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網絡文學走進現實主義新時代
“2017年成為中國網絡文學進入新時代和黃金期的躍升臺階。”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主任陳崎嶸對2017年中國網絡文學與網絡作家隊伍建設評價較高,甚至認為這是一個標志性的年份。
走進現實主義新時代
陳崎嶸表示,首先,網絡作家的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明顯增強。黨的十九大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和發展階段的新劃分,指明了時代和方向,網絡作家們普遍受到鼓舞、激勵和啟迪,社會各界和網絡作家自身對網絡文學的期許不斷提升。
其次,黨政部門對網絡文學的領導和引導作用明顯增強。由黨政部門和群團組織主辦的網絡文學活動大大增多,網絡作家培訓規模越來越大,第一家網絡文學研究院、第一個中國網絡作家村相繼誕生,網絡作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得到提升。
第三,涌現出一大批網絡文學的精品力作,其思想深度和藝術水準明顯高于往年,受到網民普遍追捧和專家高度評價。更為可喜的是,現實題材創作逐步增多,其作品質量明顯提高。有一些專家據此認為,中國網絡文學原先幻想類作品一家獨大的現象開始改變,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之中,這對網絡文學發展無疑是個好消息。另外,業界對網絡文學IP(原指知識產權)轉化和文化產業母本的理解趨于理智。網絡作家參與轉化和孵化的熱情大為高漲,一批網絡作家工作室或文化公司應運而生,破繭而出。
風起于青萍之末,潮成于引力之后。陳崎嶸注意到,2017年各類網絡文學的評選活動,特別是全國優秀網絡文學原創作品推介活動,由廣電新聞出版總局一家改為與中國作協合辦;北京市多部門聯合舉辦“中國網絡文學+”大會;中華文學基金會與有關單位聯辦“茅盾文學新人獎·網絡文學新人獎”,等等,一是說明網絡文學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與呵護,宣傳推介力度逐步增強;二是更加注重遵循網絡文學發展及其轉化的規律,專業的事由專人做;三是對網絡文學的關注由“文”及“人”,講究文品與人品的統一,提倡德藝雙馨。陳崎嶸認為,這類活動如能持之以恒,必將對廣大網絡作家產生示范效應。
全國網絡文學研究會會長歐陽友權認為,中國網絡文學發展20年,2017年是一個拐點,這大抵有三個方面的表現:一是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2017年的網絡文學享受到“政策紅利”,“大力發展網絡文藝”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二是網絡文學已經走過了規模擴張期,開始進入“品質為王”新時代。高度市場化建立起來的商業模式,為網絡文學贏得強勁的驅動力,持續性的爆發式增長,中國的網絡文學已經形成巨大的規模和體量,40家主要文學網站原創小說的累計數量已達1400余萬部。可以預料,網絡原創作品還會繼續增長,但增速可能放緩,在今后一段時間內,無論作品存量還是新作的增量,都不會是網絡文學關注的重點,而提高作品質量、突破自我閾限,才是整個網絡文學業態所要追求的目標;三是網絡作家關注度得到提升,成為“新社會階層”。
IP成功轉化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40家主要網絡文學網站已出版實體圖書6443部,改編電影939部,改編電視劇千余部,改編游戲超500部,改編動漫440部,擴大了原創網絡文學作品的社會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
2017年IP產業的熱點,依然集中在網絡文學領域。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已達到3.52億,占網民總體的45.6%。國內各類原創文學網站作品總量累計達1455萬部,當年新增作品達175萬部。顯然,網絡文學已經成為中國IP產業最重要的資源儲備倉庫。《2016中國IP產業報告》印證了這一觀點,2016年中國影視市場有近200個國內IP項目被開發,其中一些影視公司所公布的片單甚至100%都是IP項目。而在“中國超級IP-TOP100影響力榜單”中,網絡小說為61部,占比61%;傳統小說為29部,占比29%。
由此,中國作家網副主編馬季認為,IP的成功轉化和網絡文學的興盛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雙方相互作用,相互借力。從根本上說,IP不是靠打造出來的,優質IP需要長期孕育,包括讀者熱度的積累、口碑的積淀,有效的傳播,以及閱讀市場的培育與發展,才能瓜熟蒂落。2016年影視同步上映、網臺聯動播出的《微微一笑很傾城》(顧漫原著)給網文轉化IP產品的全媒體、全產業鏈開發提供了范本。
在2017年上半年由網文轉化的影視IP中,出現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唐七公子原著)、《楚喬傳》(瀟湘冬兒原著)和《歡樂頌2》(阿耐原著)三部“女頻”爆款,以及由經典“男頻”小說改編的《擇天記》(貓膩原著),《歡樂頌2》反映了當代都市生活中帶有話題性的若干問題,再次證明了女性題材在影視劇中具有天然的優勢。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注意到,自從微博、微信增添打賞功能以來,任何有一定數量粉絲群的作者理論上都可以“自主經營”了。如果以前的打賞和紙質出版只能賺點小錢,現在加上IP運營的遠大愿景,就完全不一樣了。自媒體+IP的模式進一步突破了大型網站壟斷渠道的格局,這樣的去中心化結構,也是更符合互聯網特性的。
情況并不理想
然而,2017上半年的IP改編情況并不理想,劇版改動較大,《擇天記》原著粉絲不買帳,新觀眾又無法理解原著相關的一些設定,導致《擇天記》獲得的總體評價不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楚喬傳》雖然各有優點,但這兩部原著在播出后都陷入了抄襲爭議。網友認為,網文影視化以后,比起原著小說更有傳播度,所以制作方應向觀眾負責,在進行改編之前應妥善調查作品是否“清白”。同時,觀眾也抱怨奇幻古裝劇的劣質特效和部分“流量演員”的不及格演技。雖然這幾部IP劇宣傳時聲勢浩大,且擁有大量讀者粉絲,但播出后還是被《人民的名義》和《大秦帝國》這些原創劇碾壓。
2017下半年,網文經典《悟空傳》(今何在原著)終于完成影視改編,但下半年反而是網絡劇更有亮點,尤其是以《河神》和《無罪之證》為代表的懸疑劇。同樣是天下霸唱的作品,《河神》原著雖不像《鬼吹燈》系列那么出名,但是網劇版卻比之前幾部《鬼吹燈》影視劇更獲好評。
馬季指出,隨著大型平臺公司加大IP運作力度,中國泛娛樂產業迅猛發展,整個產業鏈對網絡文學質量和數量的要求不斷提升和增長,網絡文學的商業化程度愈來愈高,這值得引起業界的重視。
談到2017年度的網絡文學的不足,歐陽友權認為,首先還是提升作品質量問題。網絡文學飽受詬病的是“量大質不優”、“星多月不明”。時下的網絡文學最需要的是品相的移形換步。網站每天可收攬百萬、千萬甚至上億漢字的原創作品,但可以沉淀下來、流傳開來的好作品能有多少?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統一,應該成為網絡創作永遠的追求。二是過度商業化和作品同質化問題。有些作者在利益驅動下追求作品續更字數、訂閱量、搜索量、百度指數、版權轉讓等,導致內容媚俗、文字“灌水”、“小白文”泛濫等現象,而內容生產的同質化、形式的套路化所形成的創作跟風、作品撞車,既影響作品質量,也敗壞了讀者胃口。還有,如何改善網絡文學的發展環境問題,處理好強化管理與尊重藝術規律、社會責任與創作自由的關系,也是當下網絡文學需要解決的問題。網絡文學已經是今日中國的主流文學,創作者需要承命擔責,正確站位,管理者也應該以文學的方式和網絡的特點來管理、扶持或規制網絡文學,珍惜網絡文學發展繁榮的大好局面,既要讓它弘揚正氣,也要使它保持生氣。
網絡文學的未來走向
“在我看來,中國網絡文學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兩個。”陳崎嶸說,“一是缺少一個能團結、管理全國網絡作家的組織或有效載體,對網絡文學發展缺乏戰略性、整體性、長遠性的謀劃,缺少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有點各自為戰,零敲碎打。二是高質量、有影響力的網絡文學作品還不夠多,這既是現階段中國網絡作家綜合素質的體現,也與我們對網絡文學創作引導不夠及時有力、評價缺乏科學標尺有關。”
在陳崎嶸看來,中國網絡文學未來的發展中,有幾條是必須遵循的:一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網絡文學發展之路,提倡正能量,實現主流化;二是堅持內容為主、精品為王的發展戰略,使網絡文學登堂入室,成為中國文學的創新者、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先行者;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倡多樣化的現實題材創作,提倡具有中國文化因子和標識的創作,提倡吸納當今世界先進文化元素的創作;四是網絡文學要與高新技術、現代傳媒更緊密地聯姻融合,與當下網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審美趣味、閱讀習慣相適應,從而始終保持網絡文學在最新技術形態中的先行者地位,始終保持網絡文學在青少年中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中國的網絡文學的規模與氣象前所未有,未來,網絡文學往前走、朝上走的趨勢不會變,但有幾個適于優選的方向是需要把握的。”歐陽友權指出:第一,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融合發展將是網絡文學創造精品力作的必然選擇。秉持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學優秀傳統,讓網絡作品蘊含人文審美品格,不僅是我們對網絡文學的一種期待,也應該成為優秀網絡作品的內在品質和網絡作家的自覺追求。第二,網絡作家層級化加劇,新生代的機會更多。第三,“IP情結”對網絡創作的制衡作用明顯,但“IP熱”已降溫之勢。IP熱時作品被高估的教訓,以及超級IP與改編作品實際效果的不匹配,將促使網文IP的市場價值回歸理性。第四,“網文出海”的開口加大,但最終被外族接納還要取決于原創作品的品質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