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遠:以優秀作品助力新時代文藝繁榮
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方向,學懂、弄通、做實,是文藝家和文化管理者的首要任務。
在當代中國,文化自信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命題,它代表了建立在文化自覺基礎上的文化自尊、自強意識的確立。文化自信既源自于中華民族歷代先賢創造的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思想、文化成果和獨特的文化傳統,也得自于百年來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取得的新成果、總結的新思想,還仰賴于在未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當代文化,為人類文明寶庫貢獻的中國智慧,以及中國文化復興和“中國夢”的得以實現。這也是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中華民族今天應有的姿態。
作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中國文化自信,需要善于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祛腐除弊和擅取活用他人優長的科學理性態度,需要敢于嘗試探索、敢于自我批判和糾偏的能力以及它所應具有的包容性。真正的自信還在于通過百倍的努力創造有價值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成果、新財富,通過交流傳播以證明其所擁有的不竭動力、原創能力以及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力,進而體現對他者文明所具有的啟示、參照、借鑒作用,以及為不同文明所接受、理解和尊重的意義。
人是創造文化的主體,而復數個體的人便組成了人民的概念,因而也就決定了任何時代、社會的文化都是由人民創造,反過來又作用于人民,既“以人民為中心”,又服務于人民。
作為人民這個群體中的一分子,文藝家首先需要由己達人地樹立鑄魂立心的意識,然后通過作品去感染并提升人民的思想情操、文化素質。自覺融入和沉潛到現實生活中去,以平視、平實的眼光與心態,以平正、謙虛的態度,真誠地向普通人學習,向生活學習,向經典學習。要用真切的體察感悟,用自己的真實語言,用創新的形式、技藝,包括非具象、抽象和新材料語言,傾注心力去創作文質兼美的作品,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錘煉和健全自身的人格修養和思想境界。
一個具有文化自覺、自信、自強精神的文藝家,不會因世俗欲望和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種種謬誤而喪失應有的人文情懷,忘卻或弱化對于真善美的持守,迷失自我的信仰與理想,而坐視精神鈣質的流失。甚或以尊重多樣化為借口,放松對作品的打磨錘煉,放縱低水平制作,放任低俗趣味的張揚和資本的綁架。
作品是文藝家的立足之本,創造“高峰”作品,光有熱情和決心遠遠不夠。文藝家和文化管理者都需要關心如何使作品的思想精深起來,藝術精湛起來,技術精良起來。我們需要虛心學習,不斷充電,關注社會發展變革,注重學習文藝理論。我們需要學會善于在生活中發掘提取鮮活的素材,激發獨特的創意構思,以小見大地體現中華思想理念、美學精神,學會賦予作品豐富雋永的內涵。我們需要有寬闊的視野、充沛的藝術想象力和意匠精神,以敢于試錯、廢稿三千的執著,打磨創作技巧和運用精妙的語言形式,精心設計作品的整體、局部和細節的協調關系,而不滿足于炫技、視聽效果,等等。但是,最終在作品背后起著驅策作用的,還是作者的思想境界、人格修為和藝術感悟力。我們還需要行萬里路,熱愛生命、熱愛生活、關愛他人,需要克服自身的褊狹、自戀、怯懦和虛榮之心,以及永遠不會沒有的“無知”。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