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救援》將科幻照進現實
“今天的科幻就是明天的科技。2018年將有長征五號發射、嫦娥四號探月、北斗衛星組網,35次發射次數將創歷史新高。我們的科幻電影能不能跟上這個節奏?”看完俄羅斯太空災難片《太空救援》,來自科幻、航空、科技、軍事、電影等領域的專家激動地討論起這個問題。
1982年4月19日,蘇聯“禮炮七號”發射升空,1985年2月11日與地面控制中心失聯。工程師維克托·阿約金和退役宇航員弗拉基米爾·費奧多羅夫臨危受命,肩負起了驚心動魄的太空維修任務……將此真實故事搬上大銀幕的《太空救援》目前正在我國公映。此前該片在俄羅斯上映即迎來口碑票房雙豐收,打破了俄羅斯本土首周票房紀錄。
太空題材的電影向來熱門,《太空救援》憑借極具沉浸感的逼真特效、震撼人心的真實事件以及英雄無畏的使命感突出重圍,表現出不遜色于好萊塢的水平,這得益于俄羅斯在宇航領域的豐厚積累,其世界一流的航天工業以及豐富的歷史經驗讓太空題材電影“如魚得水”。據悉,俄羅斯太空總署對影片給予了傾力相助。
鐵血網主編孫強說,“那段塵封已久的救援事跡當得起人類航天史上的奇跡。這部電影寫下了人類科學文明與太空探索歷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航空科普研究專家張智慧說,“通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到在人類進軍太空的事業中,航天員這個特殊群體表現出來的英雄力量和精神光芒。我從事載人航天工作十多年,接觸了很多航天員及其家人,影片中宇航員和家人之間樸實的對話和情感處理,非常精當。”
“《太空救援》從真實事件取材,在科學基礎上探索,既保留了太空科學的核心,也做了恰如其分的藝術處理,讓我們在敬畏宇宙至美的同時,也在太空知識方面獲益。這樣的影片無疑為中國科幻電影樹立了新的標桿。”專家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