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民族和當代生活之間“架起一道彩虹” ——記“中國新民藝”首期項目獨龍毯
獨龍族織女金春花在織毯。
第一期成果在klee klee店內上架展覽及銷售。
2月8日,“獨龍族彩虹織物展”在北京開幕,有幸迎來了荷蘭王后馬克西瑪·索雷吉耶塔一行的參觀。得知這個展覽陳列的所有精美織物都是出自獨龍族婦女之手,馬克西瑪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并為這個可持續發展的環保項目點贊。同日,獨龍毯精美織品同步在上海素然服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素然服飾”)旗下的klee klee品牌店發售。
“獨龍族毯能夠在京滬熱銷,離不開klee klee、云南省青年就業創業基金會(以下簡稱“云南青創會”)和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團委的合作,前期調研時還得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大力支持。我們更要感謝獨龍族織女,她們是在古老民族和當代生活之間‘慢慢紡織彩虹的人’。”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秘書長、“中國新民藝·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與保護·naze naze獨龍族”項目負責人胡斐說。
一項公益項目,改變了一群獨龍族婦女的生活
38歲的碧玉蓮是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農民,以前,她家以種地為生,年收入四五千元。“獨龍毯項目給了獨龍族婦女掙錢的機會,讓我們的生活幸福起來!”碧玉蓮開心地說。
和碧玉蓮有著相同感受的,還有20多個獨龍族織女。她們家庭生活條件的改善,也大多源于“獨龍毯項目”。這個項目就是由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發起的“中國新民藝”首期項目——“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與保護·naze naze 獨龍族”項目。
發起于2015年的“中國新民藝”項目,旨在通過前期調研與合理配置,把民間手工藝的提供方(團體、個人或小品牌)與創新型企業連接在一起,用當代藝術和設計開發出符合當今審美和需求的新產品。
“在這個過程中,創新型企業實踐社會責任、建立起良好的公益形象,民間手工藝的提供方則獲得更多資源、優化結構、發掘出自身存續的立足點和生命力。”胡斐說。
獨龍族主要聚居在中緬邊境的獨龍江流域,海拔4000米的高黎貢山將獨龍江峽谷與外界隔絕,原始森林遍布其間。生活在那里的獨龍族總人口不過7000人。獨龍族的傳統服裝是一方麻布線毯,外人稱其為“獨龍毯”,獨龍族人自稱“約多”,是獨龍族的一個特殊標志。
2015年4月,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邀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素然服飾、云南青創會的工作人員一同到貢山縣丙中洛、獨龍江兩個鄉的11個村調研,先后走訪了10多戶織毯人家。通過走訪調研,調研組一行了解到,獨龍族擅長純手工編織獨龍毯,“日為衣,夜作被”。因為獨龍毯顏色鮮艷如彩虹,他們也被稱為“織彩虹的人”。
“通過與獨龍族村民尤其是年輕人交流后,我們了解到獨龍族的生活現狀和所在地區多民族文化的特性。調研結束后,我們決定從文化符號獨龍毯出發,利用獨龍毯在開發成服飾、家居等產品方面的潛力,為其量身定制扶植計劃。”胡斐說,項目組邀請到女裝品牌素然服飾共同進行戰略合作,云南青創會聯合負責執行。
大膽藝術創新,讓獨龍毯變成時尚的藝術品
三天兩夜,是素然服飾klee klee設計團隊從上海到滇西北獨龍江所用的時間。
klee klee是素然服飾旗下的新品牌,2017年初在上海安福路開了第一家獨立門店。在2015年4月團隊出發去獨龍江時,它還只是素然幾條產品線中的一個,名叫“手語”。這個環保系列的標志是一只手,掌心向下、手背稍微拱起,在啞語里有“慢”的意思。因為“中國新民藝”項目,klee klee設計團隊與獨龍毯結緣。
“獨龍毯項目以公益為出發點,和klee klee的環保訴求相匹配,交給我們團隊來執行最恰當。”素然服飾klee klee品牌負責人王艷艷說。
然而,在考察過程中,klee klee團隊發現,當地生產的獨龍毯大多采用棉質或晴綸原料,如果按日用品來出售的話,性價比不夠高,對于城市人日常生活而言也不夠實用。
經過討論,設計團隊決定對獨龍毯的材質進行調整,用毛衫的紗線來替換晴綸線,并且重新配色,使之成為更符合都市人審美、有著高舒適度的高檔商品。為了早日完成產品設計與藝術創新,klee klee設計團隊特別邀請兩位獨龍族織女到上海總部一起試驗。
2016年3月,碧玉蓮和伙伴金春花從獨龍江出發,帶著她們的織機來到了上海。
“以前,我到過最遠的地方就是貢山縣城。”金春花說,第一次去上海時,她的心里既興奮又害怕,第一次坐飛機,真的感覺像在飛一樣。”
從第二天起,兩位織女就在織機上開始紡線和配色試驗。“當我們看到用羊毛織出來的布料時,那種軟軟的手感摸起來特別舒服,特別上檔次。”金春花說,然而,她并不看好設計師們的重新配色,她覺得新圖案條紋暗淡,不如她們原來的色彩鮮艷。
“這明顯反應了地域文化審美的差異性。”王艷艷說。最終,設計師們大膽地調整了色彩搭配和比例,將一部分條紋放大到以色塊的形式出現,一部分大色塊被換成極細的、重復性的條紋,采取不對稱甚至隨機的形式出現,使重新設計的織品不僅保留了獨龍族的特色,在美學上也更具有當代性。
項目引發關注,民族文化產品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經過一個月的技術測試和培訓,碧玉蓮和金春花帶著最后確定的10款設計方案回到家鄉,兩人在當地組建了生產合作社,帶動更多的獨龍族婦女參與織布。最初,她們從首批招募的20多人中挑選了17位織女,發給她們紗線,讓她們按照圖樣方案織出樣布,再將樣布寄回上海。設計師經過技術評定后,最終挑選出13位織女負責大貨產品的生產。
2017年1月,以獨龍毯為設計出發點的“naze naze”系列產品問世了。這個名字取自獨龍族語“naze naze brao”(慢慢織布)。巧的是,klee klee在藏族口語里也是“慢慢來”之意。“慢下來,細水長流,這是項目雙方共同的追求。”klee klee獨龍毯項目負責人吳正夏說。
一期項目共開發出10種配色設計,織女們完成了60床獨龍毯面料的制作,共產出5個系列、48款產品。產品在klee klee上海安福路店鋪展銷,同時開通了線上銷售,產品在5個月后全部售罄。
二期項目的產量翻番,織女們完成了112床獨龍毯布料的制作,設計師共制作靠墊33個,大小毯子75床,斗篷30件。獨龍毯織女隊伍擴大到24名,每織一床獨龍毯的手工費由350元提至400元。兩位織女組織者碧玉蓮、金春花作為生產代表,連續7個月獲得了2000元的月工資,相較于獨龍江鄉2016年人均4378元的收入,這個數字非常可觀。
獨龍毯項目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織女們的作品不僅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而且入圍了中國民生銀行“我決定民生愛的力量—ME公益創新資助計劃”。“通過對獨龍族的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獨龍毯項目把人類學樣本和博物館館藏文物變成了可進入現代家庭的高端家居用品,讓獨龍族文化在新時代重新煥發了生機。”胡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