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月報》|作家現在時·李修文【新刊】
《小說月報》2018年1期新刊封二專欄“作家現在時”李修文訪談,他的小說《滴淚痣》《捆綁上天堂》曾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2017年他又推出廣受好評的散文集《山河袈裟》。
2017年12月23日下午,李修文與作家周曉楓、批評家張莉攜新書《山河袈裟》《有如候鳥》《眾聲獨語》做客小眾書坊,以“鋒利修辭”為主題,分享各自的寫作經驗。這里也與您分享三位作家的精彩發言。
李修文,1975年生,湖北鐘祥人。畢業于湖北大學中文系,曾為報社記者和文學期刊編輯。1996年起開始發表中短篇小說,陸續結集為《不恰當的關系》《閑花落》《心都碎了》等,出版有長篇小說《滴淚痣》《捆綁上天堂》,2017年推出散文集《山河袈裟》。多部作品被改編為影視劇。現為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武漢市作家協會主席。
作家現在時·李修文
Q:小說月報 A:李修文
Q:請您介紹一下最近讀過的某本書。
A:手邊書一直是《聊齋志異》,這是我心目中杰出的短篇小說寫作指南。年紀漸長之后,越來越覺得重新體驗“中國”和“傳統”之必要,《聊齋志異》就是最好的門徑之一。
Q:請您描述一下手頭剛剛完成或正在進行的作品。
A:正在進行的是一部散文集,過去幾年里,寫了不少給自己看的文章,姑且稱之為“散文”吧。2017年出版的《山河袈裟》只是其中一部分,正在整理的是另外一部分,寫的仍然是一個人的泥沙俱下和十萬火急。
Q:您開始小說創作的動力或者靈感來源于哪里?
A:每一回寫小說,我都必須要在現實生活里找到強烈的情感印證,這種印證大概就是我寫小說最大的動力和靈感。
Q:自己作品中有哪一部,因為創作過程之難忘,讓您對其有特殊的感情?
A:長篇小說《捆綁上天堂》。因為寫了一半之后,稿子丟了,然后在極其艱難的狀況下重新開始寫作。這個經歷讓我完整地認識了一個作家可能面對的苦楚,可以說,經由它的寫作,我建造了我自己的寫作紀律。
Q:是否有一部文學作品,曾讓您感嘆:如果它是由我所寫該有多好?
A:塞林格的短篇小說集《九故事》,它是我最為珍視之書。我畢生所愿,就是寫出這么一本短篇小說集,但這注定是癡人說夢。
Q:除了寫作之外,您最希望擁有哪種才華?
A:除了寫作之外,我希望我成為一個園藝方面的匠人。這幾年,我深深地愛上了各種樹木,有時候,甚至和朋友結伴千里去看一棵樹。不知何故,我從樹木那里獲得了某種精神上的巨大滿足。所以,除了寫作,我希望自己擁有將一棵小樹養成大樹的才華。
Q:請描述一下您與現在生活的這座城市的關系?
A:我生活在武漢,一度,我厭倦過這個城市,但是現在我非常喜愛它。它在許多地方還依然殘存著煙火氣,在我看來,這種煙火氣甚至是對面目和價值都高度趨同的物質化社會的不順從。生活在這里,我經常有一種暗暗的喜悅——它既讓我獲得了生活的鎮定,也獲得了寫作的信心。
Q:請向讀者推薦幾本您心目中的理想小說。
A:《聊齋志異》《九故事》《魔桶》《廢都》《靜靜的頓河》《倚天屠龍記》《辛格短篇小說集》,等等等等。
——《小說月報》2018年第1期封二專欄
閱讀鏈接
李修文《山河袈裟》自序
收錄在此書里的文字,大都手寫于十年來奔忙的途中,山林與小鎮,寺院與片場,小旅館與長途火車,以上種種,是為我的山河,在這些地方,我總是忍不住寫下它們,越寫,就越熱愛寫,寫下它們既是本能,也是近在眼前的自我拯救,十年了,通過寫下它們,我總算徹底坐實了自己的命運:惟有寫作,既是困頓里的正信,也是游方時的袈裟。
十年之前,我以寫小說度日,未曾料到,某種不足為外人道的黑暗撲面而來,終使我陷入漫長的遲疑和停滯,我甚至懷疑自己,再也無法寫作,但是,我也從未有一天停止過對寫作的渴望,既然已經畫地為牢,我便打算把牢底坐穿,到頭來,寫作也沒有將我扔下不管。
有一年,我在醫院陪護生病的親人,因為病房不能留宿,所以,每每到了晚上,我就要和其他的陪護者一起,四處尋找過夜的地方,開水房,注射室,天臺上,芭蕉樹下,以上諸地,我們全都留宿過,一個冬天的晚上,天降大雪,我和我的同伴們在天臺上的水塔邊苦熬了一個通宵,半夜里,在和同伴們一起被凍醒之后,我突然間就決定了一件事情:自此開始,我不僅要繼續寫作,而且,我應該用盡筆墨,去寫下我的同伴和他們的親人。
他們是誰?他們是門衛和小販,是修傘的和補鍋的,是快遞員和清潔工,是房產經紀和銷售代表,在許多時候,他們也是失敗,是窮愁病苦,我曾經以為我不是他們,但實際上,我從來就是他們。
就是這些人:病危的孩子每天半夜里偷偷溜出病房看月亮,囊中空空的陪護者們想盡了法子來互相救濟,被開除的房產經紀在地鐵里咽下了痛哭,郊區工廠的姑娘在機床與搭訕之間不知何從,由此及遠——一個母親花了十年時間等待發瘋的兒子蘇醒過來,另一個母親為了謀生將兒子藏在了見不得人的地方,在河南,一只猴子和他的恩人結為了兄弟,在黃河岸邊,走投無路的我,也被從天而降的兄弟送出了危難之境。
是的,人民,我一邊寫作,一邊在尋找和贊美這個久違的詞。就是這個詞,讓我重新做人,長出了新的筋骨和關節。
也有一些篇章,關于旅行和詩歌,關于戲曲和白日夢,在過去,我曾經以為可以依靠它們度過一生,隨之而來的又是對它們持續的厭倦,可是,當我的寫作陷入遲疑與停滯,真實的謀生成為近在眼前的遭遇,感謝它們,正是因為它們,我沒有成為一個更糟糕的人,它們提醒著我:人生絕不應該向此時此地舉手投降。
這篇簡短的文字,仍然寫于奔波的途中,此刻的車窗外,稻田綿延,稻浪起伏,但是,自有勞作者埋首其中,風吹草動絕不能令他們抬頭,剎那之間,我便感慨莫名,只得再一次感激寫作,感激寫作必將降臨在我的一生,只因為,眼前的稻浪,還有稻浪里的勞苦,正是我想要在余生里繼續膜拜的兩座神祗:人民與美。
——是為羞慚而惶恐的自序。
《小說月報》2018年第1期
中篇小說
石一楓 借命而生
選自《十月》2017年第6期
馬金蓮 聽見
選自《民族文學》2017年第11期
李 榕 熱干面記
選自《當代》2017年第6期
短篇小說
周李立 天的子
選自《小說界》2017年第6期
弋 舟 會游泳的溺水者
選自《作家》2017年第11期
馬小淘 失重
選自《文學港》2017年第12期
開放敘事
賴香吟 時手紙
選自《上海文學》2017年第11期
楊君寧 漂浮時間船艙里的瓶中信(評論)
封二
作家現在時:李修文
《小說月報》2018年第1期,2018年1月1日出刊,總第457期
轉載自《小說月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