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類微博“漲粉”為美好生活“漲姿勢”
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新浪微博、中國傳媒大學近日聯合發布的《2017年度文博新媒體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1月,文博類微博認證賬號共795個,比2016年增加51個,粉絲總量2029萬,比2016年增加873萬,微博閱讀量和互動量均有大幅度增加。其中,三四線城市文博類微博認證賬號超過六成,粉絲18歲至30歲的超過一半。
2029萬粉絲有多少?打個比方,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2010年3月開設,第一條微博只有2個轉發、5個評論、6個贊,如今已有粉絲473萬,是文博類微博中開設最早、粉絲最多的賬號之一。2017年一年里,文博類微博“漲粉”約相當于2個故宮博物院,粉絲總量比4個故宮博物院還多。
文博類微博發展得怎么樣?做個比較,新浪微博數據中心2017年12月發布的《2017微博用戶發展報告》顯示,在3 . 76億微博月活躍用戶中, 18歲至30歲用戶超過六成,三四線城市用戶超過一半。以青少年為主力軍、向更多地域和階層的全民覆蓋,文博類微博與整個微博平臺幾乎呈現同步發展態勢。同影視、綜藝、動漫等新媒體中長期活躍的泛娛樂領域相比,在微博初興時期顯得又“專” 、又“重”的文博領域,正在良好地融入微博生態。
在“萌”“傲嬌”等“人設”大受青少年追捧的環境下,古老的博物館、嚴肅的紀念館有了鄰家小伙伴般的昵稱和生動活潑的語言;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照顧到“云養貓”一族的喜好,拍攝故宮美景常選棲居于此的貓入鏡,從而適應微博的生活方式,走進人們的網絡生活;二次元文化滲透文博類微博的日常表達,“吐槽”乾隆的審美,實則介紹乾隆時期的制瓷工藝,后來更升級為讓本朝先人、前朝先賢“穿越”來“吐槽” ,從而引入更多歷史信息。文博知識普及從線下到線上的遷移,與文博領域工作者的努力分不開。
這兩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如果國寶會說話》 、綜藝《國家寶藏》熱映、熱播,觀眾有了好看的文博節目;人們吃到了以三星堆出土青銅人面具為原型的月餅,戴上了參照《千里江山圖》設色的圍巾;去年年底,為參觀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館藏精品特展,長隊從五四大街路口一直排到三聯書店,“故宮跑”更不必說……從線上到線下的回歸,與人們對文博信息日益增長的需求分不開。
互聯網時代,生活被分成線上線下,人們似乎可以在現實世界過一種生活,在虛擬世界過另一種生活,但是人的精神生活是不分線上線下的,無論在線上,還是在線下,文化都不可或缺。當新媒體日益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娛樂信息由于媒介更兼容、內容更大眾等特點,率先占領了“高地” 。遷移不便的文博信息傳播機會、發聲空間一度受到擠壓,這不僅造成了文博領域自身的困境,也帶來了人們精神生活的困境,文化、娛樂比例失調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在鋪天蓋地的明星資訊、八卦中感到熱鬧,卻并未感到滿足,這是因為真正能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充實人的精神世界的只有文化。
文博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是最“重”的文化,也是文學、影視等各個藝術門類汲取養分的母體,文博領域在線上的活躍,將喚起線下的復蘇,十分有助于人們精神生活中文化、娛樂比例恢復平衡,這是文博領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努力的方向,也是互聯網時代為人們所向往的生活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