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含情—丹青為引 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 中華藝術宮新辟“江山如此多嬌———當代中國美術的文心與詩意”常設展引發關注
①施大畏 《皖南事變》
②王巖油畫 《黃昏時尋找平衡的男孩》(1989)
③朱德群油畫 《靜》 (2005)
④靳尚誼油畫 《高原情》 (1986)。(均展方供圖)
今年時值改革開放40周年。近日中華藝術宮49米層新添一個常設展,名為“江山如此多嬌———當代中國美術的文心與詩意”,以藝術作品折射時代變遷,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
展覽為期兩年,以中華藝術宮的藏品為主,梳理1978年至今的中國藝術發展歷程。作為藝術敘事的,是102位藝術家創作的110余件作品,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裝置藝術等多個門類,由此鋪展開集活躍的藝術觀念、紛繁的創作手法、多元的作品面貌于一身的繁榮景象。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裔萼坦言:“1978年以來的當代中國藝術始終與中國的社會現實密切關聯。這些作品共同見證著當代中國因開放而生機盎然的氛圍,當代中國人昂揚而富于朝氣的風采。”
“希望借由這樣一次有著系統性研究、策劃的展覽,向觀眾展現中華民族在走向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藝術家筆墨間的自信和自覺,也正是今天中國人所處時代的思想語境。”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告訴記者。在他看來,面對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中華藝術宮應該展示和傳播一種文化自信,通過有溫度、有情感的藝術創作,與時代對話、與世界對話。
皴染時代側影,“現實之情”觸人心弦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切身經歷的那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凝結在了藝術家們留下的視覺圖像間。裔萼告訴記者,這40年來的中國藝術始終與中國社會的發展保持著相同的脈動,盡管從“傷痕美術”“鄉土現實主義”到“85新潮”再到“新寫實”“新古典”“新水墨”,涌現出紛繁的流派,但這些作品均貼近現實,所呈現出的深厚人文內涵和濃郁生活色彩值得關注。
建設者們成為此次展覽不少作品的主角,其間映出時代變遷的側影。比如,馮遠在國畫 《我們》 中以仰視視角刻畫了六位農民工形象,畫幅蕩滌著一種紀念碑式的氣勢;鄭藝繪制油畫 《熾心已飛》,將一位仰面豪歌的農民置于蔚藍涂就的天空背景之下,營造出明快的視覺體驗。藝術家們采用的創作手法各不相同,畫中的建設者們或意氣風發或豪情滿懷,洋溢的都是時代風采。
隨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都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人們在都市生活中的境遇也成為中國當代藝術新的表現主題。在田黎明創作于1996年的國畫 《都市男孩》 中,澄澈透明的筆調讓畫面洋溢著都市生活的溫情與閑適。陳連富以青銅雕塑而成的 《咖啡的味道》,散發著的不僅是香濃的咖啡香,還有時尚、優雅的現代生活氣息。就連都市人的無根感與焦慮感也被藝術家敏銳地捕捉到了,劉慶和即以極富個性的表現性水墨精微地觸碰都市人的精神世界。
亮相展覽的這些創作,甚至還讓人們看到40年間一些重要歷史事件的藝術化呈現。周京新寬達3米的 《戰洪圖》,是在為1998年數百萬軍民眾志成城抗洪搶險的氣魄和事跡立傳。駱根興 《存在·北川》 以有力的油畫筆觸定格下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赴災區救災的情景,反映中國人的不屈和堅強。
融匯中西的嘗試背后,是文心與詩意一以貫之
40年間開放的時代氛圍,為藝術的創作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饒有意味的是,這段時間的中國藝術在接納了越來越多的藝術思潮之后,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中,凝練出的文化氣質一以貫之,那便是如此次展覽名稱所概括的“文心與詩意”。
展覽呈現出的還有一眾國畫家的探索。很多人都在借鑒西畫手法,或以西式的取景方式,或以現代構成式的章法,最終營造出來的,卻都是中國美學中詩意盎然的理想之境。劉巨德畫 《后草地》,試圖將西方抽象藝術與中國傳統的寫意精神相融合。畫面中的草地看上去頗似夢境,錦雞棲身在草叢中,身上羽毛的花紋與草叢的顏色融為一體,這其實是藝術家的家鄉內蒙古的一片草原,畫中浸潤著他對家園的思念。張桂銘筆下的《夏塘》,也早已不是傳統的花鳥畫,馳騁著幻想的線條和色彩,與現代抽象繪畫很是相近,靜與動卻又交織出一種禪意,那是典型的東方審美。
再觀這些年中國油畫家的嘗試。他們不再將“中西融合”停留在形式的層面,而是將西方油畫的觀念、技巧和中國畫的美學觀念和筆墨意識相結合。裔萼告訴記者,這在油畫風景畫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比如,吳冠中、朱德群的油畫,將西方的現代藝術的抽象性與中國藝術的寫意性相結合,高度提煉后呈現一種充滿韻律的形式美感;蘇天賜、陳鈞德的油畫以詩意與寫意的筆法表現自然風光,作品猶如無聲的抒情詩。“這些作品改變了傳統油畫以明暗體面和補色關系為主的造型技巧,代之于中國山水畫的意象造型,充分表現中國文化的精神氣質和東方神韻。中國油畫在文化精神上向本土回歸的努力,體現了油畫家在語言上試圖擺脫西方的影響,并且表達了他們在全球化語境下對自身文化命運的深刻思索。”
相關鏈接
這些展品都是中國美術史上
頗具代表性的嘗試
靳尚誼油畫 《高原情》 (1986)
靳尚誼開創了中國油畫新古典主義學派。他對古典的回歸,既是面向歐洲的古典,也是面向中國的古典。他溯至歐洲油畫的本源,探尋著文藝復興以來大師們的用筆、色彩及意境,同時也將歐洲古典主義的典雅、靜穆與柔和,連同中國傳統的美學觀念結合起來,形成了其鮮明的新古典主義風格。靳尚誼尤其擅長畫人物,常常把人物置于精心提煉的環境、道具、服飾、姿態設計之中,無故作妍媸之貌,而刻畫真實生動。他創作的人物作品同時極具藝術品格,通過灑脫的邊線處理,形體轉換,明暗關系,創造和諧、寧靜、具有雕塑感和厚重感的現實人物,形成一種圣潔的崇高的美感。這幅《高原情》可謂靳尚誼代表作之一,與他最富盛名的那幅《塔吉克新娘》同屬塔吉克人物肖像畫,體現出藝術家對于理想審美的追求。
李伯安國畫 《走出巴顏喀拉之七———歇息》(1996)
李伯安 《走出巴顏喀拉》 全卷高1.88米、長121.5米、具體描繪了兩百多個神態各異的藏族人民形象。全畫共分10部分,這一部分 《歇息》 以濃重而堅實的墨色,干濕并用,描繪了幾組正在歇息的人物形象。李伯安沒有描繪強烈的動勢,但飽滿的人物造型使整個畫面中涌動著撼人的力量。遠景中以大筆揮就的帶有抽象意味的筆線,使這幾組群像之間的空間關系被連接起來,而藏袍在整個畫面中連貫不斷,使之有巴顏喀拉山連綿不絕的感覺。李伯安以驚人的毅力創作 《走出巴顏喀拉》 長卷,歷時十余年,直至去世時尚未徹底完成,最終倒在長卷前。此畫一經展出,就震動了美術界。這一史詩般的巨作將1990年代的寫實水墨人物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田黎明國畫 《在那遙遠的地方》 (2001)
自1990年代以來,田黎明一直在探索中國水墨畫的現代轉型。他突破了寫實水墨人物畫的表現技法,吸收西方印象派對光影的表現,拓展了中國傳統的沒骨法,塑造了澄澈透明的人物形象,畫面籠罩著朦朧的詩意之美。他的作品也是個人理想化的表達,都市是擁擠的,是喧囂的,是充滿霧霾的,但是,他畫中的都市是純凈的、溫暖的、充滿陽光的,他以清透空靈的筆墨表現一種過濾過的純凈之美。在這幅 《在那遙遠的地方》 中,田黎明描繪了一位藏族的牧羊女孩,她倚臥在草原上,羊群環繞著她的身體,遠處的雪山和白云若隱若現。尤其是她身著的淡藍色的藏袍,仿佛是高原上的湖泊———她的身體已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令觀者無不感受到空間和形式上都在呼應著主題:在那遙遠的地方。當然,畫面中最顯著的莫過于田黎明營造的空氣感,女孩沐浴在陽光之下,在極為淡雅和細膩的筆墨空間中,展開了水墨畫的精神性表現。
馮遠國畫 《我們》 (2009)
馮遠在《我們》中以六位堅實有力的農民工的形象,描繪新世紀中國建設者們的雄偉之姿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作品大筆的揮寫使人物的結構肯定而明快,從而使畫面中傳遞出歡快、明亮的情緒。馮遠不是在描繪農民工生活的艱辛,而是將農民工視為國家建設的主人,從他們的姿態中可以讓人們感受到他們自信、堅定、勇敢、幸福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