那么在她的托孤信中,我們感受到的是舍身無畏革命情懷的內心里,包含著她對人世間巨大的愛與悲憫。
《說文解字》中解釋,信者,誠也。《信中國》的“信”一語雙關,既是書信,也是誠摯人心最深刻的展現。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很容易會以亂世出豪杰,英雄不多逢而將革命者的精神境界拉到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而在《信中國》中的一封封家書里,共產黨員最單純、最誠摯的人格魅力顯露出來,縱然他們的事跡已經定格為歷史,但他們百折不撓的精神力量,他們對信仰的堅定不移,他們對家國人民的大愛是完全可以穿越時代,可以被當代人繼續作為榜樣參照學習的。在這些信中,我們看到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望隨歲月永生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