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建言文化強國建設
陳來(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
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我們講文化自信,主要就是價值觀的自信。
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是多方面的,我們要積極傳承發展。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要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和源泉;又如民為邦本、政者正也、德主刑輔、禮法合治、居安思危等思想智慧,可以成為今天的啟示和鏡鑒,有利于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進和完善;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態度與“和而不同”的精神,有利于處理人與人的矛盾沖突,有利于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也深刻體現了中華文明處理人類難題的智慧,值得深入發掘和闡發。
馮遠(中國文聯副主席、黨組成員)
以優秀作品助力
新時代文藝繁榮
當代中國文藝家正逢歷史以來的最好時期。先哲有云:“文以載道。”載什么“道”,如何“載道”,是文藝家永遠需要面對的課題。一個具有文化自覺、自信、自強精神的文藝家,不會因世俗欲望和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種種謬誤而喪失應有的人文情懷,忘卻或弱化對于真善美的持守,迷失自我的信仰與理想,坐視精神鈣質的流失,甚至以尊重多樣化為借口,放松對作品的打磨錘煉,放縱低水平制作,放任低俗趣味的張揚和資本的綁架。只有克服這些弊病,才可能使作品突破“高原”的制約,向“高峰”攀登。
郭媛媛(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融入當代生產生活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產生活”,需要在傳統文化的“場景化”“生活化”和“當代化”上下功夫:“場景化”,即讓傳統文化元素體現于當代社會隨處可見的環境中、行為處; “生活化”,即讓優秀傳統文化融于當下國民生活的衣食住行中; “當代化”,即讓傳統文化實現當代創新。
當前,網絡化、數字化技術成為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撐,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國家著重推進的戰略新領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結合技術、文化產業提供的平臺,以及當下國民的文化興趣、口味,豐富外在形式和內涵,拓展新的文化內容,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生長與強大。
侯光明(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
文藝創作應加快適應新時代
文藝創作要適應新時代,首先要有源自民族精神獨立性基礎上強烈的文化自信。近代以來,“去中國化”、矮化和扭曲中國獨立的文化精神一度成為時尚。而今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的文藝創作需要重新冷靜、客觀地審視東方和西方的主體關系,從中華傳統文化中獲取文化基因,從鮮活的現實生活中汲取精神力量,書寫“有骨氣、有個性、有神采的作品”。
其次,文藝創作要適應新時代,必須面向人民。文藝創作既是創作者的個人情感書寫,更是以人民為主體、為背景和底蘊積極向上、于民有益的創作。加強現實題材文藝創作,就是要增強作品表現對象的當代性,從火熱的現實生活中汲取養分,認識文化的當代價值與現實意義,這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
第三,文藝創作要適應新時代,必須大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是文藝創作的重中之重。革新藝術教育理念,普及基礎性藝術素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審美趣味,這是新時代文藝創作繁榮的基礎。
(記者肖靜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