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讓民族文化煥發勃勃生機
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級非遺赤水竹編的傳承人楊昌芹向記者們展示《銘記初心 走進新時代》竹編畫。 資料圖片
游戲《神舞幻想》宣傳海報。 資料圖片
布依族干欄式建筑。 資料圖片
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業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凝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精神力量。”
參加全國兩會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培育新型文化業態,離不開黨的十九大強調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只有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再一次融入現代生活,煥發出勃勃生機。
創意竹編帶動鄉親們脫貧致富
3月5日,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首次設立的代表通道上,“90后”苗族代表楊昌芹自信大方,介紹著她靠創意竹編帶動鄉親們脫貧的故事。她是貴州省赤水市大同鎮民族村農民,也是赤水市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
發言中,楊昌芹向媒體展示了一個別致的杯子。“在大家看來,這可能是一個很普通的杯子,但它是我和鄉親們走向脫貧的一個工具。”楊昌芹介紹說,這本是個普通的玻璃杯,卻因為套上了手藝精巧的赤水竹編,漂亮又防燙。
赤水竹編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楊昌芹作為貴州印江民族職業學校10名學生代表之一,來到赤水市學習竹編工藝。
竹編工藝復雜,一件成品要經過20多道制作工序:選竹、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絲、編織等等。要把竹片處理成晶瑩透明、細如頭發、比紙片還薄的精細竹絲,再精心編織,最后裝裱,每天重復著枯燥的程序,特別地難熬。但憑著一股執愛,楊昌芹不僅克服了種種困難,還做得有滋有味,很快便掌握了復雜的工藝要領,其竹編技藝突飛猛進。
隨著手藝的精進,楊昌芹發現,專攻平面竹編,工藝太單一,背簍、簸箕等成品與市場的需求有一定距離。精心編織的器具,在市場上卻賣不出好價錢,年輕人也不愿意學習。楊昌芹開始思考著這項寶貴技藝的發展和出路。
“一項手工藝,要傳承發展下去,必須回歸生活,要和實用、美學結合在一起,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理念和審美情趣才行。”楊昌芹開始嘗試探索各類竹編工藝。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楊昌芹終于在原有的平面竹編基礎上,探索創新出了一系列立體精細竹編工藝。竹編的錢包、杯套、雨傘、名人字畫……老技藝玩出了“高大上”。
竹編與生活實用器物相結合,傳統手藝與現代審美碰撞,賦予了竹編這項傳統技藝新的生命,讓大眾對竹編工藝有了新的認識,也打開了竹編銷售市場的大門。
如今,一幅竹編畫賣到8萬元,在赤水已不是新聞。竹編產品走出了赤水,走向了全國,還走出了國門。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竹編、喜愛竹編、受益于竹編,讓赤水的20萬竹農從“扛著竹子奔小康”到“編著竹子來致富”,楊昌芹義務開展竹編培訓,近千名貧困群眾先后來參加培訓。不少人吃上了竹編飯,這項本來逐漸“沒落”的傳統手藝也讓當地人競相學習。
“結合我們村的發展情況來看,如果要幫少數民族農村脫貧致富,必須深入挖掘當地的傳統民族文化、當地的特色資源,這樣遠比直接用金錢幫助他們更有意義。”面對中外媒體,楊昌芹說。
3月5日,大會開幕會結束后,身著苗族盛裝、手持一幅全手工制作的竹編畫,楊昌芹步伐從容地走出人民大會堂。在人民大會堂門前的廣場上,她展開畫卷,在中外記者的“長槍短炮”前,再次向全球展示了來自家鄉的竹編手藝。畫卷上,“銘記初心,走進新時代”9個字分外醒目。
用動漫游戲讓年輕人快樂傳承傳統文化
全國政協委員孟憲明,是北京網元圣唐娛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作為文化創意產業重要領軍人物,他投資建立了國產頂尖游戲品牌《古劍奇譚》。
孟憲明是回族,因此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延續、傳承問題十分關注。“在游戲中運用傳承少數民族文化,要用年輕人可以接受并且喜歡的方式。”孟憲明說。他認為,一些少數民族的歌、舞、禮俗等,雖然很美好,但是傳承方式老舊,需要在方式上有所創新。他建議用動漫、影視、游戲等方式,讓年輕人快樂地傳承傳統文化。
網元圣唐開發的網絡游戲產品,主要用戶是“90后”“00后”。孟憲明發現,這一代年輕人,父母的說教聽不進去,口耳相傳的人際傳播卻很有效。如果他們的朋友說:“我前兩天看了一本書,書里的故事特別感人,我都看哭了。”他們很可能第一時間去看。因此,游戲中傳遞的價值觀、文化觀十分重要,會影響到一大批人。這也促使網元圣唐公司在游戲產品中植入更豐富的民族文化內容,傳遞更多的正能量。
從2015年起,網元圣唐開發了一款游戲叫《神舞幻想》,以中華五千年流傳下來的神話與歌舞為游戲背景,里面融入了少數民族歌舞、祭禮的內容,如苗、彝等民族的跳月之舞,和古老的祭祀儀式“儺祭”等。游戲歌曲邀請方文山作詞,曾獲少數民族“最佳音樂創作獎”的知名作曲人張帥作曲,彝族歌手吉克雋逸演唱。
“年輕人通過游戲,知道了那些歌舞是怎么來的,祭祀是怎么產生的,祭詞是什么內容的。這樣的傳承方式就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孟憲明說,現在這個游戲的用戶有幾十萬了,影響面很大。
傳統建筑文化的活用為現代建筑生色
全國政協布依族委員黃榜泉,既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協副主席,也是國家一級建筑師。他認為,各民族傳統建筑文化在當今時代的活用,不僅能使現代建筑生色,而且也能給建筑師提供靈感。
“一個民族總是在生產生活中不斷改善自己的居住建筑。”黃榜泉介紹說,布依族是一個樸素的民族,其建筑特點是依山依勢、就地取材,在發展過程中吸收漢族等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從而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特色。他認為,這些經過時間考驗的傳統建筑文化在今天依然有著寶貴的價值。
“布依族建筑中的‘灰空間’,是大門口半開放型的場地。雖然這塊地屬于我家,但無論誰從那兒過,都可以在那兒歇腳、乘涼、交流,這是一個人際交流的和諧文化空間。”黃榜泉說。
黃榜泉認為,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到要整治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在建筑方面,則要保持各民族傳統建筑的優良傳統,以及體現各民族特征的建筑符號,把它融入到現代建筑中去,讓現代鄉村建筑無論從功能設置還是建筑形制上,都體現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
在黃榜泉自己的設計過程中,他從布依族建筑中的干欄式建筑、石板房、土坯房等傳統樣式中,提煉了一些體現布依族生產生活特點的元素,并用在了現代建筑中。
黃榜泉說,著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粉墻黛瓦,乍看是現代化的——現代化的建筑材料、現代化的建筑空間。但走在里面,那種蘇州園林的文化意蘊、舒適的精神氣質無處不在。設計師在細微處提取了蘇州園林的造園技術,營造了山水寫意的感覺。這就是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讓傳統文化在今天擁有了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