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敘事、新類型和新人物的誕生 中國電影怎樣構建新的“世界體系”
所謂“中國和中國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新表述”,對內包含著傳統敘事資源的再利用,對外表現為中國與全球的新關系的探索。這意味著一個有著強大歷史脈絡和傳統文化資源的國家,面臨文化和倫理的全新建構,從過去半個多世紀的處境里蛻變出的新的“全球觀”。在中國電影構建的新世界體系里,中國臉孔怎樣承擔起核心支點的作用,這對中國演員和表演體系都提出了新要求。
上圖為《紅海行動》下圖為《北京遇上西雅圖2:不二情書》
2018年春節年初一,中國電影創造了一個新的票房紀錄———近13億元人民幣創出單一市場單日票房產出的全球新高。整個春節檔里,《紅海行動》和《唐人街探案2》成為市場的大贏家。這兩部電影都可以看作中國電影創作在近幾年里的新開拓。對比之下,《捉妖記2》和《西游記女兒國》的表現差強人意,構成了可以對應參考的現象。
作為兩種截然不同的電影類型,《紅海行動》 和 《唐人街探案2》 并無關聯,一個是戰爭動作,一個是喜鬧劇。但是這兩個產品的研發路徑都源于同樣合力:其一是中國和中國人與世界關系的新表述,另一個力量來源是要“類型電影”這個概念的精確落實。可以說,中國這些年來所有大獲成功的電影,都來自于這兩股合力促成的優質產業資源組合。
所謂“中國和中國人與世界關系的新表述”,對內包含著傳統敘事資源的再利用、對社會倫理的重構,對外表現為中國與全球的新關系的探索。這意味著一個有著強大歷史脈絡和傳統文化資源的國家,面臨文化和倫理的全新建構,從過去半個多世紀的處境里蛻變出的新的“全球觀”。
再則,創作者必須面對產業的一般倫理,即類型電影怎樣利用文化資源制造觀眾的“快感”模型。“民族電影”是一個含混的概念,商業類型片的真相在于從電影語言到技法、方方面面地接軌全球化的語言體系和工業標準,而不是滿足于“類型元素”和“民族元素”的碎片化堆砌。
在明確這個基本邏輯之后,我們進一步地討論 《紅海行動》 和 《唐人街探案2》 所彰顯的新的可能性。這兩部電影的主要場景在國外采景拍攝,但是和以前海外拍攝的中國制作有一個巨大差異,這個差異指向中國電影進行全球產品生產的關鍵指標———在中國電影構建的新世界體系里,中國臉孔怎樣承擔起核心支點的作用,這對中國演員和表演體系都提出了新要求。
《泰囧》 的成功,表明中國開始構建了一個強大且自信的“自我”形象,且這個形象關涉到“周邊”。《北京遇上西雅圖》 的出現,將“中國”這個名詞能指和所指的內容,空降在美國這個強大的全球化符號生產國度里。這兩部作品揭開“中國電影和世界關系新表述”的大幕,它們的力量遠在泛泛而談的“國外景觀”或“異域元素”之上。今年 《紅海行動》 和《唐人街探案2》 帶來的重要突破是讓中國演員的表演融入國際化的表演體系里。《唐人街探案2》 的中國式喜劇表演仍然有鮮明的地域特征,一定程度地抑制了“國際化”的傾向,盡管如此,這部電影的制片人之一稱贊片中的外國演員“配角”:“我們借用一個奧斯卡評選中的術語,叫actors in supporting room,就是演員輔助著角色,這是一個體現專業素養的詞,能夠輔助角色的演員沒有一個跳戲的,每一個演得都特別好。”我們不妨這樣說,在這個以“輔助角色”的完成度作為專業度量衡的表演體系中,中國演員的“臉孔”已經能夠融合進去,在一個放之世界而皆準的商業片表演體系中,“中國面孔”不再是突兀的。這個表演的高度融合,以及與之相伴的新的視覺體系,在 《戰狼2》 和《紅海行動》 中有更強烈的呈現。
新的面孔和新的類型,把中國電影的敘事帶向新的邊界,這是國家形象在文化層面的構建、和類型電影消費的雙驅動力導致的必然結果。隨著類型觀念深入電影創作過程,必然將引入電影語言和制作水準的國際化標準,這個標準最終轉換到“表情體系”,即演員的表情管理、肢體行為和聲音控制都將和好萊塢以及歐洲表演系統完成無縫對接。這里,“融合”的本質不是中國元素參與全球化敘事,而是中國臉孔成為主角,在中國故事里創造“世界新景觀”。尤其,當“動作片”這個類型成為全球化產品的核心競爭品時,“動作”要求中國演員的表演和國外同行構建出一個“共同體”,“動作”成為統一觀影趣味的支點,這種訴求遞進地傳遞至肢體、表情和聲音,這在很大程度上將激發中國演員試探新的美學可能。隨著“新敘事的邊界”逐漸清晰,豐滿起來的“新人物”將帶出“中國和中國人與世界關系”的全新呈現。《紅海行動》里難得安靜的段落,張譯和海清關于“只救一個中國人,還是救全體人質”的討論,就明顯地呈現出新類型、新敘事與新人物誕生的內在邏輯。
在上述合力的推進下,中國電影產業面臨迫在眉睫的新舊迭代,迭代過程也將不斷印證和修訂上述“內在邏輯”。中國電影的未來,在于將經濟成長形成的市場能量,落實為成熟、自信的自我身份認同。這意味著,中國電影不僅要在中國故事中創造出“新的世界奇觀”,與此同時,也必然將構建出由中國面孔支撐起的新的“世界體系”。
(作者為北京電影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