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國文物對外交流亮點紛呈
記者日前從國家文物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2017年我國文物對外交流工作亮點紛呈,圍繞“元首外交”“一帶一路”等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特色交流合作項目,在深入參與文化遺產國際治理方面也取得了積極成效。國家文物局圍繞“元首外交”,開展了一系列頗具特色的文物交流活動。3月,習近平主席與沙特國王薩勒曼共同出席了國家文物局和沙特民族遺產總機構聯合主辦的“阿拉伯之路”展覽;4月,習近平主席與緬甸總統廷覺,共同見證了中緬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產協定的簽署;9月,在廈門“金磚國家”首腦峰會期間,與會領導人參觀了“金磚國家”文化遺產圖片展。圍繞“一帶一路”建設,穩定高效的政府間文物合作陸續展開。加拿大向我國返還兩件19世紀木質建筑構件和中國魚龍化石、三疊紀晚期魚骨化石;我國與塞爾維亞簽署了促進文化遺產領域交流合作諒解備忘錄;與埃及就共同深化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發掘,特別是孟圖神廟聯合考古等方面的深入合作進行了磋商。
文物援外成為文化外交工作的新亮點。我國援助緬甸開展蒲甘古跡震后修復保護項目;援助尼泊爾開展加德滿都九層神廟保護修復項目;與埃及、沙特、伊朗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合開展多個考古、規劃設計和修復合作項目,為“一帶一路”的文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在深度參與文化遺產國際治理方面,國家博物館承擔“瀕危文化遺產國際避難所”義務,參加并為“瀕危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基金會”科學委員會會議提供了專業支持;在吳哥古跡保護國際協調委員會(ICC)中發揮積極作用;推薦中國專家參加聯合國教科衛組織世界遺產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海上絲綢之路”概念文件協作組工作;在文化遺產領域的主要國際競選中,我國全部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