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與歷史類18種:布客榜年度致敬圖書
《重塑中華: 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
黃興濤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是一個歷史內聚的產物,在近代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發揚光大,伴隨著中西思想的遇合與古今觀念的交匯、情感與理智的沖突與融合,深刻地反映了中國的政治文化精神與民族、國家的命運。黃興濤教授在該書中,將傳統的精英思想史與“新文化史”的有關方法結合起來,對這一觀念的孕育、形成、發展及其內涵,作了系統深入的整體性考察和闡釋,呈現了此一觀念得以社會化的諸多歷史面向。
《火槍與賬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
李伯重
三聯書店
15世紀末至17世紀是經濟全球化大潮出現和迅速發展的階段,即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李伯重教授將這個時代的特征概括為“火槍與賬簿”,火槍代表軍事革命導致的新型暴力,賬簿則意味著對商業利益的積極追求,這些“惡”是全球化的產物,但也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發展的動力。東亞世界原存的秩序被打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局。
《維米爾的帽子:17世紀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加)卜正民
黃中憲 譯
湖南人民出版社/理想國
該書既是一部文化史著作,也是一部全球史著作。著名漢學家卜正民在荷蘭17世紀畫家維米爾的七幅畫作里發現了不為人注意的物質因素,包括產自美洲的氈帽、盛放水果的中國瓷器、一位查看世界地圖的學者等,據此還原了一段不為人所知的西方全面殖民世界前被遮蔽的歷史。卜正民指出,在工業革命之前,17世紀的人們已經依托航海技術的發展,借由物質文化的流通將世界連為一體。
《洪憲帝制外交》
唐啟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該書以洪憲帝制運動期間袁世凱政府的外交為主題,使用多方史料,主要討論此期間中、英、日三國外交,兼及美、法、俄國以及德國。關于袁世凱復辟,以往較多關注“內部”原因,卻忽略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任何一個政權的興亡均離不開列強勢力的干預。作者反對單一的“賣國說”,回到歷史現場還原其錯綜面與復雜處境,更新了我們對北洋外交的認識。
《宮崎市定亞洲史論考》
(日)宮崎市定
張學鋒 馬云超 譯
上海古籍出版社
該書收入日本現代著名史學泰斗之一、漢學“京都學派”代表人物宮崎市定(1901—1995)關于亞洲史尤其是中國史的研究論文,雖名為“亞洲”,但其研究一直在世界史的框架下展開。宮崎市定精通中西文化,將中國置于全球歷史發展背景下,用“景氣史觀”來闡釋中國歷史變遷,證明中國并未自外于世界的軌跡。
《潮來潮去: 海關與中國現代性的全部起源》
(英)方德萬
姚永超 蔡維屏 譯
山西人民出版社/漢唐陽光
該書是關于中國近代海關的一部專著。海關無疑是被迫打開國門的近代中國最為重要的機構之一,曾有很長時間牢牢把持在外國人手中,但究竟該怎樣去理解近代海關?它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還是走向近代化的一個契機?方德萬改換視角,將海關視為一個具備獨立性的“國中之國”,以此全面考察清廷、英法和海關三者的關系,構建起現代性的發生場。
《家國天下》
許紀霖
上海人民出版社
許紀霖教授此書探討的是在風雨動蕩的歷史轉型過程中,中國人如何理解自我和國家。一百年來,中國知識界對“中國”的想象亦非鐵板一塊,而是隨著諸種運動、思潮在不斷變化和調整,以獲求統治的正當性。許紀霖從傳統的“天下觀念”遭受現代性沖擊入手,討論了中國近現代思想革命中的嘗試,認為特殊的民族認同需要用普適價值來調節,并由此提出了“新天下主義”的認同模式。
《中古中國門閥大族的消亡》
(美)譚凱
胡耀飛 謝宇榮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中古中國的門閥大族主導了中國數個世紀,關于他們在十世紀的完全消失,長期以來困擾著歷史學者。學者譚凱在該書中使用了墓志銘等大量地下證據,運用地理分析系統,對大量門閥貴族的出生、生平、遷徙路線進行統計和分析,考察唐代門閥持續數百年對國家的影響,令一千年前的男女形象變得鮮活起來,揭示了在社會、經濟和制度變遷下,唐代門閥大族比我們之前所認為的更加成功。
《科舉改制與最后的進士》
韓策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01年8月,清廷發出詔令,改革科舉考試辦法,考試內容廢除了八股文。該書呈現了清季科舉改制相對完整的實際博弈圖景并反思其利弊得失,同時以一個人數眾多但范圍固定的進士精英群體為對象,探討后科舉時代士人群體的轉型和命運問題。在助人深入理解這一重大制度變革的同時,也拓展和推進了清末民初政治、社會文化轉型的研究。
《春之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現代的開端》
(加)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
李曉紅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13年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劇《春之祭》在巴黎上演,引發輿論騷動,一年后一戰爆發。關于一戰,歷來多從政治、軍事和經濟角度切入,歷史學家??怂固顾箘t另辟蹊徑,從文化與藝術的精神視角去追尋戰爭的源頭?!洞褐馈穾淼哪莻€喧囂夜晚,成為“現代主義”發展的里程碑。普通人的生活和言論、文學作品、出版事件等,映照了那場大災難所造成的人們觀念的急劇轉變,重新定義了我們看待過去和未來的方式。
《1944:龍陵會戰》
余戈
三聯書店
該書是軍事歷史作家余戈“滇西抗戰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敘述中國遠征軍滇西抗日反攻核心戰場之一的龍陵會戰及其后打通中印公路等的全過程。滇西反攻作戰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唯一一次全勝的大規模進攻作戰,但這段歷史未能為許多人所知。余戈嘗試以“戰爭考古學”的方式和“微觀抗戰”的獨特視角去觸碰歷史,盡最大可能還原歷史的真實肌理,在史實重建和創作范式兩個方面均具有啟示性意義。
《戰爭的余燼:法蘭西殖民帝國的滅亡及美國對越南的干預》
(美) 弗雷德里克·羅格瓦爾
詹涓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這部厚達1000頁的普利策作品講述了越南在20世紀的悲劇,從1919年巴黎和會遭到漠視,到1945年被法國重新占領,再到20世紀60年代不可避免地成為冷戰祭壇上的犧牲品與美國的“泥潭”。作者花了長達10年時間進行資料追蹤,將法國在越南與美國在越南兩個不同而又有著緊密聯系的歷史過程勾連在一起,對歷史的斷裂與承續做了梳理和分析,也是強有力的警世故事。
《強迫癥的歷史:德國人的猶太恐懼癥與大屠殺》
(美)克勞斯·P·費舍爾
佘江濤 譯
譯林出版社
自中世紀以來,在歐洲文化尤其在德國文化中充斥著反猶太人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基督教、仇外性、生物人種學等多方面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直至極端化的納粹大屠殺。該書從心理機制、集權主義制度、種族意識形態等方面,再現了這場滅絕性的種族殺戮,形成納粹大屠殺的歷史敘事,堪稱敘述德國反猶史及其極端形態的經典之作。
《宗子維城:從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國社會》
(美) 羅泰
吳長青等 譯
上海古籍出版社
該書是中國考古學研究專家羅泰的代表作之一,曾獲美國考古學會最佳圖書獎。羅泰以歷史分析的方法來看待中國青銅時代的考古材料,以此分析闡述了周代氏族社會的基本情況,并進一步考察其內部融合與外部分界,以及延至東周時期的變革與重組。以地下考古材料為先導來進行“地上”的歷史研究,該書在這一層面達到了相當謹嚴和典范的程度,亦補中國傳統考古學輕視考古材料之不足。
《麥克尼爾全球史》
約翰·R·麥克尼爾
威廉·H·麥克尼爾
王晉新、宋保軍等 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著名歷史學家威廉·H·麥克尼爾于前年去世,其子約翰·R·麥克尼爾也是一位歷史學家。這是一部父子倆合著的全球史,原名《人類之網:鳥瞰世界歷史》,作者從“網絡”這一獨特視角出發,認為在漫長的歷史中,文明生長的關鍵在于人們彼此之間結成的各種交往網絡。從遠古祖先松散、零碎的交往網絡,到早期農業社會的地方性網絡,到電子時代的全球網絡,交往網絡的演變發展,正是人類文明成熟發展的過程。
《日本新中產階級》
(美)傅高義
周曉虹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著名漢學家傅高義先生精通中日兩國文化,《日本新中產階級》出版于1963年,是其成名作。他自此正式從社會學研究領域轉入中國和日本研究,成為東亞研究的扛鼎人物。傅高義夫婦花費兩年時間,深入日本家庭、學校、公司等進行跟蹤調查采訪,全景描繪了日本戰后新工薪族的工作生活圖景,將其描述為一種經濟與文化的標桿,對日本的文化人類學有很大影響。對照今日中國普遍興起的中產家庭,具有相當的啟示意義。
《新教育場域的興起:1895—1926》
應星
三聯書店
科舉制度的廢除、新式學校的建立,不僅是中國教育制度史上的巨變,而且直接牽動著政與學的關系在中國現代社會的重構。該書通過對湖南新式學堂取代士紳、蔡元培對北大的改革、共產黨影響下的江西新式學校等三個不同類型的個案進行考察,運用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展示分析了從1895年到1926年的三十年間,新教育場域逐漸興起的艱難歷程。
《海洋與文明》
(美)林肯·佩恩
天津人民出版社/后浪
該書可視作一部海洋視角的世界史、一部關于航海者的史詩。作者將人類歷來關注的重心從陸地轉向水域,從海洋的視角出發,重新講述世界歷史,探討了人們通過海洋、河流與湖泊來進行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交流史,揭示各個種群、民族、國家與文明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時,也在塑造著大歷史。人類文明的興衰,與我們周邊的海洋有著比想象中更為密切的聯系。
其他非虛構類6種
《梁漱溟往來書信集》
梁培寬 編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該書輯錄了當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往來書信七百余封,時間跨度從1916年到1988年去世,是迄今至為全面的一次整理,其中許多是第一次公開發表。通信對象包括梁啟超、張申府、馮友蘭、胡適、熊十力、馬一浮等,涉及人物眾多。梁先生通過一封封書信指正師友得失、點撥獎掖后學、用心子孫教育,可從中還原一個血肉豐滿、可親可愛的梁漱溟,同時也是20世紀中國歷史的縮影。
《青年斯大林》
(英) 西蒙·蒙蒂菲奧里
徐展雄 譯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浦睿文化
西蒙·蒙蒂菲奧里曾以《耶路撒冷三千年》名噪一時。在該書中,他歷時10年,走訪9個國家23座城市,掌握最新披露的權威檔案,以高超的敘事技巧,重述斯大林如何從鞋匠的兒子最終成為列寧的左右手這一鮮為人知的成長歷程,還原一部蘇聯的史前史,呈現一個多面、矛盾的青年斯大林形象。這也是國內第一本講述青年斯大林的著作,拂去意識形態迷霧,為讀者呈現出“史學就是史料學”的魅力。
《大衛·休謨傳》
(美) 歐內斯特·C·莫斯納
周保巍 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
大衛·休謨是18世紀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休謨建立了近代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不可知論的哲學體系。這部堪稱典范的作品已經遠遠超出一本傳記的價值,它是對18世紀熱烈的智識研究的回應,不僅關于哲學面向,更面向眾多向往哲思的讀者。
《東北游記》
(美)邁克爾·麥爾
何雨珈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美國人麥爾通過姻緣關系成為了一個“東北女婿”,來到妻子的故鄉——吉林一個叫荒地的鄉村。該書是他在荒地和東北生活、工作、旅行與思索的結晶。他以外來者的身份,將觀察的視角對準了幾個小人物,呈現他們在變革年代中的生存狀態與命運沉浮,也進一步挖掘歷史的印記,從東北的興衰榮辱中目見現代中國的起落、工業與農業的詠嘆調。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成為一種嚴峻的縮影。
《雷蒙·阿隆回憶錄》(增訂本)
(法)雷蒙·阿隆
楊祖功 王甦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雷蒙·阿隆是20世紀法國著名政治哲學家、社會學家,其主要著作有《知識分子的鴉片》、《社會學主要思潮》、《階級斗爭:工業社會新講》等。他的回憶錄追述了二十世紀法國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歸納整理了自己的全部著述,可視作一次整個人生和學術思想的回顧式總結,也是一部經歷了戰爭、冷戰、革命與運動等二十世紀大事件后獨立知識分子的心靈史。
《青苔不會消失》
袁凌
中信出版社
袁凌是當前國內最為優秀的非虛構作者之一,該書匯集了他十多年來記者生涯中最佳的12個非虛構作品。12個故事講述了一百位中國社會底層的人物故事,寫他們在磨難與困境之中的掙扎和對抗,平凡而驚心動魄。從無數個跌宕起伏的命運回聲中,作者為我們呈現了一片震撼的精神與生存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