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長篇小說創作管窺:內容與形式的雙向開拓
就小說創作的總體情勢而言,在2017年,曾經被冷落了一段時間的中短篇小說文體的寫作出現回暖。這突出地表現在一些中短篇小說集的市場熱銷以及在文學界的備受推崇上。曾經連續強勁了很多個年頭的長篇小說,不僅出現了年產八千多部的驚人數量,而且其中也還有一些作品以其高超的思想藝術品質引發業界的高度關注。就我個人有限的閱讀視野,這一年度內,值得注意的長篇小說作品主要包括劉慶的《唇典》、范遷的《錦瑟》、石一楓的《心靈外史》、張翎的《勞燕》、魯敏的《奔月》、宗璞的《北歸記》、嚴歌苓的《芳華》、阿乙的《早上九點叫醒我》、陳永和的《光祿坊三號》、梁鴻的《梁光正的光》、陳彥的《主角》、紅柯的《太陽深處的火焰》、任曉雯的《好人宋沒用》、陶純的《浪漫滄桑》、馬笑泉的《迷城》、徐貴祥的《對陣》、李佩甫的《平原客》、須一瓜的《雙眼臺風》、范穩的《重慶之眼》、王祥夫的《米谷》、關仁山的《金谷銀山》、喬葉的《藏珠記》、田中禾的《模糊》、陳斌先的《響郢》、閻連科的《速求共眠》、傅星的《怪鳥》、黃孝陽的《眾生·迷宮》、那多的《十九年間謀殺小敘》、劉震云的《吃瓜時代的兒女們》等。細致地梳理分析這些作品,可以發現,作家們在創作上實現了內容與形式的雙向開拓。
以文學構建人類命運共 同體意識
或許與2017年是建軍90周年有關,在這一年,有一批社會身份殊異的作家,都把他們的藝術視野集中到了對于戰爭的關注與書寫上。劉慶的《唇典》、張翎的《勞燕》、嚴歌苓的《芳華》、陶純的《浪漫滄桑》、范穩的《重慶之眼》、徐貴祥的《對陣》等,皆屬這個領域值得注意的作品。其中,尤以對現代反戰思想的表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表達,最為引人注目。
對于現代反戰思想的書寫與傳達,在范穩的《重慶之眼》里,集中體現在那位被稱為世界主義者的梅澤一郎律師身上。他經常強調自己是一個反對一切戰爭暴力的和平主義者。到了張翎的《勞燕》中,反戰思想則是借助于日記的方式而巧妙地穿插在小說文本之中的。借助于伊恩的日記這種形式,張翎對戰爭狀態下人物一種特有的微妙心理狀態進行了真切的揭示與記述。這一段記述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伊恩不斷地從不同角度質疑戰爭的意義。潛藏在人物懷疑思想之后的,當然是作家的一種反戰觀念。到了嚴歌苓的《芳華》,現代反戰思想卻集中通過小說女主人公何小嫚所親眼看見那種死亡慘狀之后的強烈精神反應而表現出來。
《勞燕》的題材本身,即具有突出的國際性色彩,因為作家所集中描寫展示的,正是抗戰期間中美軍隊并肩作戰的故事。這就已經突出地體現了某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味。《重慶之眼》中的戰后索賠這一條結構線索明顯存在。時間進入21世紀,中日之間關于抗戰期間“重慶大轟炸”索賠問題,發生了激烈的爭訟。既然迄今無一例對日索賠案勝訴,那類似于范穩在《重慶之眼》中所描述的“重慶大轟炸”索賠案,恐怕就幾無勝訴的可能。雖然勝訴無望,但這條結構線索卻牽扯出了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命題。
強化精神透視的力度
2017年長篇小說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就是一些作家把自己的藝術視野集中到了對于現代人各種精神疾患的透視與表現上。范遷的《錦瑟》、石一楓的《心靈外史》、張翎的《勞燕》、魯敏的《奔月》、宗璞的《北歸記》、嚴歌苓的《芳華》、那多的《十九年間謀殺小敘》等作品,在這方面的表現特別搶眼。
魯敏的《奔月》明顯具有精神分析學深度。《奔月》藝術形式上的一個特色,就是對于假定性敘事形式的巧妙設定與使用。小說的核心事件,就是女主人公小六一次意外車禍后的悄然失蹤。作家所漸次打開的,正是現代女性一直掩藏很深的精神世界。如果說,曾經的小六表面上溫順乖巧,那么這個被敘述者逐漸發掘并呈現給廣大讀者的,則是另一番面目。出現在他者視野中的自我,往往是受到道德、法律等社會性因素強勢監督的“超我”。而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更多地由本能控制支配的那個貌似“張牙舞爪”的“本我”才浮出海面。小六之外,包括小六的丈夫、情人以及老媽的精神世界,也都在魯敏的筆下得到了相對透辟的挖掘與表現。
石一楓的《心靈外史》對國人精神信仰層面上心靈深淵的存在進行了真切的深層透視,可以視為石一楓小說創作的新開拓。這一點,集中通過大姨媽這一被刻畫得神靈活現的女性形象而凸顯出來。具體來說,在這部雖然篇幅相對短小但敘事時間跨度卻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長篇小說中,大姨媽精神信仰方面的疾患,乃集中通過四個關鍵性的時間節點而體現出來。假如說石一楓的《心靈外史》真實再現了大姨媽一生不無曲折的精神信仰史,那么,從作家的角度來說,大姨媽最后到底信了什么或者干脆就不再信什么,實際上都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在于石一楓《心靈外史》的寫作本身,在于作家以如此一部具有心靈沖擊力的優秀長篇小說關注、思考并表現了國人的精神信仰問題。
老作家宗璞的《北歸記》,作為一部以西南聯大為基本原型的長篇小說,活躍于其中的無論是大學教授,抑或是青年學生,都屬于知識分子行列。為讀者所久違了的莊嚴、雅正的古典愛情書寫中,這部作品既有豐富的時代內涵,也充分揭示出知識分子復雜的精神構成。
敘事形式上的努力探索
優秀的長篇小說,不僅要求具備復雜豐富的思想內涵,而且也要求具備帶有明顯繁復色彩的敘事形式建構。劉慶的《唇典》、張翎的《勞燕》、范穩的《重慶之眼》、嚴歌苓的《芳華》等,均有可圈可點之處。
《重慶之眼》在藝術形式上的一大搶眼之處,表現在三線并置的宏闊藝術結構的精心營造。就是說作家圍繞重慶轟炸這一具體事件,設定了三條時有交叉的結構線索。第一條,當然也是最主要的一條,就是抗戰期間,日軍對于作為戰時陪都的山城重慶持續不斷的轟炸與襲擾,與中國軍民表現出的眾志成城、堅決反抗的不屈意志。第二條,是劉云翔、藺佩瑤、鄧子儒之間堪稱盤根錯節的情感纏繞與糾葛。還有一條,就是21世紀中日之間關于抗戰期間“重慶大轟炸”索賠所發生的激烈爭訟。
就《勞燕》來說,作家張翎在敘事藝術上的努力,主要表現在她對多種文體形式的適度穿插式征用。舉凡書信、日記、新聞報道、地方志、戲文,乃至于兩只狗之間的對話等,全都被有效地納入敘事進程。同時也表現在對交叉性亡靈敘事手段的精心設定。之所以要設定如此一類帶有生命達觀特色的亡靈敘事者,與張翎意欲完成的敘事意圖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內在關聯。某種程度上,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時空范圍內,以中國戰場的抗戰為根本聚焦點,對非正常的戰爭狀態所導致的人性與命運的裂變進行足夠真切的透視,應該被看作是張翎《勞燕》意欲達到的高遠藝術目標。亡靈敘事手段的有效征用,實際上是為了企及這一藝術目標的基本路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