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筆墨寫華章——江蘇美術采風作品展感懷
積肥 錢松喦
火紅年代 亞明
一直以來,江蘇文化以其特有的繼承性、連貫性和完整性,成為中國東南文脈的主流。在這片熱土上,雄渾的“漢風”和精致的“吳韻”相互貫通、滲透、影響,形成剛柔相濟、陰陽互補,多樣與圓融共舉,守成與開拓并重的地域文化特征,并孕育出璨若星河的畫家和畫派: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張璪、董源、徐熙、巨然、顧閎中、米芾、米友仁、黃公望、倪瓚以及明清的吳門四家、金陵八家、婁東派、虞山派、常州派、揚州八怪,皆為彪炳中國美術史冊的華彩樂章。
歷代大師們的創造已生成為一座座巍峨的文化高峰,在標領時代的同時也令無數畫家于敬畏中思考:何以跳出傳統,隨時代再造筆墨以反映現實,表現生活?就金陵及相近的文化區域而言,從明末清初以龔賢為代表的金陵畫派便已經開始醞釀創新思潮的積極力量。及至清中期的揚州八怪,民國時期的李瑞清、呂鳳子、徐悲鴻、劉海粟、龐薰琹、朱屺瞻,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新金陵畫派的崛起和興盛,一代代的江蘇畫家銳意進取,革故鼎新,用作品深刻詮釋了“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的時代內涵。
20世紀50年代,在黨的文藝路線方針指引下,以傅抱石為首的新金陵畫派畫家們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融匯激蕩的語境中直面現實,創作出大量令人心魂激蕩的經典作品。特別是他們心懷“開眼界、長見識、擴胸襟、壯氣概”的愿望,先后赴西北、西南、湘楚、嶺南等六省寫生,深入工礦、部隊、山區,為祖國山河立傳,為嶄新生活放歌,為英雄勞模立像,通過寫生記錄生活中的所見所感。在此過程中,畫家們目與萬物綢繆,身與山水盤桓,他們看到了新生活,樹立了新理想,建構了新審美,親身感受著新中國社會面貌的改變并因此獲得思想認識的升華,由衷禮贊現實所處的生活,最終實現了藝術本體價值與社會教化價值的互補與統一。這一時期,傅抱石創作出了如《待細把江山圖畫》 《鏡泊飛泉》 《漫游太華》 《長白山》等藝術生涯中最具活力和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將20世紀以來的山水畫再次推向巔峰。老畫家錢松喦,此時也得益于壯游寫生,突破了傳統文人畫的審美窠臼,成為大器晚成的時代驕子,創作出垂馨千祀的《紅巖》 《常熟田》等。亞明的《火紅年代》立意新穎、色墨交融,切合時代要求的畫面結構與審美理想,在紅與黑的視覺對比中營造出工廠生產的節奏和氣氛。宋文治的《山鄉巨變》 、魏紫熙的《天塹通途》 ,亦均是運用傳統水墨語言表現現代工業建設成果的杰作。此外,還有余彤甫、丁士青、張晉、盧是、黃純堯、張文俊等畫家,皆佳作頻出,向世人昭示了新金陵畫派崛起的整體陣容和新中國江蘇山水畫發展所達到的新高度。
通過寫生,新金陵畫派的畫家們運用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方式審視古老的“遺訓”和“陳法” ,使之在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抒發中不再是亙古難移的律令;通過寫生,新金陵畫派的畫家們觀察和記錄了在生產力發展中社會建設的新物象形態,將心、眼、手的結合從粉本畫譜中解放出來,以巧妙的形式構造發掘出諸如拖拉機、高壓線等現代工業產物的審美價值;通過寫生,新金陵畫派的畫家們強調了對生活的關懷和體驗,突出了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真切體悟,勃發了自我生命與自然規律的一體相融;通過寫生,新金陵畫派的畫家們集中展示了傳統藝術形式在反映新社會現實時可能的發展理路,其藝術實踐所提出的理論思考則大力推動了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畫適應時代變革的發展進程。在此,來自西方的“寫生”內涵與中國傳統的“外師造化”精義進行了融合,寫生不僅成為中國畫磨礪與完善表現語言的重要手段之一,還被確定為中國現代美術知識體系的根基。新金陵畫派的畫家們成功地把一種源于直接觀察的寫實追求納入中國畫的現代語言建構——在尊重中國畫本體創作規律的前提下表達自己的現實感受,確保視覺形式的個性化探索以及個人藝術特征的形成。與此同時,新的觀看方式與傳統審美知識架構也在藝術探索中自然對接,不僅為傳統中國繪畫語言的轉化、提煉注入了活力,更為以“心觀”為核心,帶有玄學意味的傳統觀看方式實行現代轉型提供了可能。
改革開放之后,江蘇畫家面對傳統和生活,展開了對中國畫前途命運的大討論,并在新文人畫的創作潮流中反思人文精神與筆墨程式,令回歸、開拓中國畫本體逐漸成為發展趨勢。盡管傳統于此依然具有相當穩固的權威性,但前賢開辟出的“中西融合”和“改造國畫”理路卻得到了延續,不同之處在于對筆墨精神的理解和對筆墨意韻的追求代替了以筆墨客觀表現對象的寫實之風。畫家們或以現代審美節奏對傳統筆墨境界進行再發現;或更凸顯現實生活的真切感受并以此調度和完善自己的風格;或在超越寫實再現的基礎上,用地道的傳統筆墨語言去建構非現實的時空景致。我們從范保文、趙緒成、宋玉麟、周京新、朱道平、方駿、常進、范揚、薛亮、聶危谷、胡寧娜、崔見、崔進、周矩敏、徐惠泉等畫家的作品中可見這一時期江蘇中國畫的求索之路。他們逾越統一的群體風格,揚棄文學性情節性刻畫,追求本體語言圖式,重視個體生命體驗,以開放的姿態和敏銳的眼光進行中西對話。他們在吸收水彩、油畫等西方語言的基礎上,重新領會中國畫的睿旨;在現代性、民族性和后現代性交織的當前文化語境中,融入契合時代的藝術觀念和形式;在筆墨語言、視覺效果和內心感悟的多重空間中,探索、實踐從生活到形式、從寫實到具象、從傳統到現代的歷史轉換。
歷史證明,厚重的傳統積淀已成為江蘇畫家才情和創造力的重要資源。如今新時代的勃勃生機,日益增長的文化自信和不斷擴大的文化視野,更注定了江蘇畫家的未來依然將與時代同行,依然將不斷刷新觀念,譜寫新篇。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江蘇畫家,正在用源遠流長的文脈滋養當代的文明,以文化自信的潮聲激發精神的共鳴!
本次“筆墨當隨時代——重走萬里路弘揚新金陵畫派精神江蘇美術采風成果展”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傅抱石等新金陵畫派畫家的重要代表作品;第二部分展示29位江蘇畫家精心創作的作品;第三部分是新金陵畫派1960年、江蘇畫家2016年兩次采風的文字、圖片及影像資料。本展覽不僅是展示畫家有感于時代、有感于生活而記錄下的真與美,更在于鼓勵和引導當下的畫家能夠繼承和保持前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優良傳統,創作出更多“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 ,無愧于偉大新時代的藝術精品,也希望觀眾們能通過這些作品,認識到時代環境更替與藝術創作審美變化的統一性,進而聽見時代呼喚,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振奮民族精神!
(吳為山 中國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