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哈爾濱音樂賽接受嚴寒考驗
第一個登場的是小提琴組冠軍選手,來自美國的周穎演奏的西貝柳斯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其演奏技藝嫻熟、情感飽滿,整首曲目高潮迭起,韻味十足。
聲樂組第三名獲獎選手,來自白俄羅斯的男低音歌唱家亞歷山大·羅斯拉維次獻唱了選自歌劇《厄爾南尼》的威爾第的唐·席爾瓦的詠嘆調,他渾厚而低沉的嗓音配合動情而專注的演唱,令人不得不沉醉在這美妙的歌聲之中。
葉小綱的《采桑子》由聲樂組第二名獲獎選手,女高音歌唱家斯維特拉娜·莫斯卡連科演唱,這位來自俄羅斯的姑娘對這首濃郁的中國風作品的情感把握恰到好處,精彩的演繹散發著一番別致的異國韻味。
音樂會的最后一首曲目是由鋼琴組冠軍選手,來自中國的潘林子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年僅23歲的她演奏起來卻是十足的大將風范。
葉小綱
上周五晚,由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哈爾濱音樂學院共同主辦的首屆哈爾濱音樂比賽頒獎典禮暨閉幕式音樂會在哈爾濱大劇院舉行。鋼琴、小提琴兩位金獎獲得者,聲樂第二名、第三名(金獎空缺)共四位獲獎者登臺,在胡詠言執棒的深圳交響樂團的合作下精彩獻藝,贏得全場觀眾陣陣掌聲。至此,籌備一年為期15天的哈爾濱音樂比賽正式落下帷幕。閉幕式上,本屆大賽組委會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綱深情致辭,對獲獎選手表達了衷心的祝賀,對為此次比賽成功舉辦付出巨大人力物力的黑龍江省政府、哈爾濱市政府、哈爾濱音樂學院表達了由衷的感謝,對未來哈爾濱音樂比賽的繼續舉辦表達了真切的祝福和強烈的期待,隨后嘉賓們為獲獎選手頒發了獎狀、獎杯。
組委會主席如是說
葉小綱:自己的比賽要有自己的大作品撐場才對
北京晨報:比賽結束了,您對結果是否滿意?
葉小綱:從報名的選手看,由于宣傳得比較晚,不能說人很多,但水平還是有的。到目前,階段性的成功算是做到了。我們的比賽在哈爾濱這個“音樂之城”,對于提升老百姓的素質以及文化惠民這些方面,該達到的都達到了。我們從藝術上看,應該說水平還是很高的,因為評委的水平實在是很高的,而且比賽的評委來自四面八方,盡管最后出現的俄羅斯的比例還是高一些,但也正好符合哈爾濱這座與俄羅斯交往歷史悠久的城市的特點。
北京晨報:您點評一下今晚登臺演出的四位獲獎者吧。
葉小綱:今天,聲樂一等獎空缺,小提琴、鋼琴滿獎,我覺得還是實至名歸的。你不能說他們已經是超級明星了,聲樂沒有一等獎也說得過去,有一等獎反而會覺得不正常了。評委會的水準還是蠻高的,也很公平。從比賽的角度來講,我們的目的也達到了;從中國音協的角度來講,在音樂界也可以引起警示,音樂界是多中心的,誰也沒有自稱老大的權力。比如,這次的鋼琴金獎潘林子,果然又是但昭義的學生,果然又是柯蒂斯音樂學院格拉夫曼的學生,這說明我們的教育還是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尤其是老牌兒音樂學院北京、上海全沒有獲獎。所以,中國音樂教育有待于系統的反思、整合、整改,我們的教育需要整改。比賽是一面鏡子,說明了很多問題,說明我們的教育還是有欠缺的地方。
北京晨報:對于比賽中設置的中國曲目您是如何考量的?
葉小綱:我們現在確實是缺中國的大曲子。小提琴、鋼琴的小曲兒有的是,這次的《納木錯》評委都喜歡,很多人彈得很好。聲樂有《黃河頌》《黃河怨》,只不過那些人沒有進決賽。恰恰這位女高音斯維特拉娜·莫斯卡連科唱了我的《采桑子》而進了決賽。我覺得我們最大的遺憾就是我們沒有像西貝柳斯小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鋼琴協奏曲這樣有分量的中國協奏曲,說實話,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事情。為什么人家柴可夫斯基大賽一彈——“老柴”!我們鋼琴比賽一彈——還是“老柴”,這是不對的。我想通過這個契機建立起一套中國音樂大賽的中國曲目庫,但你也知道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們就盡力去做吧。如果有更多的錢,我們委約五個作品,總有一個能用的吧。我已經提出來了這個計劃,我們現在只有三個項目,還在考慮今后追加一個項目,是大提琴、銅管還是木管,或者作曲呢?
北京晨報:這次賽期哈爾濱最低零下37℃,據說評委和選手都是大面積感冒,下一屆會有調整嗎?
葉小綱:下一屆,明年我們打算在9月初比賽,那時候學生都回來了,關心的人也就多了,全國來觀摩的也會多很多。現在這個季節,大家一聽說零下37℃,還是放棄了吧。這個季節尤其不適合聲樂比賽。
評委如是說
黃英:中國有好的聲樂教師卻沒有真正的聲樂教練
北京晨報:這次比賽的規格高尤其是評委團堪稱“奢華”,你覺得他們的影響力達到了嗎?
黃英:這次比賽的規格很高,聲樂方面應該是中國自己辦的第一個國際聲樂比賽吧,關鍵更重要的是大家一看,評委的這個整體的陣容太高大上了,看了評委名單只能感嘆“太奢侈了!”我覺得我能夠參加到這個行列也很榮幸!第二,我也了解到,一些選手,尤其是在國外學習的中國學生,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走到最后,有幾個我就覺得挺可惜的。因為在國家大劇院演出等種種原因,還有一些中國的比較知名的年輕演員、或者有潛力的選手退賽了。這次聲樂第一名是空缺,是因為票數,一個人獲得頭獎要超過五票,這位女高音才四票。但她的水平其實挺高的,她是“老柴”比賽的第二名。中國選手最后進入決賽有兩位,可是,沒有走到最后還是有道理的,這兩個選手在比賽中四種語言的修養還是不錯的,尤其是沒有得獎的任森,他的藝術歌曲理解和深度相當不錯,而且他沒有出過國的。
北京晨報:中國選手與外國選手的差距在什么地方?
黃英:中國有很好的聲樂老師,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聲樂教練。應該是學生跟著一個固定的聲樂老師,但有不同的聲樂教練,這些教練在不同的語言、不同的音樂風格很好的掌握之后,才能夠幫助教導不同的聲樂演員。還有,選手在舞臺上體現合作的關系不明顯,默契不夠,把鋼琴伴奏簡單地當做伴奏了,學生的訓練都是自顧自地唱,藝術指導是配合你們的,一定要在舞臺上就像一對情人,很好的合作者,默契的合作者。我們學校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聲樂教練,應該有駐校的而不僅僅是臨時外請。我們現在聲樂老師又當爹又當媽,不合理的,我們只是聲樂老師,我們不是百科全書,這樣是不行的。基礎打不好,房子一定會倒的。另外,我們的選手與外國選手,哪怕是近鄰韓國的選手相比,審美都差距很大,登臺的穿著審美、臺風都很重要,我認為穿的審美跟唱的審美基本是一致的,不是有把子嗓門兒就行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