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界委員熱議政府工作報告: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精神食糧”,“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凝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精神力量”。文藝工作者應如何更好地回應人民對更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如何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弘揚社會正能量?兩會上,文藝界新晉全國政協委員表達了各自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陳力委員談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通過這幾年的創作,她真正體會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文藝創作指引的方向是偉大的、正確的、切合實際的,“今后我要繼續認真學習領會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堅持服務人民,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勇于創新創造,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堅守藝術理想,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陳力談到,對于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把握革命精神和史實至關重要。2018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希望我們藝術工作者繼續接受時代的檢驗,以更高的追求激勵自己創作出體現民族自豪感、代表新時代精神的作品。
霍建起委員以自己拍攝的電影《大唐玄奘》為例,談到文藝工作者應該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投入到文藝作品的創作中,用優秀的作品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講好中國故事。霍建起表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對我國經濟在未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在增進中外文化交流、增強中華文化自信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大唐玄奘》講述的就是唐朝高僧玄奘歷時19年,不畏艱難險阻,前往天竺取經的傳奇故事。在拍攝的過程中,我們走過了玄奘當年走過的國家和地區,深入挖掘“一帶一路”歷史文化資源,強烈感受到玄奘不僅在佛教上取得了真經,而且在傳播中華文明、中國文化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玄奘回到長安后,撰寫的《大唐西域記》在1000多年后成為古印度的歷史見證。“《大唐玄奘》的創作基礎就是歷史真實和文化自信,我希望觀眾能明白、接受、了解玄奘這個真實的人,而不是歷史或者神話中的人物”。
鄭曉龍委員表示,文藝工作者應努力多出“高峰”作品,既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而且能夠走向世界。好的文藝作品不是得獎、掙錢,大浪淘沙,而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留在老百姓心里的,這才是精品力作。從歷史上看,這些作品的共同規律是對時代真實的反映。“文藝創作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真善美,鞭笞假惡丑。我希望通過委員履職幫助更多的文藝工作者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這才是真正‘強起來’的新時代的需要。”
侯光明委員談到,目前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已經逐步轉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文藝創作應敏銳地捕捉到新的時代氣息,書寫在大時代中人民火熱的生活、中國人民全民奮斗的篇章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認為,文藝創作要適應這樣的新時代,首先要有源自民族精神獨立性基礎上強烈的文化自信;其次,必須面向人民;第三,必須大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是文藝創作的重中之重。革新藝術教育理念,普及基礎性藝術素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審美趣味,這是新時代文藝創作繁榮的基礎。文藝工作者應集學養、涵養、素養于一身,身正氣清、德藝雙馨,這樣才有可能創造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文藝作品,才能不辜負今天這個偉大的新時代。
這些年來始終堅持原創話劇作品和文學作品改編話劇作品的田沁鑫委員表示,作為國家院團的一名編劇、導演,她要認真思考并切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落實并創造出可以引導人民樹立正確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又能符合國家舞臺藝術形象的優秀作品。這是國家話劇院的努力方向,同時也是給藝術創作者提出的極高的藝術標準。“作為全國政協新委員,我要努力學習,把責任扛在肩上,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守文化立場,立足中國當代現實,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國文化新輝煌而腳踏實地地努力,認真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張凱麗委員談到,做一個好人,始終是我們這個社會絕大多數人的追求。而作為一個演員,更應該身體力行。因為演員職業的特殊性,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或好或壞、或正面或負面,都可能對人產生深刻的影響。每一個文藝工作者無論在舞臺上演什么樣的角色,生活中都應該努力做一個好人、一個有善心有善行的人、一個時刻充滿正能量的人。只有這樣觀眾才會支持你,才會對你不離不棄,你在舞臺上他們給你喝彩鼓掌,你在臺下他們會給你愛戴和牽掛。而這個時候作為演員,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