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歌舞團2017年冬季歡樂周好戲連臺
2017年12月11日至2018年1月14日,中央民族歌舞團2017年冬季歡樂周為觀眾呈現包括歌唱晚會、音樂會、舞蹈晚會等10臺精彩的劇目。赫哲族歌舞劇《拉哈蘇蘇》、民族精品音樂會《雅樂匯》、舞劇《夕照》、童聲合唱《春天來了》、蒙古族舞劇《藍印》、聲樂專場音樂會《夢圓故鄉》、舞劇《木樓古歌》、新年音樂會《中華民族一家親》、少兒舞蹈晚會《花兒笑·星星跳》及少數民族舞蹈晚會《舞彩繽紛》陸續上演,為冬日的北京帶來了一場民族文化盛宴。
黑龍江省同江市歌舞團的赫哲族歌舞劇《拉哈蘇蘇》帶領觀眾領略了東北三江流域的自然風景和歷史文化,拉開了演出周的帷幕。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的舞劇《夕照》用優美的肢體語言講述了一個傳統經典的愛情故事。以聲樂、器樂為主體的民族精品音樂會《雅樂匯》,演繹了許多民族的經典音樂,如器樂合奏曲《快樂的啰嗦》《趕街》、馬頭琴獨奏《萬馬奔騰》、熱瓦普獨奏《天山之春》、絲弦五重奏《歡樂的夜晚》等。少兒合唱團的小天使們唱響了天籟之音《繽紛雪花夜》,匯報了一年來的學習成果。東鄉族歌唱家張平、滿族歌唱家沈利、維吾爾族手鼓演奏家伊力亞爾等也與孩子們同臺獻藝。
聲樂專場音樂會《夢圓故鄉》是中央民族歌舞團創編人員以十八洞青年支書龔海華為創作原型,首次將情景劇與音樂作品跨界融合推出的民族風情音樂會,將十八洞村在黨的關懷下成功脫貧的故事搬上舞臺。音樂會一改以往歌會的單一模式,通過獨唱、領唱、對唱、重唱、小組唱、彈唱、小合唱和大合唱等多種演唱形式,運用情景表演劇的方式,借由舞臺中燈光、布景等舞美藝術手段,還原少數民族的生活環境及人文風情。藏、回、苗、彝等近十個民族的演員演繹東西南北中14個民族的酒歌、情歌和流行歌曲,在傳統民歌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展現新時代年輕人的青春氣息。
由都勻市歌舞劇團出品的大型水族原創舞劇《木樓古歌》用絢麗曼妙的舞姿、撼動人心的劇情和華麗大氣的舞美,演繹了一場在抗日戰爭年代水族兒女保護、傳承水書文化的精彩故事。劇中也穿插了水族人民馬尾繡技藝、染布和祝酒歌等優秀傳統文化表演。
舞劇《藍印》由來自草原的青年舞者表演,他們試圖用一場精彩的舞蹈表演探尋“歸”的真諦。這是這部蒙古族舞劇時隔近兩年的時間再次登上民族劇院的舞臺。劇情由一個普通的蒙古族青年的生存現狀展開,古老的文化帶領他重新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土。舞劇中呼麥、長調、馬頭琴與電子音樂的奇妙融合,表現出率真與強烈的生命力。
以“中華民族一家親”為主題的中國少數民族新年音樂會,是中央民族歌舞團一年一度的重頭戲。本次除了集合中央民族歌舞團的優秀音樂人,還特邀了被譽為“紅色文藝輕騎兵”的內蒙古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表演隊以及由多民族演奏家組成的云南聶耳竹樂團。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表演具有鮮明的草原民族風格和地域文化特色,充滿了時代精神和生活氣息。女高音歌唱家劉媛媛、藏族青年歌唱家阿旺·洛桑頓珠、蒙古族青年歌唱家阿云嘎、維吾爾族艾捷克演奏家阿地力·阿不力孜、阮咸演奏家馬蘭花等聯袂登場,帶領觀眾開啟了2018年的嶄新航程。
2018新年過后第一場演出的主角是可愛的孩子們,1月7日,少兒舞蹈團的小朋友們將用活潑的舞姿奉現一場少兒舞蹈晚會《花兒笑·星星跳》。
1月14日的中國少數民族舞蹈晚會是一臺由中央民族歌舞團與中央民族大學共同傾力打造、具有濃郁民族風格、鮮明地域特色和強烈時代精神的舞蹈專場晚會。繽紛燦爛的色彩,青春靚麗的演員,風格多樣的舞蹈作品將讓觀眾體會到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
(民 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