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能“和眾” 知音貴“共情”——訪天津歌舞劇院院長高久林
天津歌舞劇院原創舞劇《泥人的事》劇照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在許多人看來,歌舞劇屬于“陽春白雪”,曲高和寡。身為天津歌舞劇院院長的高久林卻不以為然。
作為天津文藝院團的“主力軍”,天津歌舞劇院近年來精品力作迭出,社會效益彰顯,經濟效益不斷攀升。高久林的體會是:曲高亦能“和者眾”,覓得知音在“共情”。
“共情”來自于地域文化的豐富滋養
將歌舞劇視為“舶來品”是一種“從者甚眾”的誤讀,而將藝術品位因受眾不同而區分為“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則更是一種偏見。
伏羲氏舞《鳳來》,唱《網罟》之歌;炎帝舞《扶犁》,唱《豐年》之歌;《云門》是黃帝氏族的圖騰舞蹈;堯時各氏族通過“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顯示力量。禹在治水中患腿疾,只能碎步挪移,后世巫覡因之創設“禹步”舞蹈,彰其豐功偉績……事實上,中國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歌舞藝術歷史;一種藝術形式能否得到人們的擁躉,關鍵是它是否獲得廣泛的“共情”。
“作為一個地方文藝院團,要想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可,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就必須充分吸收地域文化的豐富滋養,創作出與大眾‘共情’的精品力作?!备呔昧终f,天津有著600多年的建城史,不僅積淀了厚重的“本土文化”、豐富的“外來文化”,更蘊含著壯懷激烈的“革命文化”,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寶貴資源。近年來,也正是在地域文化的自信與堅守中,天津歌舞劇院創作的大型舞劇《海河紅帆》《泥人的事》,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連年有余》、歌劇《雷雨》等劇目,都呈現出濃郁的天津地方文化色彩,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弘揚傳統文化、展示天津特色、符合觀眾審美”,這是天津歌舞劇院創作劇目所堅守的理念?!赌嗳说氖隆肪褪撬麄儽诌@一理念精心創作的一臺精品舞劇。該劇以天津“泥人張”創始人為原型,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背景下,表現了主人公不畏艱難困苦,堅守民族傳統文化,最終贏得國際大獎的感人故事。舞臺背景將泥人文化和天津皇會文化巧妙融入舞劇敘事之中,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等天津“老字號”在舞臺上次第呈現。舞蹈動作融合了雜技技巧:小五與聾啞妻子秀兒在逃荒路上一段情意纏綿的雙人舞精美絕倫。還有表現天津“皇會”的熱鬧場面,以及空竹、頂缸、杠箱等民間絕技的展示,再現了天津的獨特城市風貌和溫潤淳樸的地域民風,不僅讓本地觀眾產生強烈的“代入感”,也令外地觀眾耳目一新,趣味盎然。
對天津民間藝術和傳統文化,高久林如數家珍:京劇、曲藝、武術、版畫……在劇目表演中富于創造性運用這些元素來彰顯天津地方文化特色,讓天津歌舞劇院嘗到了“甜頭”。有一次樂團在排練二胡名曲《賽馬》時,大家從“天津快板”的表演中受到啟發,想了個新招:去市場買來石板和粗細不一的竹筒,演出時,十幾位演奏員腳下都墊上一塊石板,左右手各拿一支竹筒擊打石板,模仿出群馬奔騰的聲效。“十不閑”是昔日“皇會表演”時說唱藝術的表演形式之一,需要演員手腳并用一人擊打10種樂器。天津歌舞劇院的演員們在創作《漁童送?!愤@支樂曲時,根據楊柳青年畫中描繪的場面,挖掘研制出這一失傳多年的樂器,將其搬上舞臺,并在文化部“中國民族民間優秀樂種比賽展演”中獲得最高獎——優秀演奏獎。
前不久,由天津歌舞劇院傾力打造的“津津有味·連年有余”天津城市新年音樂會拉開帷幕。開場曲目即為根據楊柳青年畫畫意創作的《連年有余》,作品以楊柳青古鎮的千年文明為主線,融合了中華農耕文化、書香文化、精武文化以及吉祥文化,依靠傳統音樂藝術形式凸顯天津人文昌盛的地域內涵。大軸曲目《津津有味》則通過“津門”“楊柳青”“狗不理”“十八街”4個樂章,以優美而詼諧的曲調展示天津的傳統風韻與現代情懷。
“共情”生發出“為人民抒懷”的高度自覺
歌舞從來都是人類感情一種最直接、最徹底、最純粹的表達方式?!睹娦颉防镎f:“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p>
《論語》中有一段記載孔子和他的學生談論理想志趣的情節,曾皙用樸素曉暢而又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描繪了他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笨追蜃訉Υ松钣型校骸拔崤c點也”。由此可見,歌舞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據著多么重要的位置。
“進入新時代,豐衣足食的人民大眾對精神文化需求有了更熱切的期盼。不斷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文藝精品,既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使命所在,也是天津歌舞劇院的立身之本?!备呔昧终f,只有深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才能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產生“共情”,才能生發出“為人民抒懷”的高度自覺。天津歌舞劇院在每個歷史時期都不乏與人民“共情”的“明星”。王莘、曹火星、施光南、于淑珍、關牧村……他們是劇院不斷發展壯大的基石,也是不斷推出精品的保證。
天津歌舞劇院下設“四團兩中心”,即歌舞團、歌劇團、民族樂團、芭蕾舞團和舞臺美術中心、少兒培訓中心?!稗k好藝術院團,必須堅持以創作精品為龍頭,以藝術質量求生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大眾為最終目的?!痹诟呔昧纸洺娬{的這一理念中,培養與人民“共情”的“明星”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事實上,天津歌舞劇院目前在策劃、編導、作曲、演員等各個環節都已經形成一支頗具實力的藝術創作隊伍?!拔覀兒饬咳瞬诺淖钪匾獦藴?,就是能否在藝術實踐中始終堅持為人民抒寫、抒情、抒懷!”
通過優秀的藝術作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每一位演職人員在艱苦的藝術實踐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升華”,這是天津歌舞劇院培養“明星”的途徑之一。“如果光強調娛樂性,只注重市場效應,忽視了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屬性,就是我們最大的失職。”高久林說,天津歌舞劇院一直堅持著基層采風的好傳統,讓主創人員深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挖掘真實感人的故事,進而創作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他們創作的舞劇《人民音樂家》就是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唱祖國》《在希望的田野上》這3首承載著我國重大歷史時期人民“共情”的歌曲為主旋律,用革命浪漫主義的手法,表現曹火星,王莘,施光南3位主人公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為人民創作,為時代謳歌”的共同情懷。主創人員用了一年時間到基層采風,與3位“人民音樂家”的家人座談,見實物,聽故事,詳細了解這些藝術家的創作生涯和心路歷程,努力學習他們“忠誠于黨”的優秀品格和高尚境界,從而最終通過音樂、舞蹈以及結構方式、藝術風格等元素展示出老一輩藝術家的光輝形象。
為了慶祝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天津歌舞劇院精心創作了首部中國芭蕾舞國標舞舞劇《海河紅帆》。該劇講述了1937年在天津租界內地下共產黨人為追求理想和信念而寧死不屈的感人故事。在劇目創作與排演過程中,高久林帶領編創人員到五大道、西開教堂、望海樓等地采風,還原當時人文風貌和地域文化風采。這部集芭蕾的精致高雅、國標的嫵媚奔放、中國舞的靈動灑脫、當代舞的飄逸瀟灑于一身的極富創意的舞劇,在天津大禮堂演出10場后,又于不久前在國家大劇院演出3場,場場爆滿。演員們以扎實的舞蹈功力和充沛的情感,塑造了為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赴湯蹈火的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引發觀眾強烈的共鳴。許多藝術界同行在演出結束后第一時間向高久林表示祝賀,稱贊《海河紅帆》是一部“承載著天津獨特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元素,洋溢著濃郁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的藝術精品”!
2017年,天津歌舞劇院先后排演了音樂劇《一盞明燈·焦裕祿》、歌劇《愛之甘醇》《卡門》《雷雨》、芭蕾舞劇《天鵝湖》、中國首部芭蕾舞國標舞舞劇《海河紅帆》等大型劇目。也正是在一臺臺精品劇目的打造中,一顆顆“明星”正冉冉升起:聲樂演員王澤南獲“第十一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美聲組金獎,芭蕾舞演員孫福澤獲“第四屆北京國際芭蕾舞暨編舞比賽”青年組銅獎,小號演奏員高熙平獲“2017俄羅斯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國際音樂節”小號獨奏比賽專業組金獎……在燦爛群星的輝映下,天津歌舞劇院藝術水平不斷攀升,形成“民族音樂走出國門、芭蕾舞團摘金奪銀、綜合歌舞面向市場、經典歌劇享譽津門”的良好發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