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藏彝走廊的民族工業圖景
——中國影視人類學先驅孫明經和他的影像作品
青年時代的孫明經。
上世紀30年代的自貢,用竹筒制成的輸鹵管道長達十余華里。 孫明經攝
“雅茶”的茶葉加工。 孫明經攝
喝酥油茶的藏族百姓。 孫明經攝
在中國影視人類學的先驅者中,孫明經是個標志性人物,被蔡元培譽為“帶攝影機的徐霞客”。他在中國國情調查中,應用當時的新媒體技術,留下了許多具有極高學術水準的電影和攝影考察報告。尤其抗戰時期他拍攝的定格于藏彝走廊上多民族社會、聚焦于本土民族工業的影像民族志,至今仍是人類學、民族學和民俗學研究當時社會、文化和經濟的珍貴視覺文獻。
孫明經一生有4次行程超過萬里的拍攝經歷:1937年從華東至西北的科考萬里獵影,1938年至1939年的川康科考攝影(包括自四川廣元至新疆迪化的驛路驛站的拍攝),1940年至1941年在美國的科考攝影,以及1942年至1945年的云、貴、川科考攝影。他獨立拍攝完成了49部紀錄電影,主持攝制了100多部紀錄電影和科教電影,譯制了66部外國電影,完成影片長達5萬英尺,還拍攝了數以萬計的照片。可惜的是,這些影片和照片在“文革”中全部被工宣隊查抄后焚毀。幸于2000年11月在中國電影資料館片庫中意外發現焚燒遺漏的部分作品,今存135、120、大尺寸底片及幻燈片5000余幅和少量影片。
“帶攝影機的徐霞客”
孫明經一家均與電影結緣。他的父母就是創造“電影”這個詞的孫熹圣和拍出中國第一張自拍照的隋心慈,他的兒子孫健三也從事電影教育。
兒時,孫明經在同伴中引以為豪的便是家中有很多照片。孫熹圣經常到各地講學和考察,每次出行都帶孫明經同行,以增長他的見識。他告訴兒子:“多看照片和電影對增廣見識大有好處。”因此,孫明經不僅比同齡孩子有更多看電影的機會,而且有了在南京、北平(今北京)、濟南、上海、漢口各地圖書館中翻看各種畫冊和畫報的經歷。
1927年,孫明經考入金陵大學化工系,先后修滿化工、電機和物理三系學分,并輔修了國文、音樂、戲劇、神學、外語、音樂、美術等課程,為將來做一個“研究電影的學者”打下了扎實的學術根基。
在孫明經讀書期間,曾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先生發起成立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倡導用電影進行國情調查,拍攝中國地理名勝以激發愛國熱情,拍攝科學常識以提升大眾文化。金陵大學理學院也成立了電影教育委員會,孫明經以大學生身份被聘為該會勤工儉學的書記員。不久,蔡元培到電影教育委員會作學術講座,介紹他在國外所見電影、照片在教育、科研、科考等方面運用的情況。作為書記員,孫明經記錄了這次講座的內容。蔡元培講道:
“在學術上,今天的世界有誰能想出一樣東西是不被哲學所包括的?在實踐中,今天的世界有誰能想出一樣東西是不被電影所包括的?電影和哲學之間有什么關系呢?電影可以離開哲學嗎?”在這一演講中,蔡元培不僅第一個提出了“電影哲學”的命題,還講道:“得電影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蔡元培向金陵大學校方建議,金大可做一些有關國情、市情、行業情況的社會調查,嘗試用電影和照片做一些視覺記錄。
1934年,孫明經畢業留校。同年,理學院成立“金陵大學教育電影部”,孫明經參與了大量電影的拍攝、編輯工作。據統計,1931年到1938年間,金陵大學攝制影片112部,孫明經個人攝影、編輯完成了其中半數以上的影片。僅教育電影部成立之初的兩年里,他就拍攝了51部作品。《日食》《防空》《防毒》《煙臺花邊》等具有重要價值的作品,都拍攝于這一時期。他高度關注民族工業與手工業,拍攝了眾多勞動者的工作場面與勞動過程,累計拍攝的工業題材影片多達33部。
在拍攝電影時,孫明經同時拍攝了大量照片,由此開啟了用電影和照片記錄國情調查和地理調查的先河。蔡元培看了這些影片后,稱孫明經是“帶攝影機的徐霞客”。
拍攝《自貢井鹽》,堪稱四川民族工業影像民族志
鹽鐵歷來是國家控制的物資,戰時更成為戰略物資。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占領沿海一帶之后,控制食鹽生產和運輸,湖南、湖北、西南及西北7省區食鹽供應出現困難。日軍企圖通過制造抗戰后方缺鹽的恐慌,使抗戰派不戰自亡。
為了鼓舞中國軍民士氣,1938年4月,從南京撤離到成都剛剛復課的金陵大學與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決定拍攝影片《自貢井鹽》。孫明經告別新婚不久并已有身孕的妻子,帶領17歲的助手范厚勤,攜笨重的設備從重慶經3天跋涉來到自流井和貢井 ,用鏡頭記錄當時自貢井鹽生產的情況。他們在那里工作了3個月,走遍自貢地區的所有鹽井,錄制了一部22分鐘的紀錄片《自貢井鹽》,拍攝了800多幅照片。這些紀錄片和照片在重慶等地展示后,穩定了軍心民心。
孫明經用影像詳細記錄了中國民族制鹽業從鉆井、提鹵、煮鹽到存儲、運輸和經營的全過程。鏡頭掃描了與鹽相關的社會各階層,特別突出展現了底層鹽工的集體群像,兼及社會組織、風俗習慣、民間信仰、傳統工藝等等,堪稱一部關于鹽井的田野考察和自貢民族工業的影像民族志。
在孫明經拍攝的鹽井影像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民族工業的原始形態:遍地林立的高大井架叫“天車”,最高可達113米,全部用粗繩將一根根原木捆扎成束豎立。捆扎“天車”成為專門的行當,工人稱為“輥工”;天車上安裝了兩個定滑輪,分別叫“天滾子”和“地滾子”。固井的石圈和支撐“地滾子”的石柱,由石匠手工打制;制造鉆井大鉆頭(當地叫“銼”)的鐵匠三人拉風箱、四五人掄錘,用土法鍛造出蒲扇銼、銀錠銼、財神銼、馬蹄銼、墊根子銼等幾十種形狀和大小不一的鉆頭。就是靠這樣的土辦法,自貢人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從井里汲鹵的活塞用大竹筒和牛皮制作,輸送鹵水到數十里外鹽場煮鹽的管道用成排竹管鋪設,管道翻山越嶺、穿街過河,極為壯觀,僅專業提供“竹筧輸鹵”的筧號就有十幾個。
除了鹽井,自貢人還就地開發了天然氣井(當地叫“火井”),用竹筒制成的管道同時把天然氣從火井中引出,輸送到煮鹽場煮鹽。影像詳細記錄了解種種故事:赤身裸體汲鹵的粗壯男人,汗水和鹽水混在一起;成群水牛圍著巨大的木輪推鹵提鹵,累死的牛成為強體力勞作工人“當飯吃”的肉食;世代傳襲,非血緣至親不肯相授的制(煮)鹽工藝;鹽業各行幫修建的會館和供奉各種行業神的宮觀寺廟;各地移民帶來的不同奇食名菜和生活習俗;國家、地方與民間在爭奪資源、緝私與反緝私中的斗智斗勇,以及鹽官、鹽警、鹽商在權力控制和經濟運作中的真實故事……這幾乎就是張藝謀電影的原版素材!
考察西康,留下珍貴影像資料
抗戰之初,中國東部大多被日軍侵占。“開發西部大后方”成為一種戰略考慮。1938年,國民政府批準設置西康省,轄現在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地。3個州的總面積相當于幾個浙江省。
要開發,首先要了解。1939年夏天,西康省主席劉文輝邀請一批學者到西康考察。孫明經作為攝影師參加了川康科學考察團,前往四川(西部)與西康兩省,拍攝了一批關于少數民族風土人情、國情調查的紀實影片。他完成了由8部影片組成的《西康》系列,分別是《西康一瞥》《雅安邊茶》《川康道上》《省會康定》《金礦鐵礦》《草原風光》《康人生活》《喇嘛生活》。孫明經回憶說:“在西康我們工作了5個月,最遠到了金沙江上的德格、白玉、巴安,是中英庚款董事會西康科學考察團四十幾人中走得最遠的。此行我也收集了累積幾尺的資料,并有100封信稿。另外此行我還拍攝了800多張照片,業經編目。”
幾乎成為中國符號和國寶之一的熊貓,自1869年法國生物學家、神父讓·皮埃爾·阿曼德戴維從雅安帶回一只熊貓標本以來,全世界科學界對于有機會看到活體熊貓產生了極大的期待和學術興趣。1939年,孫明經有幸拍攝到了活體的熊貓,所以,在紀錄片《西康一瞥》的開頭即介紹熊貓,讓全世界的人“看”到了活生生的熊貓,并因此知道了西康。
在紀錄片《雅安邊茶》《川康道上》中,孫明經著重記述了關于運送邊茶的川康茶運古道。歷史上,這里一直沿襲著“茶馬互市”的傳統。孫明經在電影里介紹:“雅屬各縣盛產茶,運銷康藏,向稱邊茶,雅安出產尤多。自唐代起,政府即設關訂引,以邊茶供給康藏人民,換取馬匹藥材及各種物產,為漢藏聯系之要素。”藏族商人趕來藏馬、帶來藏藥,以其換茶,然后在康定把購買的雅安邊茶用生牛皮和牛皮繩重新打包,從康定啟運回藏區。在那全民族為抗擊日本法西斯苦戰的年代,雅茶每年穩定貢獻給國家11萬兩白銀、西康省3萬兩黃金的巨額稅金,成為中國抗戰的重要戰時經濟支柱。這條古道即為現今學術界炒得很熱的“茶馬古道”川藏線。
孫明經在雅安重點考察“雅茶”,他詳細記錄了邊茶的種植、生產工藝、茶廠、茶關和茶市,又在古道上用多種不同景別和角度,拍攝了背茶人怎樣在懸崖峭壁上攀登。在長途跋涉中,為了免去歇氣時沉重茶坨的起落,他們每人手執一根結實的棍棒,頂在兩百多斤重的背簍下,就這樣站著,讓身體略略放松、休息片刻。天長日久,支撐棍棒的巖石上便留下了一些像蜂窩一樣深深的凹槽。這樣的圖景,在西方探險家的影像中也有記錄,那些比牛馬還苦的“苦力”背夫讓任何一個看到他們的人都感到震撼。目睹那些在懸崖絕壁艱難行走的背夫,孫明經曾經詢問:為什么不用騾馬?人們告訴他,除了山路太陡,騾馬無法行走,主要原因還是人力成本比騾馬成本低。一匹騾馬最多能馱100多斤,還要有人看管,花很多時間喂料;而一個健壯的背夫可以背約200斤。如果你是商人,你愿意用什么?肯定是人比騾馬劃算。
出于對民族工業特別關注的習慣,孫明經用一集的篇幅介紹了西康的礦產資源。紀錄片《金礦鐵礦》形象地描述了當時中國金礦和鐵礦開采的原始情景。過去,有些古籍對礦山開采有所記述,但中國傳統冶煉工藝光靠文字,很難理解其過程,如“圍木成爐”煉鐵,木何以“成爐”,但看了孫明經的影像表述,“圍木成爐”一目了然,原來是以木柵加固石塊堆砌的熔爐。雅礱江、金沙江一帶金礦資源豐富,可謂遍地黃金,采金、淘金沙蔚然成風,康區寺廟金碧輝煌。但國家的控制也十分嚴密。孫明經拍攝了在全副武裝兵士監視下的淘金流程、礦工在極其艱苦和危險的環境中工作的情景。
《草原風光》《康人生活》《喇嘛生活》是康區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影像敘事。孫明經的電影還記錄了西康一個基督教家庭、因班禪行轅衛隊長與甘孜女土司德欽旺姆相愛而大動干戈的甘孜之戀、包家鍋莊和一位叫九娃的奴隸美女。
孫明經在西康省的科考攝影中,拍攝了大量具有人類學價值的影像,涉及民族有藏、漢、蒙古、彝、羌、回、傈僳等;涉及社會生活如牧場、農田、集市、群眾聚會、衣食住行等;涉及傳統文化有寺廟生活、宗教祭典、唐卡繪畫、跳神法會、民間樂舞等。他一如既往地關注民族工業和科教文衛事業,拍攝了煉硝廠、川康公路建設、風力發電機、紡織廠、制陶作坊、木材搬運、輸水竹筧、采礦、冶煉、造紙、制茶、學校、醫院等場景。在拍攝中,孫明經印象最深刻的是西康學校的房子最好,政府的房子最差。問縣長們為什么?縣長們回答:“劉主席有令,政府的房子比學校好,縣太爺就地正法。”劉主席即時任省主席的劉文輝。在國家貧困和外患當前的情況下建設西康,非勵志奮發不可。為杜絕新省規劃中的貪腐現象,劉文輝不允許他的省政府及下屬政府的建筑好于本省的中小學建筑,這包括建筑規模、建筑式樣和建造經費等。孫明經在影片中以對比手法記錄了這件事,同時拍攝了一些照片。
孫明經因這些重要的紀錄影像,獲得了社會的認可。1944年,他受聘擔任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教課組副主任,負責設計籌劃抗戰勝利后全國電影教育的課程設計。同年6月,劉文輝在金陵大學教育電影部看了孫明經5年前拍攝的《西康》系列影片后,當場邀請孫明經重訪西康,放映原來的電影,拍攝西康建設的新成就。兩個月后,孫明經帶領電影部師生10人上路了。西康籍學生孫大營在文章中描述了在康定的一次放映活動,可惜孫明經此次拍攝的影片全部遺失了。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孫明經受聘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中國委員會委員,并同顧頡剛、黎錦熙等人受聘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大眾傳播組成員。
(本文圖片均由孫健三提供)
作者注:本文根據孫明經之子孫建三先生給我的電子郵件,孫明經攝影、孫建三撰述《定格西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孫明經等攝影、孫建三、黃健等撰述《遍地鹽井的都市》(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以及孫建三、張同道編導的紀錄片《孫明經:帶攝影機的旅人》(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2004年9月播出文本)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