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是“美術”的漢字 奧運會會徽為何青睞漢字元素
北京2022年冬奧會會徽“冬夢”、冬殘奧會會徽“飛躍”。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奧運會會徽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近日,2022年北京冬奧會會徽“冬夢”、冬殘奧會會徽“飛躍”同時發布。會徽設計者以漢字“冬”“飛”為主體,巧妙將奧運風貌、冰雪運動、人文精神融為一體,呈現在世人面前。回憶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同樣選取“京”字進行視覺化表達,加入中國印元素,成為標識設計中的經典之作。那么,漢字為何備受奧運會會徽設計者青睞?這與其表意特征、審美價值、文化標識密切相關。
具有表意特征的書寫符號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正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其形體是根據意義構造完成的。早期文字中,能夠看到很多栩栩如生的象形字符,即使已經筆畫化的楷書,也仍保留著很多表意特征。漢字的表意性不僅使文字、書法、繪畫能夠在中國文化中融合互通,也使漢字作為視覺表達形式,更適于重新組構和塑造,滿足藝術設計的需求。漢字在設計中,既承載了字義傳達功能,又憑借表意性圖示特征,重塑出意義之外的圖形信息。
將字義信息和圖形信息高效結合,是以漢字為主體類設計的共同追求。家喻戶曉的中國鐵路標識,選取“工人”二字,用字義表現“鐵路工人當家作主的自豪感”,將字形重塑成氣勢磅礴的鐵軌和火車頭形象,意義和圖形融為一體。
2008年奧運會會徽字義信息“北京”和圖形信息“舞動的人形”結合,展示主辦城市“北京”“人”歡欣鼓舞的精神風貌和喜迎奧運的熱情。2022年冬奧會會徽“冬夢”,巧妙在“冬”的主題信息中融入“滑冰滑雪運動”形象;冬殘奧會會徽將“飛”化為沖向勝利的運動員,同時又將殘奧會特殊運動器械加以形象化呈現,寓意冬殘奧會運動員放飛夢想的拼搏精神和超越自我的蓬勃力量。漢字豐富的表意功能與多變的重塑優勢,使它能將字義和字形分而為二、合二為一,組構為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標識符號。
具有審美價值的視覺符號
漢字經歷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字體發展變化,在每種字體的書寫中,都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價值。龜甲獸骨上清麗瘦硬的甲骨文、青銅器里圓轉古樸的金文、刻石中整齊端莊的篆書,個體字符的線條、結構,整體章法的布局、排列,都表現出鮮明的審美取向和追求。漢字在實用功能和美學價值的驅動下,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書法。書法作品中結構的疏密、行筆的緩急,更將漢字的美發揮到極致。
豐子愷先生在《書法略說》中說:“世界各國的文字,要算我們中國字為最美術的。別國的字,大都用字母拼合成,長短大小,很不均齊。只有我們中國的字,個個一樣大小,天生成是美術的。”
奧運會會徽中篆書體式的“京”,在流轉的線條中,幻化出生氣勃勃的人形,襯托著中國人民喜迎八方來客的開放胸襟。冬奧會、冬殘奧會會徽中行書“冬”“飛”,成功運用漢字書寫形態與張力,以筆畫的起承轉合映襯出體育運動的力量感、韻律感和節奏感。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說:“美就是勢、是力、就是虎虎有生氣的節奏。”書法藝術和體育運動中共同具有的力量、氣勢等審美特質,在奧運會會徽設計中完美地融為一體。
具有中國標識的文化符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漢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符號之一。作為記錄漢語的工具,它有幾千年的歷史,不僅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歷史和發展,自身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字是促進和維系中華文化統一的紐帶,是具有中國象征的文化符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奧運會、冬奧會、殘奧會等重要盛會無疑是中國向世界展示體育精神、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壯麗舞臺。
2008年奧運會會徽以中國印為背景,用小篆字形“京”字描繪出熱烈奔放的人形。2022年的冬奧會、冬殘奧會利用“冬”“飛”,將書法藝術和冰雪運動靈動結合。三者都在漢字中融入印章、綢帶、書法等中國元素,使會徽具有強烈的文化標識性。而且,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世界上學習漢語漢字的人越來越多。把漢字作為世界運動賽事會徽的主體,中國的文化自信與藝術設計民族性將備受矚目,中國故事定會廣為流傳。正如國際設計委員會主席大衛·格羅斯曼認為,冬奧會會徽“呈現了中國文化,即便是不懂中文的人,也能看出它與中國文字和冬奧主題符號之間的和諧關系”。
漢字是具有表意特征的書寫符號,強大的表意基因攜帶了本身的字義信息,圖畫式字形適合再塑造,可以承載更多內容,從而滿足特殊信息的有效傳達;漢字是具有審美價值的視覺符號,三個奧運會會徽把和諧的律動性與運動的力量感完美結合,凝結了中國書法藝術與體育運動所共同的美學內涵,為形象與抽象之美創造了更大的美學空間;漢字是具有中國標識的文化符號,以漢字為藝術設計的主體,將使中國的文化傳播更為有效,讓世界更快更好地認識中國。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代表,也是人類世界共同的精神財富。漢字也必將在越來越多的舞臺上發揮獨特價值,備受青睞。
(作者:卜師霞,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