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發展之后:新媒體時代文學狀況
如何看待當下的文學,如何理解當下文學面臨的時代,可以說是今天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議題。圍繞這一議題,也有諸多不同的議論和分析,形成了許多不同觀點。這里的關鍵之一是新媒體帶來的重大的不可逆的改變對文學的生產和閱讀方式的深刻的沖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的發展和帶來的諸多重大變化使得文學本身深受影響。新媒體帶給了文學許多新的因素,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文學發展的格局。我們可以看到,由于新媒體的崛起,文學的形態和整個二十世紀已經完全不同,形成了一種新的形態。這種形態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是文學閱讀和寫作的整個流程發生了改變。另一方面,則是文學與社會和生活的關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使得我們原來所習慣的文學再也不是原有的樣式了,這就是巨大的變化。
“平移”與“平行”
所謂“新媒體”指的就是以網絡為中心的媒體。新媒體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依賴網絡,網絡既是一個人們了解信息、溝通交流的大平臺,也是傳播知識、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大平臺。它的崛起將人類的生活帶入了“網絡時代”。今天人們已經不能想象沒有互聯網的生活形態。這對于文學的沖擊和改變同樣巨大。從基本的形態上看,有兩個方面的變化最為關鍵:
首先是造成了文學原有的出版平臺的改變,文學出版的平臺由具體可見的紙質載體,轉化為“虛擬”的互聯網載體。這個變化一方面存在“平移”的現象,就是原有的文學資源都已經平移到了網絡之中。新的以紙質發表的作品也會迅速地在網上傳播。傳統的紙質文學已經無障礙地“平移”到了互聯網的空間之中。原有的文學刊物或文學書籍都有了自己的網絡化的版本。這雖然并不改變紙質文學的傳統的特性,但這使得原有的紙質文學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網絡,尤其對于年輕一代來說,他們閱讀傳統的紙面文學也更加依賴網絡。人們所討論的紙質書的“危機”等就是這種狀態的體現。“平移”使得原來的文學傳播和閱讀的路徑發生了重大的、不可逆的變化。紙質文學當然依然存在,仍然存在紙質出版的整個體系和運作的模式,其運行仍然有效,但受到的沖擊巨大。人類的整個文學的遺產和當下的寫作,通過這種有效的“平移”,被網絡所包容和吸納。這種包容和吸納其實是文學的生成機制和運作方式的重大的改變。“平移”到網絡空間的整個原有紙質文學的資源自然地成為了人類的網絡文化的一部分。雖然這種改變的意義由于“平移”的時間并不長而還沒有能夠完全清晰,但其趨勢不可改變,其發展的路向已經清晰。
其次是形成了一種和紙質文學不同性質的,“平行”于紙質文學的網絡文學。這種網絡文學已經突破了原有的紙質文學的限度,是由網絡中生發的文學形態。其發表的空間在網絡上,閱讀的空間也在網絡上。它們中有一些已經形成了線下的紙質書,但這已經是網絡寫作和閱讀的衍生品,而不是原有的紙質文學。應該說,它的運作方式和紙質文學有著極大的差別。和紙質文學同步平行地展開,相互之間也沒有內在的深刻的聯系,難以互相影響和難以相互融合。這種平行發展的格局使得文學是網絡文化產生的最重要的增量。在原來網絡難以對文化產生影響的時期,就已經快速地成為一枝獨秀的網絡文化的成果。應該說,華語文學中的網絡文學的運行是在全球最為完整和成熟的,這些年來,網絡文學的發展可以粗略地劃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網絡文學的發軔期,這一時期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到二十一世紀的最初幾年,網絡文學開始建立自身的類型屬性,已經出現了諸如今何在的《悟空傳》這樣的重要的作品。也有了諸如青春懷舊、奇幻玄幻等重要的類型。一些網絡小說的所謂“大神”開始出現,網絡小說也有了自己的穩定的,以青年為中心的相對較小的閱讀群體。后來涉入傳統寫作的李尋歡、邢育森等也都是那個時期出現的網絡作家。第二個階段是大概從2004年左右到2010年,這可以說是網絡文學的發展期,這一階段網絡文學的發展更加迅猛,讀者迅速擴大,一些后來成為影視劇改編源頭的超級IP很多都出現在這一時期。各種新的類型層出不窮,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如穿越、職場等類型都有很迅速的發展。第三個階段大概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之后開始,這可以說是網絡文學的成熟期。這一時期一面是網絡文學已經成為和紙質文學“雙峰并置”的時期,可以說網絡文學已經建立了自己獨特的文學的體系,也已經受到了社會的廣泛的關注。同時也成為影視改編的重要的來源。現在看來,很多重要的影視作品都來自網絡文學的作品,這些超級IP對影視文化的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像《甄嬛傳》《羋月傳》《花千骨》等作品都是網絡文學的作品。而像一些依賴微博等新的媒介形式的小說,如張嘉佳的現實題材的短篇作品也開始受到讀者的歡迎。網絡文學已經突破了原有的局限,變成了文學的未來發展的關鍵的部分。我們可以發現,現在的年輕的作者和讀者很多都是在網絡的文學空間中寫作和閱讀的。這種“平行”發展的形態讓原有的文學生產機制發生改變。
“平行”帶來的結構性的變化
“平移”與“平行”兩者帶給文學的沖擊是不同的。“平移”僅僅是一種技術性的平臺轉移,對于文學本身的沖擊不大,仍然是按照原有的紙面文學的方式來運作,只是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方式來查找和閱讀的路徑,它是傳統的紙面文學的延伸和展開,而不是它的根本性的變化。但“平行”發展所出現的新的情況卻會改變文學運作的整個結構。這種“平行”的發展的重要之處,在于它在開始時并沒有和原有的紙質文學直接地展開競爭,而是在原有的文學空間之外“平行”地展開了另一個空間。這是一種新的增量的出現,而不是舊的存量的減少。傳統的紙質文學的發展并沒有由于網絡文學的出現而直接萎縮,而是通過這個增量的不斷的擴大讓原有的文學空間的“絕對”的縮小,反而原有的紙質文學的閱讀其實還是比較平穩的,也受到多方面的支撐和支持,而是從“相對”的眼光看到了影響。原來是文學的“唯一”的空間,現在變成了兩個相互并不重疊的平行的文學空間。
這種“平行”發展造成的文學變化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三個方面發生了重要的影響:
首先,它改變了文學寫作的諸多“形式”特點和想象方式。可以說,現在的網上寫網上讀,突破了原有的紙質文學的媒介的限制。“紙質”載體的存在讓寫作深受其影響,但現在文學作品是在無邊的網絡空間中存在的,其存在方式不是紙面印刷而是網絡中的存儲。因此形成了許多只有在網絡中才有的新的形態。如紙質的長篇小說,一般到三四十萬字就是很長的作品了,長達幾百萬字的作品受到載體的限制很少出現。在報刊等上面發表的連載小說,也受到字數的局限而每天發表的字數很有限。但在中文網絡文學中隨著網絡的無限量的存儲,和網絡寫作每天更新的特點,往往每天更新的字數超過一萬字。最終形成的網絡小說,幾百萬字的比比皆是。網絡小說從一開始就有其完全不同于原有紙質文學的許多新的類型和新的表達方式。如微博就產生了依附于其上的短篇的小說寫作,如張嘉佳流行的所謂“睡前故事”就是范例。這些都極大地改變了文學的形態。而這種新的寫作路徑也造就了完全不同的類型結構和想象力。如穿越等完全將歷史重構的新類型就是原有文學中無法見到的。許多小眾化的類型也能夠找到在網絡中的生存空間,眾多的新的類型化的寫作也創造了完全不同的文學的規則和互文的相互影響。
其次,它改變文學的生產和消費的機制。傳統的紙質文學,由于出版的成本相對較高,出版經過相對嚴格的篩選。而網絡平臺有無限的空間,其發表完全是作者的個人行為,幾乎沒有門檻。而其市場選擇直接由閱讀者通過打賞等方式直接付報酬,其中的作者和讀者的直接的網絡互動也極大,讀者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作品的情節的走向和甚至作品的存在。這改變了文學的消費方式和路徑,改變了受眾和作者的關系,實際上取消了原有的中間環節。這也造成了文本直接和讀者見面,完全依賴市場選擇的情況。這形成了復雜的情勢。一方面讓讀者的選擇權加大,讓文學寫作通過讀者的真實的反應得到更為有效的篩選。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對于寫作者應和讀者反應的過度的壓力。一個網絡作者所受到的直接的讀者的反應。
其三,它改變了文學的讀者和作者的構成。傳統的文學自現代以來一直有“純文學”和“通俗文學”的劃分。“純文學”是一種小眾的、以復雜的技巧和對人性的復雜理解而形成的精英化的閱讀。“通俗文學”則是自普及了現代的教育之后的更廣大的人群的閱讀。而作者也是依賴這兩個方向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群體。而網絡文學則不同于這兩者,而是能夠讓更多的年輕群體能夠參與閱讀。它的類型的多樣性讓更多的人能夠在其間找到自己的需求,因此讓原來并非文學讀者的相當一部分大眾作為文學閱讀的讀者的“增量”參與到文學的閱讀之中。也使得許多不同的年輕的寫作者在這個空間中找到了職業寫作的可能性。大量的年輕的讀者和作者從網絡文學的入口進入其中。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實際上,二十一世紀初的“80后”作者如郭敬明、韓寒、張悅然等,都是傳統的紙質文學的作者,他們的作品仍然是在紙質文學的框架之中存在的。早期的一些網絡文學的作者也會在被紙質文學出版成功之后放棄網絡寫作。但隨著網絡文學的發展,現在出現的“90后”的作者對網絡的依賴愈來愈強。而一些網絡文學的所謂超級IP,已經成為影視改編的最重要的資源,這些作品幾乎都沒有經歷過紙質出版的過程,從根本上越過了紙質出版。這其實使得作者和受眾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紙質文學的讀者除了在網上或在影視劇中接觸網絡文學之外,已經無法接觸到網絡文學。這其實使得紙質文學和網絡文學的“平行”發展的狀況更加穩定。而網絡文學的受眾主要是年青一代,紙質文學的讀者的年齡相對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