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虛構書寫的力量 ——讀張雄文的長篇紀實《多是橫戈馬上行》
張雄文是我魯院高研班的同學,也是近年來湖南報告文學寫作的骨干作家之一,在全國有著不小的知名度。他沉靜多思,目光犀利,專注于非虛構文本的創作,用功于歷史英雄人物的追蹤、探秘,尤其是對出身湘西的名將粟裕往事的挖掘、拾掇、補遺,著述像山間汩汩而出的清泉綿綿不斷,他也頻頻現身于諸多紀錄片的訪談影像中。譚談評價說:“能把開國第一大將寫得客觀而不失傳神,我認為湖南作家張雄文先生算是第一人!”而另一位名家鄧宏順則說:“我作為粟裕家鄉的作家,常聽到一句話是:張雄文寫粟裕寫得最好!”幾乎在不經意間,張雄文又拿出了他的第8部厚厚新著《多是橫戈馬上行——野戰主將粟裕》,令我高山仰止般嘆服不已。
讀完這部墨痕猶新的大著,我第一個感覺是“真”。粟裕是眾多開國將帥中經歷異常特殊的一位:戰爭年代毛澤東明令他以副司令員、代司令員身份擔負一個野戰軍的戰役指揮之責,殲敵數量居于全軍四大野戰軍之首;1955年9月授銜時,因種種原因,他卻與元帥軍銜失之交臂;新中國建立僅9年,他又因“莫須有”的罪名與劉伯承一道受到錯誤批判,36年后才被平反。囿于頭上的“帽子”扣得過久,他過去的輝煌一直鮮為人知。張雄文的書中以彌足珍貴的豐富史料與簡潔生動的語言還原了這些遺失的歷史真相,讓一個當年頻繁出現的“常勝將軍”粟裕,從塵封的歷史角落重回鮮活的人間。
張愛玲說,生活比文學更傳奇。當下的文學創作中,“非虛構”寫作往往能吸引更多的讀者。評論家湯天勇認為:“讀者有著追逐真實真相的天然需求”,“非虛構寫作通過對原本真相的直接書寫顯示出對現實的穿透性。正是基于對真實與真相的看重,讀者容易通過文本閱讀加深與現實世界的關聯,獲取在新聞媒介上所無法知曉的真相。”張雄文的《多是橫戈馬上行》正是對這一觀點的最好詮釋,他將“史膽、史識、史才”結合起來,給讀者捧出的不僅是粟裕的個人往事,也是歷史的真相,因而其作品暢銷,讀者甚眾也就不奇怪了。
漸漸消隱在歷史長河中的英雄往事,最難得的是細節的呈現與還原。《多是橫戈馬上行》一書對粟裕的刻畫沒有停留在一般宏大敘事的史料堆砌上,而是通過不辭辛勞地走訪粟裕親屬與當年的身邊人士,再現了不少生活的細節。譬如,當年擔負過攻臺作戰總指揮之責的粟裕晚年念念不忘解放臺灣。一次,收養的袁振威(“皖南事變”中殉職的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之子)從軍校畢業,高高興興回到家里,粟裕忽然沉著臉問:“為什么到現在我們的軍隊還叫‘解放軍’而不叫‘國防軍’?”袁振威思考了一會,說:“因為臺灣還沒有解放。”粟裕臉色頓開,高興地說:“你可以從軍校畢業了。”這種真實生動的細節在《多是橫戈馬上行》一書中有不少,將人物從冰冷的塵埃中拾掇起來,使作品更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巴爾扎克曾說:“獲得全世界文明的不朽的成功秘密在于真實。”這也是時下非虛構寫作的力量所在。期待擁有這種力量的張雄文繼續為讀者打開通往真相之門。
(作者系魯迅文學院第三十三屆高研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