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好書榜
《梁漱溟往來書信集》 迄今最全梁漱溟書信整理
●上榜理由:梁漱溟是20世紀中國獨具風骨的思想家、社會實踐者,在他近百年的人生中,與眾多學者、師長、名流、友人通過信件進行交往。梁先生逝世后,他的長子梁培寬逐步將信件收集歸納并加以整理。2017年底,這部《梁漱溟往來書信集》出版,輯錄了梁漱溟先生70余年來的往來書信700余封,是迄今最為全面的一次梁漱溟書信整理,其中許多珍貴信件是首度公開。書信的編注者、已92歲高齡的梁培寬先生與許多書信作者相識,他不僅對書信做了分類和整理,還配以注釋說明,使得這本書信集極具權威性。
《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
不僅僅是魯迅原配
●上榜理由:托魯迅先生的福,死后60多年,原配夫人朱安有了名副其實的傳記。作者喬麗華通過走訪朱氏后人,實地勘查采訪,鉤沉相關史料,搜集各方面人士的回憶,運用報刊資料、回憶錄、文物、生活用品等資料,追溯了朱安69年的人生軌跡,探討了她對魯迅的影響。這部《朱安傳》最大的特點是,全書圍繞“朱安是魯迅之附屬”這一主題去追述。自“五四”以來,新女性“娜拉”成為歷史舞臺上的主角,朱安這樣的“小腳女人”、“舊式太太”成了落伍者的代名詞,處于尷尬失語的境地。這不僅是朱安一個人的悲劇,在她身后,是新舊時代交替中被歷史拋棄的女性群像。
《林則徐看見的世界》
中國了解世界的第一扇窗
●上榜理由:近代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歷史性譯作。1839年到1840年,林則徐在廣東禁煙運動期間,主持了一項翻譯英文圖書報紙的活動,以期“探訪夷情,知其虛實,始可以定控制之方”。這項翻譯活動的主要成果之一,是根據當時的英文報紙內容譯成的《澳門新聞紙》。林則徐不僅利用《澳門新聞紙》制定禁煙抗英策略,而且抄送廣東同僚及他省督撫官員參閱,還將部分內容附奏折呈道光皇帝御覽。這本書以南京圖書館藏《澳門新聞紙》底本為憑據,經過細密考證,還原了這部譯著完整的英文原本,將原文與譯文對照排印,內容涵蓋當時的軍情夷務與時事百態,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蒙古國紀行》
發現陌生的鄰居蒙古國
●上榜理由:2006年夏的蒙古國考察,是一次以中國學者為主、多國多學科人員共同參與的蒙古歷史考察之旅,歷時14天,行程2800公里。考古學者羅豐以翔實豐贍的旅行筆記為基礎寫成此書,生動記述了一行人的甘苦和收獲。一路上作者筆不離手,不放過點滴的個人感受和生活細節,他追摩前輩科學探險學者的風范,悉心記錄游牧生活特有的風土人情、壯麗蒼茫的草原美景,以及先民留下來的鹿石、碑銘、遺址、墓葬等,配合大量照片、手繪圖片,使這部紀行成為一部難得的科考筆記佳作。
《激蕩十年,水大魚大》
中國企業近十年編年史
●上榜理由:2017年4月,吳曉波在杭州的一個會議上遇到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吳曉波對周其仁說,他想要對過去的十年做個總結,但苦于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周其仁簡單想了想,便說出了四個字:“水大魚大”。這四個字,就成了吳曉波這本“激蕩”系列新書的名字。吳曉波的《激蕩三十年》已成為中國商業史作品中的代表作,曾激勵一大批人投身創新創業大潮。和改革開放三十年比起來,這十年更為復雜,讀來親切而唏噓。書中所記錄的商業故事在當年都是引人注目的新聞事件。時間飛快地流過,往日的新聞被梳理成新近的歷史,人們才能隱約地看到一點關于商業興亡的脈絡,理解一點當時的瘋狂與焦慮。
《人生拼圖版》 百科全書式巨著
●上榜理由:法國當代著名作家喬治·佩雷克的百科全書式巨著,出版四十周年全新修訂中文版。這部小說的場景設置在巴黎十七區西蒙-克魯貝利埃街十一號的一幢十層公寓樓,這幢公寓樓被作者縱向剖開,將房間、樓道、電梯、地下室劃分成一個橫豎各10格的國際象棋棋盤,除左下角的格子之外,其余99個格子分別對應書中的一章。整部小說按照嚴密的數學結構,有條不紊地描繪了1468個人物包羅萬象的生活,涉及當代社會生活里人們所關注的一切題材,被人們譽為堪與《人間喜劇》《追憶逝水年華》《尤利西斯》比肩的杰作。
《50:偉大的短篇小說們》
世界短篇小說盛宴
●上榜理由:如果閱讀也有捷徑的話,那么這條路一定叫“經典”。《50:偉大的短篇小說們》就是這樣一條“捷徑”。50篇短篇小說的作者,都是世界文壇大咖。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四大短篇小說家莫泊桑、契訶夫、歐·亨利、馬克·吐溫,還有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海明威、泰戈爾、福克納,俄語文學的三大巨匠普希金、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各大文學流派的代表人物。對于平日不太有讀書習慣的人來說,短篇小說這種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時間”的閱讀方式,尤其適合培養興趣。再加上柳鳴九、張英倫等31位權威譯者的高水準譯本,堪稱一場世界短篇小說的盛宴。
《北野武的小酒館》
北野武自剖前半生
●上榜理由:日本殿堂級導演北野武犀利自剖前半生,從生死、教育、人際關系、規矩、電影五個方面,揭開現代社會種種病灶,喚醒大眾逆位思考。作為后黑澤明時代日本影壇的代表人物,北野武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盡管北野武電影產量不算太多,但其作品題材復雜多變,導演風格也具有階段性演進的特征。縱觀其所有作品,再根據《北野武的小酒館》中他的內心剖析詳加分析就會發現,北野武的電影均飽含了對生死、教育、人際關系、規矩、電影等方面的責任。
《直到我們建起了耶路撒冷》
褪下標簽,它只是一座古城
●上榜理由:美國散文家阿迪娜·霍夫曼25年耶路撒冷生活的沉淀之作,從建筑的角度挖掘耶路撒冷新城重建的近代史,也是一部建筑師的動人傳記。“一戰”后,德國猶太建筑師埃里希·門德爾松從納粹手下逃離歐洲,他必須在建造時考慮中東復雜的新現實;奧斯汀·哈里森是英國托管政府的首席建筑師,他締造了偉大的洛克菲勒考古博物館;阿拉伯建筑師斯派羅·霍利斯則在城內留下了宏大精美的瓷片建筑……在眾多關于以色列的書中,這本書的角度另辟蹊徑。這是一部耶路撒冷的建筑史,但又不止于建筑史,作者在對三個建筑師的傳奇敘述中,耶路撒冷的社會史也隨著城市的面貌被一點點地清晰勾勒出來。
《谷歌時代的柏拉圖》
為什么今天還需要哲學
●上榜理由:谷歌時代,哲學提出的許多問題,科學似乎都已經給出了答案。若是如此,為什么我們今天還需要哲學?已經2400歲的柏拉圖對此有話要說。哲學家兼小說家、美國國家人文獎章獲得者戈爾茨坦從經典著作中復活了柏拉圖,讓他來到現代世界,和我們一同踏上關于哲學、科學、人生的思辨之旅。在這卷新的柏拉圖對話錄里,柏拉圖與程序員、育兒專家、情感專欄讀者、訪談節目主持人、科學家一一對話,激發我們從更高的角度審視習以為常的問題。戈爾茨坦借此表明,哲學不斷啟發人重新審視,引發激烈的思考,使人接近真理,千百年來不曾離開,也不會離開。(成轉鵬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