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給音樂劇成立一個家
對談記者:王潤
對談嘉賓:張利(天橋藝術中心總經理)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位于北京著名的天橋地區,是北京中軸線上唯一的綜合性劇場群,也是北京唯一一個擁有音樂劇專業劇場的藝術中心,包括1個1600座大劇場、1個1000座中劇場、1個400座小劇場和1個300座多功能劇場,還有寬闊的公共空間。
自2015年11月20日正式開業以來,這里已經上演了1400多場國內外精彩的演出,舉辦了數百次各種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迎來了數以萬計的觀眾,成為了北京文化的新地標。
在劇院林立的北京,剛剛兩歲的天橋藝術中心如何辦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吸引更多的觀眾?為此,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天橋藝術中心總經理張利。
主打“差異性定位”
記者:北京有這么多座劇場,您認為天橋藝術中心的特色和優勢在什么地方呢?
張利:天橋應該是北京最具文化底蘊的區域之一,而天橋藝術中心又是北京南中軸線上唯一一個綜合性的演藝場所,占有文化傳承和發展繁榮的優勢。
北京擁有眾多的劇場,而天橋藝術中心從開業初就主打“差異性定位”的概念,中產階層、白領、喜歡看音樂劇的年輕人群、親子家庭是我們的主打受眾,他們也是文化消費的主力人群。另外,天橋藝術文化中心的一大特色,是擁有北京乃至全國最專業的音樂劇劇場,音樂劇是我們的主打品牌。除了硬件優勢,天橋藝術中心的運營團隊歷經兩年的磨合,也已經成長為一個較為成熟、團結而又專業的劇院運營團隊。天橋藝術中心是藝術中心而不是簡單的劇場,我們要打造開放式的藝術空間,而非單一的劇場業態,這也是我們的特色。
記者:在國外,我們能看到很多已經非常成熟并且有著極高國際地位的藝術中心,比如林肯藝術中心、肯尼迪藝術中心、南岸藝術中心……而中國基本上更多的還是劇場和劇院。那您認為,藝術中心和普通的劇場、劇院定位有何不同?
張利:天橋藝術中心有個宣傳語,就是“北京的天橋,世界的舞臺,百姓的藝術空間”。我們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殿堂,而是希望我們的演出和藝術活動,能和老百姓的生活結合起來,能讓老百姓參與進來。我們已經與南岸藝術中心達成了戰略合作關系。
作為一個藝術中心,我們不僅具備劇場功能,同時我們還是市民文化體驗的空間,通過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公益活動,來培養觀眾。天橋藝術中心一直堅持“開放式”辦劇院的策略,打造“全天候”藝術中心,力求借助優質文化藝術資源提升品牌價值,爭取讓更多市民走進藝術中心,感受藝術的魅力。我們還非常關注藝術普及教育以及觀眾參與體驗,自開業以來,我們推出了“周末藝聚”的公共文化活動,每個周末為觀眾帶來精心策劃的公共藝術活動,活動形式包括工作坊、講座、大師課、后臺探班、手工坊等,希望大家能夠來藝術中心過周末。這個系列活動共舉辦了約170場,約3萬人參與。另外,天橋藝術中心還踐行公益,拓展社區合作,將優秀的文化活動帶到學校和社區,并與一些教育機構簽訂了戰略性合作。
記者:作為一座定位于專業演音樂劇的劇場,天橋藝術中心有什么樣的計劃?對整個音樂劇行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張利:天橋藝術中心的建成,應該說是在北京給音樂劇成立了一個家。從硬件方面講,天橋藝術中心是以演出音樂劇為主的綜合性劇場群,其中大劇場是北京唯一一個音樂劇專業劇場。同時,天橋藝術中心對中國音樂劇的發展也起到了平臺和推動的作用。天橋藝術中心基本保持每年引進三四部大型國際原版音樂劇,上演兩至三部大型華語音樂劇;每年舉辦一次音樂劇論壇,促進行業內溝通和業務探討;每兩年舉辦一次天橋音樂劇演出季;天橋藝術中心還開展與專業院校的合作,與北京舞蹈學院開展了教學實踐基地合作項目,對培養未來音樂劇人才寄予了很多支持與關注,不僅讓新晉音樂劇人才可以在專業的舞臺得到鍛煉,同時也創造青年藝術人才與觀眾共同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未來我們還有委約原創、以及制作出品劇目的計劃;同時我們還開展針對觀眾培養的音樂劇系列普及活動以及培訓類的音樂劇大師班。
記者:我看天橋藝術中心創辦了不少非常有特色的藝術節,您可以介紹一下嗎?
張利:天橋藝術中心自主策劃的演出類藝術節品牌包括“華人春天藝術節”、“國際新經典藝術節”、“老舍戲劇節”和“音樂劇演出季”,還有主題性藝術節——“詩意生活節”、“WOW世界女性藝術節”。另外,還有“周末藝聚”,就是將藝術中心空間打開的系列周末活動。
其中“華人春天藝術節”是藝術中心主打的演出季之一,也是天橋藝術中心推出的第一個演出季。宗旨是“推崇傳承創新 扶植青年力量”,致力于扶植青年力量,打造華人文化創造力的展示平臺和中國青年藝術家的成長基地。今年是第三季了,今年的主題是“傳統之美,國際閃耀”,我們希望通過華人春天的舞臺,讓觀眾領略到征服過世界觀眾的中國藝術作品,關注華語原創、華人經典作品,增強民族自豪感。
記者:可以看出,天橋藝術中心很看重對國內藝術家和藝術人才的扶持。
張利:是的,天橋藝術中心從開業之初,就針對國內青年藝術家開展了扶持項目。像開幕演出季的“新力量”板塊,就首次以“十大新銳”的概念集中展演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非體制內的十大年輕戲劇導演以及他們的作品。2017年底,我們又推出了第二屆新銳導演作品展。另外,我們還與藝術院校合作,搭建藝術學生實踐的平臺。
同時,天橋藝術中心還進行行業培訓活動,希望通過藝術中心的舞臺把中國的作品帶向國際。2018年4月,藝術中心將與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合辦“如何打造外向型演藝產品”的大師班,幫助藝術家解決如何將自己作品推向國際舞臺這一課題。
將首創全天候開放劇場
記者:天橋藝術中心已經開業兩年了,現在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是否實現了當初的計劃和目標?
張利:開業前兩年的目標是建立品牌、實現促進公共文化的社會效益與劇目經營的經濟效益。從這個目標來看應該說是實現了。天橋藝術中心從2015年11月20日開幕,開業第一年,就演出了637場,總票房是6000多萬;2017年,共上演了近200個劇目,836場演出,票房達到9000多萬。
兩年間,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1400多場高端精品演出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成為了北京國際文化交流的大平臺。觀演人數近百萬人次,有553場演出設置了百元以下惠民低價票,票數逾10萬張,會員數量發展到50000人。同時,打開大門辦劇院,是我們的理念,藝術中心還開展了公共藝術活動300余場,僅去年參與活動的觀眾就達4萬多人次。
記者:天橋藝術中心今年還將引進《深夜小狗離奇事件》這種國際頂級劇目,非常讓大家期待,但聽說這樣的劇目無論從成本還是技術上,引進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張利:是的,《深夜小狗離奇事件》這個項目確實是國際頂級的,它獲得了2013年度 7項奧利佛獎,2015年度5項托尼獎。天橋藝術中心開業前就有意合作,經過多年與英國國家話劇院談判和溝通,終于達成了合作。之所以要引進這樣的優質劇目,是因為天橋藝術中心選擇劇目的定位是“專業性、大眾性、國際性、市場性”,我們的視野不僅聚焦于國內,還放之于海外,而且我們注重作品的實驗性、先鋒性和探索性。
記者:天橋藝術中心今后的目標和計劃是什么?
張利:我認為2018年天橋藝術中心無論在劇目演出還是品牌打造方面,都將迎來發展的新契機。2018年,我們的演出場次將保持在800場以上。在節目策劃上,圍繞經典、前沿、創新多元、互動體驗的風格特色,舉辦內容豐富、亮點突出的演出季、藝術節、特別策劃等;在演出類別上,堅守音樂劇專業劇場定位,重點打造音樂劇、戲劇、多元化的家庭娛樂、傳統傳承等內容板塊,每年安排3至4部大型原版及中文版音樂劇演出,形成音樂劇特色鮮明的藝術中心專業定位;建立國際經典定位的擇劇標準,持續推出藝術價值高和市場反響好的自辦劇目;積極進行內容開發,以音樂劇駐場演出實踐、音樂劇原創制作、搭建藝術家扶持和原創作品孵化平臺等舉措,為藝術中心擴大品牌影響凝聚源源不斷的優質內容。
天橋藝術中心今后的目標和計劃大致是:除了一直堅持高標準節目定位,不斷提升藝術中心品牌影響力之外,我們首先要創新“四輪驅動經營模式”,根據藝術中心業務特點,提出演出、藝術培訓、空間開發、公共藝術活動四輪驅動、融合發展的運營模式,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劇院典范,堅持以市場的理念求發展,以社會效益為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運營理念,通過強化整合營銷、品牌傳播能力,完善標準化流程化的技術、服務保障,實現藝術中心高效、持續、良性的運營發展。其次,我們要首創全天候開放劇場,做市民藝術生活的棲息地,讓更多人的生活融入藝術,讓走進劇院享受藝術成為生活常態。未來三年,天橋藝術中心將通過演出、開放日、藝術展覽、“周末藝聚”藝術活動、詩意生活節、世界女性藝術節、藝堂課生活藝術坊等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分時段、分空間的逐步開放,直至實現劇院5000平方米公共空間的全天候開放,讓市民“進的來,留得住,有收獲”。劇院開放是一項綜合工程,我們正在加快劇場空間的規劃、改造,產品及服務優化工作,讓親近藝術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王小京 攝J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