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西諦:365天,和電影生活在一起
答題者:衛西諦
提問者:木子吉
時間:2018年1月
簡歷
生于1973年。影評人,電影文化工作者,專欄作家。
先后在《中國新聞周刊》《新世紀周刊》《看電影》《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普知》(讀者文摘中文版)、《紐約時報中文網》《生活月刊》《都市快報》(杭州)、《旅行攝影》等媒體開設電影隨筆相關專欄。出版有電影書籍十余種。多屆上海電影節、中國獨立影像展、華語傳媒大獎的選片人與評委。第49屆金馬獎初審評審。
出版有個人隨筆集《未刪的文檔》《我們都是人生的學徒》,獨立出版攝影集《WAY AWAY:66號公路》
1.一年前,你發起了“花一整年時間去專門重溫電影史上的杰作”的計劃,現在,每天一部經典觀影和寫作的計劃已經完成,目前是什么心情和狀態?
確實,完成后有個“365days”的小慶祝。在朋友們為我慶祝時,我只說出“不容易”的感言。完成了當然很高興,久違的照常生活又回來了。但心情很平靜,狀態很松弛,和平常一樣。因為這個計劃在過程中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但又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心情和狀態沒有大的起伏。當整個項目結束的那天,實實在在地感到一種輕松。這下好了,又可以去追美劇,出門不需要計算時間,夜晚也可以虛度,也不錯。
那種感覺怎么說呢,就好像完成一件不容易的勞動,既松了口氣,又感到驕傲。可以對自己說:我做完了。
其實生活什么都沒改變,明天該來的煩擾一樣不會少。在我看來,通過這365天,我認識到形成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節奏,比什么都重要。
2.你發起“和電影生活在一起”這個項目計劃的初衷是什么?
初衷源于生活的焦慮。這種焦慮也許是因為原先的影評和專欄工作的環境已飛快改變,也許只是來自年齡或別的自身原因,總之這個項目是我意識到自己需要做一些調整、但不知道如何調整時做的決定。我決定花上一段時間。哪怕這段時間所做的是一件無用的事,但又相對有趣的事。它能讓自己立即行動起來,重新激發一些創造的力量。
記憶,在我看來就是電影之魂。就像塔爾科夫斯基所說的“雕刻時光”就是捕捉記憶。前不久去看《尋夢環游記》,入場前知道是講死亡的,看時才明白實質是在講記憶,這讓我深為感動。我在倒數第三天寫《戲夢人生》時還寫到:正是記憶,使人成為了自己,獲得了存在的價值。看完這部動畫片,我感到一種慰籍。
這365天,它為自己、也為讀它的人增添了365天的不一般的記憶。這不是庸常生活的年復一年疊加,而是被創造出來的每天都嶄新的記憶。
3.這期間有沒有動搖和想放棄的時候,一年下來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當然有焦慮和想放棄的時候,但都化解了。興奮期大概也就是前三個月。之后確實逐漸疲憊、時而厭倦,也曾經躲起來暗自抽自己嘴巴。但遇到寫得順、寫得好,也會很滿足。總之越寫,就越覺得“不管多難好像總是可以的”。
最大的收獲是讀書。因為每天觀影很容易,但寫作是一種輸出。輸出的主要是感受力,也需要大量的電影史知識做背景。所以反倒是把家里囤積的上百本電影類書籍都翻閱了一遍,是項目開始前沒有想到的收獲。
4.你在這期間和影迷的互動嗎,你的選片標準是什么?會不會被影迷的要求左右?
有互動。也有影迷問要資源的,這個有點愛莫能助了。但大部分時間還是很孤獨。因為你看的、談的都是幾十年前、一百年前的電影,不是熱點、簡直是冰點,幾乎沒有人關心它們,所以談不上互動。
選片標準是電影史上公認的經典,加上我私人觀影史重要的片目。年代是2000年之前。不會為影迷左右,但確實會根據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狀態做一些調整。
5.你的日常看起來并沒有被(完成計劃)打亂,自駕游、給電影節選片、出版新書、進劇組等等全都照常,完成這個常人感覺“不可能完成的計劃”最大秘籍是什么?
我原先的設想就是,在“照常生活”中完成這個計劃,這個計劃每天也就是花費4-5個小時。能順利完成,主要依靠的是意志力和時間管理。關鍵是時間管理。
因為看電影和寫作是不能碎片化的,它們都必須要相對完整的時間。現在回想起來,在過去一年當中,我的心里永遠在排列組合時間。從前我很容易把整塊時間打碎,一會兒來個網購點個外賣、一會兒收貨吃飯都拍照修圖發朋友圈、再過一會兒看看朋友圈有沒有點贊……做做這個、做做那個、再刷會手機,時間太容易被浪費掉了。但這一年我所做的是,反過來,通過合理安排事務,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消遣,把原本“碎時間”變成“整時間”。
我的項目能做完,是學會了如何讓碎片化的時間重新整合。
我幾乎是隨時都在盤算下個月、下周、明天要做哪些事,然后根據這個實際情況,安排看什么片子、怎么寫。
回過頭來,我會發現自己不是每天擠出4小時來,而是好像每天多出4小時來(不然也就浪費掉而已)。
(問:最難的‘坎”怎么過來的?)
真正想放棄的時候,實際上是快到終點時的最后兩個月。當時突然有一種強烈的“完成了又怎樣”的想法。加上接受了去梅縣拍戲的邀請,覺得要想在劇組里繼續難度實在太大。差一點就放棄了,后來很幸運被朋友罵醒了。
6.你講過自己看碟的經歷,“90年代中期,剛入社會,花了一個月工資,買了一臺昂貴的VCD,配在14寸的電視機上,那里就成為了你在現實里小小的避難所。跟著屏幕一起哭一起笑,逃避生活,也學會生活……”回頭看,你覺得看碟時代最難忘的是什么?
最難忘的是當你孤獨時,有好電影陪伴。好像熒屏上的人物比較懂自己,能說出自己心里的話,能帶你去遠方,同時也在拓展自己的情懷和眼界。
7.這52周的片單順序是怎么安排的?以什么作為參考才能每周都形成有趣的單元?
片單完全是按照生活狀態和當時心情安排的。比如去西班牙的半個月,就寫了西班牙電影;去日本看了日本電影;在梅縣拍戲,最后寫了侯孝賢。還有在最忙的一周里,就安排了早期的短片(耗時短)。覺得最沒勁的時候,就安排了動畫片(比較輕松)。
我每周的單元,主要是通過電影史的時期、國別、類型、主題、導演專題來構成的。要組織成這樣52個單元,首先需要一定的觀片量和對電影史的熟悉程度。排片時我也會參考一些榜單,諸如最偉大的喜劇、最偉大的英國電影、最偉大的愛情片等等,但作用極小。另外,我有一個非常厲害、也很合拍的“選片顧問”,給我幫助很大。
8.《我們都是人生的學徒》是你的首部人生隨筆集,透過電影看人生。看電影改變了你的人生?電影對你來說是什么?
我做過很多本電影類書籍,被稱為“人生隨筆”,大概是出版社覺得這樣會好賣一些。就我個人而言,電影確實改變了我的人生,從一個學土木工程的結構師,變成一個我熱愛的文字工作者。
我所選擇的電影,絕大多數是對自己胃口的經典之作,不會看厭的那種。寫作實際上是幫助我梳理自己的看電影記憶,也幫助我學習之前不了解的電影文化。寫的過程促進我去理解、思考這些電影。
如果你想做的一件事,不純粹是自己喜愛的事,而是懷著功利的目的,除非跟人簽了合同,有法律制約,否則可能很難堅持下來。當你發現自己每天都因此有收獲,每天都讓自己感到充實,你就能繼續下去。
9.你寫電影評論和隨筆已經將近20年,你如何堅持寫真情實感的影評?
真情實感確實變得越來越稀缺吧。現在的影迷已經不缺知識——到處都可以學到知識,也不缺表達——打分、發表評論的平臺很多。所以我反倒更注意面對電影時的感受力。看它究竟觸動了自己什么,是生命經驗還是(電影的)審美經驗。
10.策展人、作家、評審、影評人,你對自身文化身份的定位是什么?
在事業上,我的身份是所謂的影評人、專欄作家等等,但是一些傳統的媒體崩塌之后,同行們紛紛轉行為自媒體運營者,投身各種內容創業。這時候我的自我定位變得有些混亂了。
“和電影生活在一起”也正是在這種情境下開始的。我想要做出自我調整。花上一段時間,哪怕這段時間所做的是一件無用的事。這個項目要做一年,幾乎沒有名又沒有利又不鍛煉身體。
但這件事對我來說很有趣。它能讓自己立即行動起來。就像我寫梵高時引用的話:“一個人不能失去創造的力量”。
我更喜歡做一個愛好者,一個普通觀眾,一個閑人。
11.作為第49屆金馬獎評委、上海國際電影節選片人,對剛剛結束的金馬獎你有何評價?
我已經不像早年,剛愛上電影時那么關心電影節和電影獎了,我只看我喜歡看的電影,這是最重要的。
12.今年恰逢奧斯卡的90周年,對于越來越近的2018的奧斯卡獎你有何期待?
沒什么期待。我一般也會湊熱鬧看一看獲獎影片。
13.你是否更偏愛藝術片,在你的項目中冗長的“藝術大片”也不乏推介,生活中的衛西諦是文青嗎,你對自己最大的遺憾是什么?
我不知道文青是什么概念。我的生活很順其自然,不刻意追求什么。電影也好、寫作也好,逛美術館也好,聽古典樂也好,都是讓自己的人生更充實豐富而已。本質上和別人喜歡下棋、跑步沒什么區別。
遺憾?能說出來的遺憾都不是真正的遺憾。對于項目來說,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寫出我原先想要的日常感來。也有些單元沒有完成,比如:49年前的中國電影……
14.你有拖延癥嗎,你是完美主義者?
以我二十年寫專欄的經驗,每次拖延就是下不了筆。下不了筆,實際上往往是卡在文章的開頭上。萬事開頭難,文章也一樣。
有一種說法我很認同,就是寫作者總認為會有更好的開頭。換句話說,其實每個拖延癥患者都可能是完美主義者。拖到最后,有可能激發自己新開場的靈感,但大部分時候還是三天前、半個月前想到的那兩句話。
但是我的項目是每天進行,拖不起來,這反而讓我放棄“盲目的完美主義”。我訓練自己,坐下來、馬上動手。有時候寫完,時間夠,就再從頭修改;不夠,就保持當時狀態的痕跡,也順其自然。對于寫作者來說,開頭真是太重要了,其實我每天還是會想。但是我學會不首先要求自己做到100分,也許開始只要80分就夠了。更重要的是馬上開始,以及按時完成。
15.你建立了PROJINS工作室,聚攏了一些年輕人以手工制包為業。你怎么看“匠人精神”?
PROJINS這個工作室是我太太建立的。建立是因為她首先是一個手工制包師,本來只是自己做,然后有兩三個年輕人也很喜歡,大家就一起做了這樣一個工作室。
我在今年做了一個布包的品牌,叫“四百下”,源自特呂弗的電影名。和一些文藝的平臺合作,做一些具有生活美學和文化含量的布包。只是剛剛開始,很多事情還在學。和手工皮具一樣,開發一樣產品,都是一種創造。這個過程很迷人。
匠人精神,還是在于“講究”。現在我自己體會:永遠也不夠。它是一個沒有止境的事。
16.你喜歡長時間旅行、自駕、拍照,在持續的項目中你如何照常生活?你最難忘的旅行?
在這個項目中,大部分時間里,我真的還是照常生活。節日、假日也照常社交。只是大年夜里大家群嘲春晚時,我在看卓別林的電影而已。
我基本沒有為項目改變自己的正常生活。比如:和朋友們一起去西班牙自駕半個月;給上海電影節連續選片兩個月;陪岳父母去日本旅游;出版了新書《我們都是人生的學徒》,去幾個城市做宣傳等等,而最后一個月是在廣東梅縣的劇組度過的。這些事也都在我的觀影日志里留下了痕跡。
但是“和電影生活在一起”這個項目畢竟持續一整年,要寫出365篇文章來,在生活中只能依靠周圍的人們的支持和理解才行。
比如說,岳父大人打電話來說做了飯晚上來吃吧,我說今天作業沒做完呢,他們也立即說沒關系。或者有朋友從遠方來,說出來喝個酒聊聊天吧,我說作業沒做完,大家立即也都能諒解。
在美國環游兩個月的那次(包括15天的66號公路之旅),讓我很難忘記。因為時間長、都是在路上。不停地變幻風景。這讓人感覺年輕。
17.你讀書有沒有閱讀偏好,最喜歡的書及作者?
我看書比較雜。一切讓我感到好奇的都讀。喜歡卡爾維諾、波拉尼奧、貢布里希、博爾赫斯、羅蘭·巴特、科塔薩爾。喜歡的作者很多,也不一定能全讀懂。
18.你(認為自己)最出眾的特質是什么?
我最出眾的特質?也許是并不期待自己出眾吧。
19.你會定期“斷舍離”嗎?
會。定期清空自己和自己的空間是一種修行,徹底不徹底看個人,我也不勉強自己做徹底。
20.你認為拖延癥需要徹底治愈嗎?
雖然我總結了很多條自己治愈拖延癥的經驗,但我始終認為不要太怕拖延癥。過于在意拖延癥,實際上是怕自己一事無成。
關于這一點,我最近兩天在微博上讀到博主“莫水田”的話,很有啟發,同時也讓我非常感動。首先她對拖延的看法和我很接近。她覺得拖延對她來說意味著所接到的學術任務不夠“美”。實際上也正是我說的如果不夠愛這個事是很難最終達成的。
另外,她還說了一層意思,我很認同,她說得很美。——“更美的東西才會給我挑戰,讓我有行動和創作的欲望,所以我現在再拖延的時候就會寫寫詩畫畫圖想想藝術問題,拖延就變成了一種生產。”
所以我們需要防止的是,過度的拖延,過度的舒適區依賴。但同時也不需要將拖延癥視為人生大敵,好像不徹底治愈它,就什么事都做不了。這其實只是為自己的懶癌提供了另一個借口。
21.你對幸福如何理解?
幸福是一種期待,對更自由、更平等的生活的一種期待。
22.2018新的一年對自己的規劃?
以任何一種方式繼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