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顯文藝的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文藝工作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確了奮進方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廣大文藝工作者應明確自身的目標和責任,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全新面貌投入新時代文藝創作實踐,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1.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為指引推動我國文藝工作健康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主要體現在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2016年在中國文聯十大和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2017年十九大報告等重要文獻中。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理論的繼承,也是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的創新與發展,是我國文藝發展的科學指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時代文藝工作的基本遵循。
這些重要文獻所涉及的大多是文藝理論的基本問題,是對人類文學活動過程各個方面和要素——文學活動、文學創造(生產)、文學作品、文學消費與接受的權威闡述,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是結合中國發展實際,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活的運用,有著新時代的鮮明印記。譬如,文學活動中創作主體的人格修養、精神狀態、歷史意識、藝術才情和文化自信;文藝作品的表現對象、服務(接受)對象;文藝作品的“史詩”風格、經典內涵和時代精神;文藝作品典型人物特別是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其中著重強調的是作家和藝術家創作的導向問題,也就是“為誰寫、寫什么、怎樣寫”的問題。總歸起來就是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是強調作為創作主體的作家和藝術家自身所蘊含的精神生產者的特性,即他們應該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就是強調面對當代中國社會現實和新經濟全球化時代,要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用優秀作品以審美的方式直抵人心
新時代的文藝創作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既是經典文藝的本質特征,也是中國文藝的歷史傳統。它是文藝創作者價值觀的最重要體現。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認為,文藝活動就是人的活動,文藝作品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生動體現。文學是人學,文藝的出發點、連接點和歸宿點是“人”。因此,文藝“以人民為中心”,正是文藝活動的本質所決定的。創作的描述對象是“人民”,創作的靈感源泉來自“人民”,創作的服務目標是“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強調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這表明,文藝創作不僅要為人民而寫,其表現的對象也是人民,在寫作過程中還要自覺地向人民學習。
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關鍵是要用優秀的作品以審美的方式直抵人心——以真實的故事、真摯的情感、真切的反思,表現人性、人情、人生,感動人、激勵人、溫暖人,引人思考,促人奮進,彰顯正能量。文藝為何要直抵人心?因為文藝是有別于物質生產也有別于科學研究的特殊的精神生產。這種生產與一般精神生產有相類似的地方,即它們都是以符號活動來創造觀念世界,都是富于個性的創造活動。但也具有自身的特點,即文學是以言語為原料的生產活動,強調個人感情色彩和風格。它需要關注人,關注人的情感與命運,關注人的價值和意義。這是文藝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價值所在。而文藝創作對于人的關注,當以對當下現實人生的關注最為重要。
近幾年來的文學藝術創作在關切和回應當下中國現實,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表現人民的生活和情感等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績。金宇澄的《繁花》、李佩甫的《生命冊》、王蒙的《這邊風景》、范小青的《桂香街》、王樹增的《抗日戰爭》、陳啟文的《大河上下》等作品直面現實生活的轉型,表現精神堅守,與時代變革同行,充分顯示出“以人民為中心”的鮮明的創作導向。“現象級”影視作品在直抵人心方面也展示出新的氣象。譬如表現國際救援行動和愛國精神的電影《戰狼2》《湄公河行動》,表現重大革命歷史的《建軍大業》《歷史轉折時期的鄧小平》,表現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雞毛飛上天》《舌尖上的中國》等。這些作品致力于對復雜人性、人情、人生和人格的探索,為人民的文化生活增加了溫度、深度與厚度。
3.立足史詩般的偉大實踐創作出無愧于新時代的精品力作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對于文藝作品的諸多經典話題同樣進行了新的闡釋。譬如針對文藝作品塑造典型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典型人物所達到的高度,就是文藝作品的高度,也是時代的藝術高度。只有創作出典型人物,文藝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這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經典論述一脈相承。典型的高度,不僅是作品和時代的藝術高度,也是作家藝術家追求的高度。因為一部作品的成功與否、經典與否,與其能否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密切相關,古今中外的文藝經典已經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這個成功的人物就是“典型”,它是作家藝術家所要著力塑造的人物,是具有特殊的性格、命運或心態,蘊含著深廣社會歷史內容,體現著作家審美評價的藝術形象。魯迅筆下的阿Q、莫里哀筆下的阿巴貢、卡夫卡筆下的格利高爾等都是享譽世界文壇的典型人物。中國作家和藝術家應該具有創作無愧于新時代的典型形象的雄心和信心。
再如創造新史詩問題。這實際上與文藝如何表現歷史、如何表現新時代我國的現實發展等緊密相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史詩,本指一種詩的類型,即偏重于客觀敘述歷史事實的詩歌形式。正因為此,史詩往往又與宏大的歷史敘事、民族敘事或國家敘事勾連起來,黑格爾就曾說過:“史詩就是一個民族的‘傳奇故事’。”史詩又可代指一種嚴格遵從現實主義創作傳統的文學風格,其前提就是恪守歷史的客觀性和真實性,盡可能地去還原歷史,而不是以泛娛樂化的心態去虛化、戲說、曲解和解構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歷史給了文學家、藝術家無窮的滋養和無限的想象空間,但文學家、藝術家不能用無端的想象去描寫歷史,更不能使歷史虛無化。文學家、藝術家不可能完全還原歷史的真實,但有責任告訴人們真實的歷史,告訴人們歷史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戲弄歷史的作品,不僅是對歷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對自己創作的不尊重,最終必將被歷史戲弄。
當下出現的一些以任意想象和戲說解構歷史的網絡文學等,并非嚴肅的創作,而是過度娛樂化的結果,不僅是對受眾特別是青年一代的誤導,還呈現出歷史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偏差。如何引領沉溺于游戲和動漫的年輕一代回歸文藝正典,獲得對于歷史的正確認知,責任在于我們。因為今天的青少年正是明天中國的主力軍,他們決定著中國未來的走向和格局。因此,我們應該致力于中國新史詩的創造,這不但是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真實再現,更體現出對于新時代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的特殊意義,體現出建立于中華悠久文化和現代文化基礎之上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對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深刻闡明了對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新要求。目前我國已然成為文藝大國,但仍然存在“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等方面的問題。當務之急就是助推中國文藝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由此,需要認真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如何在文藝的內在品質上獲得新的突破、提升和飛躍,向文藝強國邁進?怎樣致力于表現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氣神?還應該總結的是,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中國文藝為世界文藝貢獻了哪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作為“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的文藝又在哪些方面拓展了從文藝大國走向文藝強國的有效途徑,為世界上民族國家的文藝在開放中保持自身獨立性提供了哪些全新選擇?
新時代呼喚新氣象新作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應明確自身的目標和責任,構筑文藝的中國形象和中國精神,彰顯文藝的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
(作者:王暉,系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