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活力在音符上綻放——“中國夢”主題創作歌曲評述
“中國夢”已經成為全國上下催人奮進的時代旋律。為了謳歌“中國夢”、唱響“中國夢”,凝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激勵人們積極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壯麗事業,自2013年開始,有關部門開展“中國夢”主題歌曲創作推廣活動,至今共有5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問世。各級媒體對這些歌曲進行了形式多樣的集中宣傳推介,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這批相繼出爐的音樂作品,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彰顯了社會主義文藝的原創力與感染力。它們都是以音樂的方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征途上的動人情景“立此存照”,讓新時代的活力在音符上律動、升騰、綻放。
歌曲類型的豐富多樣、參與的廣泛而深入是“中國夢”主題歌曲創作推廣活動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些作品,大多譜曲簡潔有力,情感飽滿,內容厚重,朗朗上口,群眾喜聞樂見,傳唱度普遍看好,有的還在幾年來的央視春晚上亮相。其中,有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正能量充沛的作品,如《大地芬芳》《新天地》《假如今天你還在》《把心交給你》《與祖國有約》《夢想起飛的地方》《愛國之戀》《富強之路》《美麗中國走起來》《走在小康路上》《推開這扇門》《召喚》等;有樸實細膩、以小見大,道出百姓心聲與期待的作品,如《我的夢中國夢》《我的要求不算高》《老百姓的愛》《感動》《每個人都有中國夢》《老百姓的夢》等;有為國家重大部署傾情詠嘆的作品,如《絲路》《絲綢之路》《千年有約》等;有溫婉可人,散發著濃濃親情和淡淡鄉愁的作品,如《時間都去哪了》《兒女情長》《鄉愁》《心弦為誰撥響》《我家住在長江邊》《記住鄉愁》《游子吟》《滿城煙花》《月亮看我》《故鄉老街》《心念》《書香滿中華》等;有弘揚傳統美德、禮敬傳統文化的作品,如《孝和中國》《六尺巷》《中華好家風》《人都有老的時候》《搭把手》《好人》等;有青春勵志、激發前進動力、陽剛氣充足的作品,如《擔當之歌》《點亮未來》《你是英雄》《不忘初心》《敬業之德》《勞動托起中國夢》《堅守》等;有彰顯人民軍隊磐石般意志的作品,如《四有軍人歌》《要靠你我他》《強軍之歌》等;有情系海峽兩岸、共話同胞情深的作品,如《海峽月光曲》《一家親一個夢》等。這些歌曲的創作者,既有活躍在當代音樂現場的著名詞曲作家、歌唱家,也有大批青年詞曲作家和新晉歌手,他們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群體,共同圍繞“中國夢”這個主題貢獻各自的聰明才智,形成一股相互競爭又相互切磋的創作氛圍,隱含著“傳幫帶”的優良傳統,是一次沒有課堂的“現場教學”,奉獻了作品,培養了人才,拓寬了原創音樂的發展空間。還值得一提的是一首《感謝你中國》。“我流浪了好多年,卻找不到一個家。生活二十年不知道為何活著。但在路上你找到了我,你讓我看見一個夢。感謝你中國……中國夢,中國夢,中國美麗得像夢。”這深情的歌詞,作者名為金小魚,具有法美雙重國籍,是“正宗”的外國友人。這也表明“中國夢”主題歌曲創作推廣活動的輻射力與感召力。
既有思想上的高度,又具有審美價值,還接地氣,追求思想性、藝術性、欣賞性的統一,是這批音樂作品受到廣泛認可的一個重要原因。情感是一切文藝創作的發動機。這批作品整體上將理念、主題訴諸情感,藝術性地傳遞思想觀念,提升審美品位,讓受眾在情感的浸染中受到熏陶、收獲認同,實現“春風化雨”的傳播效果。“八十平米的小窩,還有個溫柔的好老婆。孩子能順利上大學,畢業就有好工作。每天上下班很暢通,沒有早晚交通高峰。天天去戶外做運動,看蔚藍的天空。我能掙錢,我還有時間。去巴黎、紐約、阿爾卑斯山,我逛商場,我滑雪山,這樣的日子好悠閑。人們的關系很友善,陌生人點頭都是笑臉,養老生病不差錢,有政府來買單。這就是我的中國夢,它很小也很普通。我不求變成龍和鳳,我只想活在幸福中……我的要求它不算高,但也沒想象得那么輕松。為了我的中國夢,我必須要有行動,做一只勤勞的小蜜蜂,幸福才能攬入懷中……”由梁芒填詞、郝云譜曲、黃渤演唱的《我的要求不算高》,節奏明快,歌詞也很口語化,有一種來自生活現場的幽默感,唱出的是中國人內心的向往與夢想,表達著老百姓對環境美好、出行方便、社會和諧、教育公平、食品安全、市場規范等的期待,并自我提醒要有行動力,“做一只勤勞的小蜜蜂”,也就是“擼起袖子加油干”。整首歌曲都是大白話,是百姓愿望的傳遞,連起來的是一幅百姓生活長卷,有著質樸、豐滿、感人的氣息。
歌曲的藝術性包括文學性和音樂性兩個層次,也就是歌詞和音樂。歌詞決定了作品要表達的主題內容,也對音樂形式有所要求;音樂的形式承載著歌詞的表達內容,也制約著歌詞想要表達的精神內涵。二者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真正好的作品總能創造性地合二為一。尚飛林作詞、趙麟和趙季平作曲、雷佳演唱的《大地芬芳》,由西北民歌素材創作而成。一段信天游的引子,一下子奠定了歌曲的基調,“延河邊的塔影難舍難忘,黃土地的父老總在心上”,有畫面感,體現出“不忘初心”的思想內涵。接著的歌詞,“樹高千尺扎根泥土,沐浴春風大地芬芳,鮮紅旗幟引領方向,走向未來大地芬芳”,有氣勢,有意蘊。在音樂創作上,作曲家充分借鑒了濃郁的地域風格,更從地域素材中挖掘出獨有的表現力。作品在音樂結構上既齊整,有呼應,又有新的變化,表達出情緒的強烈度和持續度,呈現出音樂的開放性與持續性。作品透出了陜北的鄉土風情,承繼了西北音樂的高亢有力,飽含激情,強化了音樂的流動性。詞曲唱三者之間的完美融合,讓作品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既有地域性又有時代性,既有思想性又有藝術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從“中國夢”主題創作歌曲實踐可以看出,文藝工作者只要緊繃“精品”這根弦,到生活中浸泡,到百姓中間汲取原生態的營養,深入勘探我們生活著的這片沃土,以審美的目光、藝術的思維,打量讓自己心靈受到觸動的人、事、物,就能在創作中得心應手,不辱使命,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向新時代交出屬于自己的“答卷”。
(作者:周楓,系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