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鄉村拾遺
    來源:中國作家網 | lcb1958  2018年03月02日10:41

    周末與妻子一同去看望她學友的父親。車沿公路前行,兩邊不時略過新建房屋。聯想平時旅游所見,真的是天南地北,城鎮小區和農村新建房子不斷地蠶食著綠色原野。車至村頭,移步進村,后來又獨步原野,偶爾一些陳事遺跡映入眼簾,勾起深藏心底的往事,使我感嘆時代變遷之余又有些許憂慮。

    一 在友人父親所住村頭下車,通過村邊新建房屋進入村中。繞過剛推倒的磚堆,走過房門緊鎖且看上去很久沒有人進出過的房子,突然一老宅如鶴立雞群般的吸引我的目光。這是一棟現在十分稀少,難得一見的老宅。

    這棟老宅應該很有年代,估計建于上上世紀初,一問果然年已二百。房屋結構與我兒時居住的老屋相仿,很有親切感,令我流連忘返。 房屋大門上方以杉木造型裝飾,大門上窗配以花型格子;進門廳堂兩邊回廊以增廳堂面積,前部樓頂吞進,以顯廳堂高大;吞進的頂部天花板飾有浮雕——樹、花草及鏤空的鳳凰動物,造型與圖案都很精美;四周配下垂柱子,柱子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回廊部分的二樓有走廊,走廊欄桿中鑲嵌格子圖形。四周均為滿墻擁板。整個房子的做工精細,構圖優美,造型大氣,給人美的享受。可以說從結構到做工都蘊含著古文化,標識著一個時代的建筑特色,夠得著古代遺跡保護之級別。 可惜囿于文化修養和欣賞情感,以及追求舒適愛上鋼筋水泥結構的敞亮與舒適,而愛惜這種房子的人也不多了,加之新農村建設的助推,這種結構的房子也越來越少了。這不知是古屋的不幸,還是時代發展不可避免的必然。如果說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那可是現代文明的悲哀。

    當今的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旨在改善農村的住房條件和引導鄉村農民過上現代生活,本意是好的。但不能一味的追求城鎮化的外在建設,更應注重現代社會生活應有的精神體系的建立健全,諸如引領和培育后人欣賞和傳承古建筑內含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不使人們在城鎮化的社會生活中悵然若失,衍生出社會怪像。

    而現在除了對存有大面積古宅的村落國家予以撥款保護,單個老宅的保護往往被忽略。鄉鎮、村在進行新農村建設時也就不考察、甄別和保護具有文化價值、精神內涵的單獨老宅,因而一棟棟老屋隨之廢棄、倒塌。導致古建筑文化也隨著老屋這一載體的倒塌而逐漸消失,那雕梁畫棟里內含的工匠精神也被遺忘,更可惜的是古文化內有的民族精神與傳統也隨之流逝。是以政府能否事前進行摸底調查,對老宅與危房進行贈別和登記,而對于具有時代特質和歷史價值的老宅采取必要的保護。 此外,不應讓農民伴隨時代的浮躁走進城鎮生活,應該尊重農民的原駐地情結和生活習慣,給農民不進城鎮,乃至進城鎮后回農村的自由選擇權。還有新農村建設應合理規劃和控制,現在農村的新房紛紛建在交通便利的村外路邊,導致村中原有的宅基地空置。現在的鄉村存在一種普遍現象,四周蓋新房,中間空置或凌亂,給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感覺。我們經歷過退田還林的過程,我真擔心在不久的將來又要毀屋還田。 自古道 “懷天下,大地有界;越古今,文化無疆”。所以社會的發展應該是傳承與創新,而不是割裂與否定;只有積累優秀與沉淀精神的繼承與發展的社會和民族才會淵源流長,才會與自然和諧共存。 二

    妻子與她學友們閑聊時,我獨步野外。穿過村后樹木稀少的山坡至田壟,一聲吆喝牛的聲音引我望去,一農夫在翻耕農田。頓時喚起我心底里四十年前的記憶,那時我也是這樣勞作。恢復高考的第二年通過高考“洗腳上岸”,再后忙于工作,尤其是進城工作生活后對農事日漸淡忘,淡忘到有時甚至不知什么時候該干什么農活了。

    掐指一算,昨天立夏,四十年前的這個時令垅中當是熱火朝天,農民忙于插或補插秧苗、在田埂上打眼種豆,挖中季稻田埂和筑路等等農事。然而今天環視田壟,農耕之人寥寥無幾,插上秧苗的田也不多,一種蒼涼感涌上心頭。隨之一個問句呈現腦際,是不是我國的糧食足以自給自足? 上網一查,答案是否定的。有一個叫魏雅華在《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第一糧食進口大國》中說:“據農業部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將上升到5.54億噸。缺口將加大到1億噸以上。這表明中國既不是農業生產的大國,也不是農業生產的強國。中國正在成為農產品的純進口國。” 為什么我國一邊進口糧食,一邊又土地撂荒。其原因據說是由于我國農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后,導致農業生產成本高于歐美國家,糧食價格偏高,因此在現代世界市場的沖擊下耕種糧食劃不來,農民從而棄農從工經商。 也就有這樣一種說法:六七十歲以上的人種不了田,三四十歲的人不會種田,二十多歲的不愿種田。如果真的是這樣?難道不覺得有點后怕。 回來路過工業小區時一同車女性說:無工不富、無農不穩、無商不活。這三個“無與不”充分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內在之需,工農商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社會前進應該是發展工業強國趕超,立足農業護本穩定,疏通商業盤活經濟生活。但不是輕農專工重商,更不是說不要農業,我國自古就有農業興則國家穩的說法。再說美國、日本等哪個發達國家撂荒了土地,哪個國家又廢棄了農業。 民以食為天。如果我們的農業不能保證自己的生活需要,就給外來的轉基因食物可乘之機;如果我們的農產品質量不能自我保證,假冒偽劣產品就會乘虛而入;尤其是一旦發生世界性災荒,我們的生命食道就會卡在別人手上。 沒有農業,民族何以繼!社會何以穩!國家何以安!! 所以我國農業必須化蛹為蝶。 三 這次鄉村之行,所見到的除了老人多是小孩。聯想到那天在原一百多戶的山村除了見到山村凋敝,土地撂荒,就只見到三個老人和一只狗。現在的鄉村是留守的老人兒童并不少見,青壯年父母卻不多見。這或許是時代變遷的體現。但我從中感覺到社會發展的一種畸形——因為他們撂荒的不僅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家中正需要父母關愛和培育的年幼兒女。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經常聽到老師談到身為留守兒童的學生,由于缺失父母的關愛與教育,有些成為“問題”學生。也從報道中知道全國約有六千一百萬留守兒童和五千萬的留守老人,而且有些留守兒童和老人由于父母情感關愛的缺失而出了些狀況等。 這一代的年輕父母壓力比較大,經歷的事也不少,留守兒童的父母為了養家糊口東奔西走。不過這樣的東奔西走的父母多為“糊口”,但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養家”。作為養家別的不說,至少應該教兒育女,使兒女健康成人。可是兒童的教育離不開父母。父母不僅僅是子女的第一個老師,更有不可替代的情感關愛作用。兒女錯過對應時段的情感關愛和教育就難以逆轉和補上。李嘉誠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同樣的道理,一個社會的經濟再如何發展,又能彌補一代人的教育的失敗和荒廢?! 再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生活的改善應該是物阜人豐,情感飽滿,而不是母不母愛,子失子責,年邁的祖輩被迫隔代而教來“享受”天倫之樂。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 国产精品jizzjizz|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一 | 久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CAOPORM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国产AV片国产| 91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精品99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 | 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 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级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福利|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婷婷九月|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91精品国产免费|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线路一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的使用体验|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国产嫩草 |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免费不卡|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福利网站| 成人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又粗又大又爽A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 国产福利精品视频自拍|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不卡| 亚洲国产小视频精品久久久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