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7美術:理念
八路軍大刀隊 許廣專 許 搏 作
微光 方贊茹 作
中國琨行動 張蕊 作
共享時代 沈彬斌 作
面對歐美雙年展當代藝術所遭遇的困窘,2017中國美術的“當代性”不僅體現在架上藝術的守望與再出發,而且體現在中國主導的國際雙年展為世界藝術發展提供的一種新思維。中國美術的新時代,既是通過造型藝術對這個國家一種民族復興精神狀態的視覺史詩書寫,也是對國畫、油畫、壁畫和雕塑等造型藝術的當代精神求索,凸顯東方藝術傳統與文化思維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美術文化自覺的鮮明表征。
視覺史詩的時代新篇
史詩是一個偉大時代民族精神的濃縮,也是一個偉大民族在一段歷史巨變的急流中重新啟航與遠行的藝術見證。描繪歷史與現實的主題性美術創作,因迎接慶祝建軍90周年全國美展、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全國中國畫展和黨的十九大召開以“最美中國人”為主題的大型美術作品展以及中青年美術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的相繼舉辦而在本年揭開時代新篇。
從《英國侵占香港》到《香港人民歡慶新中國成立》,再從《香港回歸祖國,特區政府成立》到《不忘初心,堅持“一國兩制”,香港的未來一定更美好》,香港回歸祖國20年展中這些用中國畫呈現的一幅幅歷史瞬間,既再現了歷史事件與人物對于香港近現代歷史的深刻影響,也探索了中國人物畫還原宏大歷史場景所具有的獨特藝術魅力,眾多人物形象塑造與恢弘氣象營造成為這些畫作書寫歷史的藝術基調。在歷史題材創作上,慶祝建軍90周年全國美展中的《紅軍北上》《金戈鐵馬》《我的父輩》和《八路軍大刀隊》等,讓人們看到了當代美術家對于人民革命戰爭的真切描繪、對于浴血奮戰的英雄形象的完美塑造。這些創作還讓人們看到了美術家追求歷史真實的嚴謹創作態度與通過精湛的藝術語言重構歷史的想象與創造,這種歷史書寫在當下更加鮮明地凸顯出英雄主義的精神底蘊。
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軍事題材美術創作往往偏向軍旅休閑情景的描寫不同,建軍90周年全國美展中的許多力作如《熱血·青春》《訓練日志》和《整裝待發》等,都以藝術的正面刻畫來直呈軍訓戰士的威武形象,并試圖通過對于硬朗陽剛的軍人形象塑造,揭示這些鋼鐵之師所深蘊的富有血性的民族精神,從而展示了和平年代另一種青年形象的社會人生與人性品質。還有許多作品如湯婷婷《待發》、張蕊《中國琨行動》和呂宛宣《南沙天門》等,描寫了高科技軍事裝備下的現代軍訓場面,這些現代化裝備的表現促使了藝術語言的現代性探索,甚至于這些現代化裝備與現代軍訓生活成為軍事題材美術創作進行藝術語言變革與藝術觀念突破的載體。
十九大召開前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舉行的以“最美中國人”為主題的大型美術作品展,以中國畫、油畫的超大幅面形象地展現了以郭毅力、羅陽、高思杰和閻肅等為代表的當代英模形象。圍繞這個展覽而開展的現實題材繪畫創作,再次把當代美術如何塑造英雄形象、如何繪寫當代視覺史詩的課題凸顯出來。在普遍沉溺日常書寫、崇尚消費審美的當下,通過造型藝術重新喚起人們對于理想信念與崇高精神的追求,不只是藝術回到人民的一種真正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體現,而且是藝術回歸視覺史詩創造的一種時代訴求??陀^地說,審美地描繪現實生活中那些閃爍著理想主義思想火光的人物形象,在當下是存在某種創作難度的。這種難度顯然不是視覺素材的匱乏,而是在駁雜的生活表象中如何萃取能夠真正凸顯英模人物的精神與品格、又富于造型表現性的那些素材?;蛟S,也只有深入被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找到表現這個人物的典型形象與典型環境。塑造英模形象,同樣需要審美發現與審美創造。
繼2015、2016“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的開展,2017所選擇的10位中青年美術家的主題實踐,讓人們看到了這個代際美術家對于現實主義創作當代精神的探索。曾深受歐美現當代藝術影響的中青年美術家,在他們面對中國社會現實與文化現實的長期實踐中,逐漸把現代主義主觀唯心主義的藝術思想方法轉向了以人民為主體的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不過,在表現方法上,他們比前輩們更具備這個圖像時代的審美思考,也有益汲取了當代藝術的一些表現方式。“讓藝術創造生活”的超現實主義和“讓生活本身創造藝術”的新現實主義,都曾給予他們的藝術變革以某種程度的啟迪,正是這種啟迪使他們在現實主義創作中顯現出更加多樣與多元的表現方法與呈現方式。
國畫文化跨越的再出發
中國畫學從20世紀以來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是社會轉型、西學東漸的產物。嶺南畫派最早提出“折衷中外,融匯古今”的藝術變革思想,可謂影響了一個世紀中國畫學的發展道路。及至今日,中國畫應當“縮小距離”還是“拉開距離”,已不再激烈論辯,但一些紀念活動和大型展覽,卻不斷讓人們從這種歷史的回望與思考中來反芻當下中國畫的發展理念問題。
作為今夏美術界最引人注目的展事,慶祝香港回歸中國畫作品展與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讓人們思考的是廣東百年美術與整個中國百年美術、中國香港水墨畫發生與中國內地現代水墨運動之間構成的某種深刻聯系。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以“其命惟新”為主題,不僅濃縮了廣東美術百年變遷與變革的思想主脈,而且隱含了廣東美術對20世紀中國美術所具有的啟蒙、開創與探索的引領作用。的確,康有為發出的“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的思想,幾乎整整影響了這100年中國美術引西而變革中國美術的發展路向;“二高一陳”提出的“折衷中外,融匯古今”的“現代國畫”概念,也幾乎是中國畫現代性轉型的基本方法。引進移植,融合中外,面向現實,張揚個性,這四個主題詞所構成的百年中國美術運動,也幾乎都可以在廣東美術這百年歷程里尋繹到先覺的火光、斬棘的路標。
曾作為嶺南畫家過往與落腳之地的香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才逐漸形成獨具香江文化特色的現代水墨畫形態。香港水墨畫的產生是在殖民文化語境下進行文化變種的結果,即水墨畫承擔著表達多種非漢語文化體系的人文訴求,這種訴求在遠離本土文化中心的殖民地獲得了一種自然的媒介還原。而回歸祖國后香港水墨藝術跨文化的深度實踐所呈現出的新轉機,形成了香港水墨藝術的文化歸屬指向,也即香港水墨藝術不斷在跨媒介、跨觀念和跨文化的當代性開拓中,都始終和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構成一種深廣的關聯性。也正因如此,“水墨中國”在當下已成為中國畫現代性的全球藝術標簽,并將成為21世紀中國藝術在全球進行文化輻射的重要藝術媒介。
不論從哪個角度看,粵港文化對于中國畫學打開的一個新世界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而中國畫學在中國文化腹地發生變革的路途卻并不平坦。江蘇省美術館舉辦的第五屆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讓人們較清晰地看到了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畫學在歷經觀念更新、媒材實驗和語境轉換等變革之后,再度回歸其畫學本體的演變脈絡。相對于當代藝術大尺度的顛覆與跨越,畫院系統的國畫創作顯得扎實而穩健。中國畫學在新中國以來發生的從“保全與變革”到“承傳與創新”、再至“尋根與拓展”的歷史興變,正是對傳統中國畫學現代人文精神追求從西而中、從外而內的一種探尋過程。
而2017年初和歲末迎來的紀念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張仃誕辰110周年的系列學術活動以及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劉海粟、宗其香等大型個人回顧展,則從個案研究的角度呈現了他們的藝術思想與變革成就。譬如,中西繪畫“拉開距離”的立論,因紀念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而再度成為美術界的熱點話題。潘天壽作為20世紀中西融匯時代的畫家,能夠清醒而鮮明地提出拉開中西繪畫距離的主張并進行中國畫現代性的探索,這無疑為中國現代美術史打開了一條從傳統進入現代性的路徑。在今天看來,“拉開距離”與“縮小距離”都只是相對的,并均構成了20世紀以來中國畫進行現代性探索的方法與路徑。我們既不能因長久地關切中西融合命題而忽略“拉開距離”的學術主張,也不必過度夸大“拉開距離”的學術慧識而否定已走過并將繼續走下去的文化跨越之路。
造型藝術當代性的本體回歸
相較于歐美造型藝術的冷淡,油畫在當下中國依然顯現出強勁的張力。以“江南如畫”為主題的中國油畫作品展,是本年中國油畫界既富特色也頗見水平的展項。這個精小而平實的展覽,因十分寬泛的創作主題而給表現中國南部的油畫創作帶來了一種本真的探索性。油畫在中國江南獲得的本土化,更鮮明地呈現了現代性特質。這種現代性顯然不同于塞尚及印象派之后那些對于繪畫性語言獨立價值的凸顯,也很難簡單地把它們歸屬于法國現代主義某一派別,而是在中國人比較傾向于具象寫實的基礎上,進行某種程度上的平面化與抽象性因素的探索,從而使這些油畫具有現代性的視覺經驗與審美趣味。以“色彩中華”為主題的百家金陵油畫作品展,不僅呈現出較高的整體水準,而且一些獲獎作品也讓人過目難忘。當《共享時代》畫出了“00后”的純真、當《微光》畫出了這個社會生存的孤守、當《詩和遠方》畫出了我們的憂傷,我們相信油畫這個舶來的古老藝術媒介在當下中國的現實審美訴求中已獲得了某種審美的穿越。這種穿越,無疑是以本土的現實關懷為基底、以指向未來的當代生活為路標。如果油畫就是人類藝術的一種公共媒體,那么,我們堅信,在當下中國我們分享了這種藝術給我們生活與思想帶來的陽光和色彩,這就是色彩中華的時代共享。
中國油畫院十年展充分展示了這10年學院師生的創研成果。這個展覽更加清晰地呈現了中國油畫院以“尋源問道”為校訓的教學理念。的確,這所學院幾乎薈萃了所有當下中國那些最具實力的具象寫實畫家,他們以自己的才智顯現了他們對西歐油畫傳統的深入研習,并以此體現當代中國社會語境下的人文情懷與審美創造。他們探究的是西歐油畫藝術傳統的深厚度,并以此表達油畫本土化的艱難性首先體現在如何能夠對西歐油畫藝術傳統的精深理解與高超駕馭。顯然,中國油畫院的成立及其10年紀念展是在西方丟棄了寫實繪畫之際產生的,它在東方文化語境下追問了寫實繪畫在圖像時代的價值命題。
2017年中國美術界對造型藝術熱度不減。壁畫這個幾乎已被邊緣到只有在全國美展中依賴“架上壁畫”得以存活的畫種,于10月在廣州美院大學城美術館舉辦了中國第一個鑲嵌藝術展。這個以“鑲嵌中國·馬賽克藝術邀請展”為展名的大型壁畫藝術展,是在玻璃馬賽克鑲嵌壁畫走進大型公共空間與家庭室內裝飾的現實需求下策劃的,也是市場需求與藝術提升相結合的一次完美嘗試。畫展中的許多作品雖是對一些著名藝術家原創繪畫作品的二次創作,但玻璃馬賽克材料的半透光性、色彩的飽和度、不同剪切工藝的分塊和不同方式嵌塊拼接所形成的肌理痕跡,都向人們揭示了馬賽克鑲嵌壁畫獨特的藝術魅力。
9月由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首屆全國雕塑藝術大展,是對20世紀中國雕塑現代性演進軌跡的一次全面梳理。當從李金發、滑田友、劉開渠等第一代留歐雕塑家開始的百年名家雕塑薈萃于中國美術館所有展覽大廳時,人們對于中國雕塑的現代性進程也便形成了一種清晰的感性認知:中國雕塑的現代精神是以表現這個民族國家的現代精神為內核的,只有那些真正凝固了民族奮爭的歷史瞬間,才能真正揭示中國當代社會民族精神的來源與力量。而同期在長春舉辦的第五屆國際城市雕塑高峰論壇對于世界當代城市雕塑發展的探討,也再次彰顯了中國雕塑的現代精神在中國意象美學與寫意語言上的獨特價值。
當代藝術的中國理念
每10年一遇的兩個國際藝術大展——威尼斯雙年展和卡塞爾文獻展于2017夏季相繼開幕,并構成了策展理念上富有意味的比對。以“藝術永生”為主題努力回歸藝術本體的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試圖用裝置、影像、新媒體藝術來詮釋藝術的永恒性,這種對藝術永生的追問與呈現似乎仍偏執于對藝術不斷變革的“當代性”的演繹。以“以雅典為鑒”為主題的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試圖以希臘和卡塞爾這兩座城市的展區來探討曾作為西方文明發源地的希臘在當下面臨的文化邊緣化與經濟、政治雙重危機的窘境。不論威尼斯雙年展對于藝術本體問題的追問,還是卡塞爾文獻展對區域政治問題的熱衷,它們都無一例外地把藝術的“當代性”命題設定在裝置、影像、行為和新媒體藝術范疇。
與此相反,已連續舉辦15年的北京雙年展,以“絲路與世界文明”作為第七屆北京雙年展的策展主題,這或許也最鮮明而精準地傳遞了這15年來北京雙年展從創設到繁盛所持守的文化立場與藝術主張。這就是當代藝術的全球化是由世界各國各民族的藝術互交與互鑒的結晶,而不是全球藝術被歐美藝術的殖民化與同質化。以“絲路與世界文明”為主題所調動的全球藝術家創作,無疑是一次富有挑戰性的美學重建。它一方面倡導能夠體現各國文化特征的藝術創作,另一方面則聚焦各國在藝術當代性上的不同理解與不同創新。其挑戰性顯然在于,如何從各自民族傳統的來路中來理解藝術的當代性開拓,它既同于人類藝術發展的某些共同走向,也依然葆有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印記與審美特質。
而另一個來自中國湘西鳳凰鎮的“鳳凰藝術年展”則提出“超當代”的策展理念。曾在沈從文筆下描繪出的“邊城小鎮”因其獨特的客家文化、邊城景色而成為藝術當代性創作的特定“情境”,并因“鳳凰藝術年展”的舉辦而使這種邊緣和世界當代文化中心構成了某種意味的解構現象?!俺敶彼囆g概念的提出,讓人們開始思考藝術有不斷“當代性”的一面,也有超越“當代性”的另面。就人們今天看到的“當代藝術”而言,它是針對當代高科技研發而改變人們生活方式、并根據解構主義理論而新生的一種藝術類型。但這藝術的新生并不意味著造型藝術的終結,也不能表明造型藝術不能被賦予“當代性”。因為,這種由人的生理機能所創造的造型藝術體系,是審美地解放人性與人性的審美解放的必然表征,從人的勞動而開始的生產的對象化,也就孕育了審美的對象化;由此而形成并高度發展的造型藝術規律——這個有關人的審美對象化的高級形態,正是造型藝術的本質。
富有意味的是,為2017年歲末畫上句號的是一系列有關當代中國美術教育創研成果的展覽與學術探討。全國大學生美術作品展、杏林擷英·全國高等美術院校優秀學生作品邀請展、時代精神·西安美院作品展、再出發·華東師大美術學院作品展等先后在中國美術館、上海中華藝術宮展覽和上海寶龍藝術中心舉辦,這些展覽的作品較少出現20世紀八九十年代所普遍存在的對歐美現當代藝術的追捧與模仿,反倒增添了走當代美術中國特色之路的某種自信,并力求深研中外造型藝術傳統,把對造型藝術的基礎訓練和技藝研究結合起來,把對造型能力的駕馭和不同畫種的藝術語言結合起來,把對造型藝術的創新和表現他們這一代人的生活感受與青春釋放結合起來,從而體現了沉穩平和之中的敏感反應與新銳創造。
當代中國美術的創作樣態,實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映像。一系列全國大學生美術作品展所釋放出的青年藝術學子有關藝術“當代性”的新思維,既體現了中國藝術的主體立場,也表達了中國美術對于人類造型藝術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