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夢召喚 想象力歸來 ——邁入新時代的中國科幻
科幻興盛是世界現代化浪潮副產品,是經濟全球化伴生現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映射。新時代中國“兩步走”強國戰略,尤其是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科技事業跨越式發展以及文化自信確立,為科幻創作提供了新的巨大空間,科幻作者隊伍不斷壯大,有實力有水準的作品不斷涌現,中國科幻將在提升民族創造力和想象力、促進國家創新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其自身也將實現獨有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
2018年是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誕生200周年。歷經兩個世紀,科幻魅力依舊,并隨著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興起,繼續拓展其影響。尤其在中國,科幻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不斷獲得新資源和新能量。近年來,西方一些學者也把目光投向中國,想要了解科幻在這片土地上的態勢,甚至試圖通過科幻來一窺中國崛起的原因和趨勢,以洞悉中國未來走向。
傳統奠定基石
事實上,中國科幻已走過很長路程。如果從1904年第一部本土科幻小說荒江釣叟《月球殖民地小說》算起,截至2018年,中國科幻已有114歲。在我看來,它大致經歷了4個高潮期。清末民初是第一次,其時魯迅、梁啟超等人把科幻小說譯介入中國,呼吁“導中國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學小說始”,但這個過程旋即被戰爭動蕩打斷;1949年后,新中國要建立自己的現代工業體系,國家趕英超美,科幻隨之再度興盛,但十年浩劫又將其打斷;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向現代化進軍,科幻重新蔚然成風,但在80年代初期出現波折,跌入低谷,人民日報亦曾發文《“灰姑娘”為何隱退》,呼喚科幻歸來;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現代化展現新的活力,科幻亦出現第四次高潮。
進入21世紀后,尤其是最近10年以來,中國科幻愈發呈現繁榮圖景。首先,《三體》等一批優秀作品問世。劉慈欣的《三體》于2006年在《科幻世界》上連載,2010年成書出版,2015年獲雨果獎,是亞洲人第一部獲該獎作品,目前已被譯成十幾種語言。據科幻研究者三豐統計,2017年中國出版230多種科幻圖書,其中本土原創圖書110余種,引進120多種,數據再創新高。可以說,中國已堪稱世界科幻大國。其次,作者隊伍形成梯隊。“60后”“70后”為主的“新生代”,加之“80后”“90后”為主的“更新代”,是一支比較穩定的創作隊伍,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出生的年輕作者表現不俗,逐漸成為創作主力。第三,科幻開始成為一種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現象,受到重視和支持。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講到,“讀凡爾納的科幻小說,讓我的頭腦充滿了無盡的想象”。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2016年中國科幻大會并致辭,稱“科普科幻工作者肩負著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時代使命”。2017年10月,九三學社中央組織科幻專場論壇,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啟德出席并講話,與會者討論了科幻激發民族想象力、促進社會創新的作用。中國一些科技部門和大型企業亦邀請科幻作家作智囊,為科技和經濟發展出謀獻策。一批互聯網企業也通過各種方式對科幻活動進行贊助。科幻已經成為中國年輕人的一種主要閱讀方式,影響著他們的思想行為,很多大學都建立了科幻社團。中國科幻研究如火如荼,以南方科技大學吳巖教授為首,全國形成多個研究基地。科幻國際交流熱烈,版權交易活躍,美英法意日等國競相翻譯中國科幻小說,并在大學開設中國科幻研究課程。
時勢造就繁榮
中國現代化進入新階段為中國科幻奠定環境基礎。一般認為,科幻是世界現代化浪潮副產品,也是經濟全球化伴生現象。它與實驗科學、工業制造、電子信息等密切相關,不僅反映科學技術變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也預示人類發展未來可能性。從科幻的全球發展來看,它與大國崛起進程是一致的。英法美日俄等國進入現代化過程中,都伴隨科幻熱潮,中國如今也在經歷這個過程。中國在2010年后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中國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中國出國旅行人數超過一億等,這一系列“現代化指標”與中國科幻的熱潮是呈正相關的。
新人群出現為中國科幻找到新受眾。1978年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一代人,成為科幻愛好者主力軍,很大程度上,是“80后”支撐起了當今中國科幻的繁榮。他們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代真正融入經濟全球化、分享到現代化成果、親身體驗以互聯網等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為生活帶來重大影響的人群,自身知識結構、視野、興趣也與前人有很大不同。科幻這種反映科技、變革和未來的文學,很對他們的口味。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為中國科幻提供豐厚土壤。中國歷史上不乏幻想精神,《天問》《莊子》《山海經》《封神演義》《西游記》《聊齋志異》等古典文學作品展現了中華民族對于宇宙和世界的豐富想象力。隨著中國進入一個開放、穩定、創新和繁榮的新時代,想象力歸來也是必然。
因此,中國科幻是歷史發展產物,也是現實變遷一面鏡子,可以說,它就是中國夢的一個映射。如同中國現代化是全球現代化一個組成,中國科幻也是世界科幻一個部分,同時它又具有鮮明中國現代化時代特征,并從中國源遠流長的優秀歷史文化中吸取營養,使它在世界科幻版圖上異軍突起、獨樹一幟,并進一步與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進程緊密相連。
新時代大有可為
根據吳巖教授2016年抽樣調查研究,進入新時代之后,中國科幻的創意創新熱點,主要集中在5個方面:一是“繁榮的中國、崛起的中國、追夢的中國”。該類作品創意主要集中在展現中國整體實力提高后,科技發展多方面巨大進步。這些進步會為民族和國家未來、世界美好明天創造基礎。二是“互聯網、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發展的未來”。此類創意特別關注在互聯網和虛擬現實豐富的環境狀態下,人類對現實的依存和關注度。雖然虛擬世界存在,但科幻作家更多關心被虛擬所對抗的真實世界發展。三是“生物、醫學與后人類的未來”。該主題特別肯定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在未來生活中的作用,對相關領域作出許多有價值的預想。特別是生物醫學在產業方面的升級換代。作家們認為,后人類狀況的出現,可能是下一個必須面對的個體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難題。四是“航天和航宇技術的未來”。科幻作家特別呼吁要重視非傳統航天器的發展,關注航天醫學的創新思路,要從長遠方面啟動“天體工程”,要在近期特別關注新太空政策規范下的自主航天活動。五是“未來的戰爭和武器”。集中于該熱點的作品尤其關注信息時代的所謂海陸空天之外的“第五戰場”,關注顛覆性武器的可能出現。此外,要對未來戰爭的形態和戰略思想作更多創新性反思。
在這些主題之下,當代中國科幻作家對科技與社會、科技與人性的關系,進行更多探索性思考,展望科技革命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帶來的深遠影響。這使得當代中國科幻進一步超越早期單純“科普型”及“少兒型”模式。
新時代中國科幻發展仍面臨一些突出問題。科幻創作自身還缺精品。從2017年本土原創作品來看,力作不多。10年過去了,沒有出現像《三體》那樣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作品。科幻作者以業余創作為主,缺乏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打磨精品。他們的科學素質和文化修養也需要提高,尤其是如何做到讓科幻作品更能反映國家社會發展的火熱現實方面,需要下更大功夫。社會對它的了解還不夠。對于一個發展中大國而言,科幻反映的主題和內容仍是超前的,公眾還沒有充分意識到這種文學品種蘊含的巨大潛力,對科技革命帶來的多方面影響也認知不足。這是造成科幻仍在邊緣和小眾徘徊的一個主要原因。科幻產業尚未形成規模,與國外相比差距甚大。目前中國還沒有一部真正達標的科幻電影,游戲產業還在起步。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雄心勃勃欲進軍科幻領域,但往往雷聲大雨點小,缺乏科學和專業論證規劃,一些掛名“科幻產業園”的項目有名無實。
總的來看,中國新時代“兩步走”強國戰略,尤其是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科技事業跨越式發展,以及文化自信的確立,為科幻創作提供了新的巨大空間,科幻作者隊伍在壯大,有實力有水準的作品不斷涌現,如能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和支持,科幻將會在提升民族創造力和想象力、促進國家創新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它自身也將實現獨有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
(作者為科幻文學作家、中國科普作協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