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的織布機
星期天回老家,在放雜物的房子里竟然邂逅塵封多年的織布機,耳畔不禁響起“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這臺織布機原本是姥姥家的,搬來我家已有多年。
說起來這臺織布機的年齡大概快一百歲了,曾問過母親,母親也記不清了,說是抗日的時候曾為八路軍游擊隊織布做軍裝。當然這些都是已經久遠的歷史,我只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大哥用地排車拉來這臺織布機,由此它在我們這里安家落戶。那時姥姥年紀大了,無法上機織布,妗子隨老舅在濟寧安家,這件家什就拉到我們家,但主要還是因為我們家那時需要織布,被子、被單和我們身上穿的衣服都需要這些棉布。母親不會織布,每逢冬春季節閑暇時光,就請大表姐來我們家織布,一匹布一般需要半個月或二十天的時間。
說起織布,那可真是技術活,在今天看來我認為應該申請非文化遺產??棽嫉墓に囀謴碗s,要經過紡線、拐線、漿線、絡線、經線等復雜工藝流程,最后一個環節才是織布。第一道工序是紡棉。上初中的時候,曾學過吳伯蕭的散文《記一輛紡車》,寫的就是紡棉花。母親和姐姐在冬春季節每天都要熬夜紡棉,紡成線穗之后,用拐子拐成線套,直徑約一米。然后漿線,即用面湯洗線,這個面湯必須是做面筋之后剩下的,含豐富的淀粉。然后架起一根光滑的圓木(我們這里叫漿線桿),將漿洗過的棉線掛在上面晾曬,期間還要不斷的撴線(即用此法讓線伸展),以免縮水。漿洗過的棉線挺實、耐用,不容易斷。小時候盼著母親漿線,因為漿線就可以有面筋吃了。在那些貧困的歲月里,一頓不起眼的面食就能給孩子帶來無比的喜悅和激動。特別是春天青黃不接的日子,白面幾乎與金子一樣珍貴。然后是欏(絡)線、經線(可不是地球上的經線,是把成拐的線套拉成織布用的長線),最后才是上機織布。
這臺織布機結實厚重(四個男勞力才能抬起),用榆木制作,但做工精細,百年未損,體現了前人工匠的認真精神和高超技巧。它由機身、機樓、線輪、機杼、腳踏、后座及織布梭等部件組成。那時它不僅是織布的機器,也是童年時期的玩具。乘大人們不在的時候上機玩,坐在上面學開“拖拉機”,常常把線弄斷。有時還惡作劇,乘大表姐不備偷偷抽去后座板,大表姐一下子坐空被摔到地上,自己在一旁捂嘴竊笑,自然也躲不過母親的訓斥。
看著眼前布滿灰塵的織布機,我竟一時神思恍惚。歲月如梭,物是人非,舊日的光景漸行漸遠。姥姥早在四十多年前就駕鶴西去,母親去世也已四年之久,大表姐也于去年離世,只有這織布機依然完好無損,拂去灰塵,依然發著黑黝黝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