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云山霧罩 謎之哥窯
    來源:北京青年報 | 丁雨  2018年01月05日10:27

    圖一“金絲鐵線”

    圖二 米黃釉葵口折腰盤

    圖三 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瓦窯路窯址出土黑胎青瓷

    圖四 哥窯魚耳簋式爐

    圖五 杭州老虎洞窯址元代地層出土瓷片

    圖五 杭州老虎洞窯址元代地層出土瓷片

    圖六 元任仁發家族墓出土官窯灰青釉貫耳瓶

    圖七 乾隆款仿哥釉鼓式罐

    展覽:哥窯瓷器展

    時間:2017/11/12 - 2018/08/31

    地點:故宮延禧宮西配殿

    “哥窯瓷器展”是故宮博物院宋代五大名窯系列展中的收官之作。之所以將哥窯瓷器放在最后一個,或許是因為它太過神秘,實難闡發。對哥窯的記載、探究由來已久,然而其來龍去脈影影綽綽,難見首尾。幾十年前,陶瓷大家馮先銘先生曾稱哥窯問題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大懸案。時至今日,哥窯面紗依舊,考古工作中的眾多發現,卻似乎已經逐漸勾勒出哥窯的背影。

    身份之謎

    據說宋代處州龍泉,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兩人各開窯場,產品有所不同。世人遂將哥哥所開窯場稱為哥窯,弟弟所開窯場稱為弟窯。此說法從明代開始流行于文獻。明人記宋事,可信程度如何,尚待考察,但哥窯之名卻由此流傳至今。

    哥窯的由來云山霧罩,那什么樣的瓷器算是哥窯瓷器?這個問題似乎頗為簡單,用故宮海報展板便能作答。走進故宮延禧宮展廳,“哥窯瓷器展”赫然印在一塊似乎是四分五裂的展板上。細看展板裂痕,深淺不一,似又有講究。這展板正暗示了哥窯瓷器最為顯著的特征——開片。

    開片是瓷器釉面自然開裂的現象。縱觀瓷器史,從原始瓷到汝瓷、官瓷,開片并不鮮見。但以開片為美的瓷器中,卻以哥窯瓷器首屈一指。哥窯瓷器釉面開裂后,較深的胎色微微顯露,與淺色釉面形成較為強烈的對比,令人印象深刻。按照一般的理解,若開裂較深,則裂痕黑如鐵線;若開裂較淺,則胎釉色澤中和,隱隱然若金絲,遂有“金絲鐵線”之名(圖一)。因其底部圈足露胎,口部厚釉微墜,胎色略顯,又有“紫口鐵足”之稱。

    既然特征明顯確鑿,何以身份成謎?實際上,開片易得,哥窯難斷。從目前材料來看,文獻描述、傳世器物與出土器物呈現的特征頗有差別,令人莫衷一是。

    自元代開始,文獻中便可見到關于哥窯的記載。如元代孔齊《至正直記》、明曹昭《格古要論》均記錄有“哥哥洞窯”、“舊哥窯”等,《格古要論》稱哥窯瓷器的特征是“色青,濃淡不一,紫口鐵足”。此后明代陸深《春風堂隨筆》稱“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高濂《遵生八箋》則稱“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哥窯質之隱紋如魚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綜合各書描述來看,哥窯瓷器胎體基本特征應為“紫口鐵足”,而釉色則以粉青為上,濃淡不一,并帶有開片特征。

    然而若細觀展覽中故宮博物院所藏哥窯瓷器,或可發現,器物釉色以米黃者居多(圖二),幾乎未見粉青,外觀特征令人生疑。由于文獻中哥窯出自龍泉窯一脈,因此有學者將龍泉地區的一種黑胎青瓷視為哥窯瓷器,并對博物館中所藏傳世哥窯瓷器和出土龍泉黑胎青瓷進行了科技分析。科技分析結果顯示,這些傳世哥窯與龍泉黑胎青瓷成分差別較大,似并非真正產自龍泉哥窯的產品,倒更有可能是其他地區仿哥窯的產品。

    然而龍泉地區出土的黑胎青瓷(圖三)就是文獻中提及的哥窯嗎?眾多陶瓷研究大家對此也曾頗有疑慮。馮先銘先生曾指出,就龍泉黑胎青瓷的器形特征來說,其造型有不少與杭州烏龜山官窯標本相同。而中國陶瓷科技研究的開拓者周仁先生及其團隊對黑胎青瓷檢測后認為,龍泉黑胎青瓷與一般龍泉窯差別較大,更有可能是仿官窯的產物。一時之間,所謂“出土哥窯”器物似乎也難與文獻對應。

    由此,哥窯身份成謎:文獻中的哥窯到底是指哪種實物?傳世哥窯瓷器又來自哪里?龍泉出土的黑胎青瓷到底是不是哥窯?“文獻哥窯”、“傳世哥窯”、“出土哥窯”到底如何對應?它們之間又是何關系?三種概念糾結纏繞,令人困惑不已。

    窯口之謎

    哥窯瓷器,所指未定,其產地自然也難說清。若分別考慮哥窯的三種概念,則可知難點在于“傳世哥窯”(圖四)。文獻中哥窯產地明確,就在處州龍泉,無需論證。而所謂窯址中“出土哥窯”原本便是指龍泉窯址出土的那些黑胎青瓷,自然不必多言。而傳世哥窯究竟是產自何方,一度眾說紛紜。

    在發現傳世哥窯的真正窯址之前,學者們想到的辦法,便是對傳世哥瓷和各地與哥窯具有親緣關系窯場的產品進行科技檢測,對比分析。無論哥窯瓷器燒成后真正釉色如何,從胎質、釉質、器形以及哥窯器物所呈現的裝燒工藝來看,哥窯產品與官窯、龍泉窯等窯場產品具有密切關聯,這一點確鑿無疑。因此,周仁、陳顯求、張福康等陶瓷科技專家先后將傳世哥窯器物與官窯、龍泉窯、景德鎮仿哥窯器物進行檢測對比。受限于各自的歷史條件和標本條件,各專家對傳世哥窯產品產地的結論并不一致,如周仁先生在檢測后認為傳世哥窯很可能是宋之后景德鎮燒造的;而張福康先生則認為傳世哥窯很有可能是北宋官窯產品。盡管如此,各位專家在一點上倒是頗為一致:傳世哥窯的產地似乎不在文獻中反復提及的處州龍泉。

    2001年,杭州考古工作者對杭州老虎洞窯址進行了調查與發掘。這一窯址的地層堆積主要可分為南宋和元代兩個時代。南宋層發現了銘刻有“修內司”的器物,結合文獻和出土器物特征,目前基本被確定為是南宋文獻中記載的“修內司官窯”。而元代地層出土的器物,則與傳世哥窯瓷器的器形、胎釉特征接近(圖五)。在老虎洞窯址元代地層之中,出土有眾多帶有元代八思巴文的窯具,其中一件的含義可能是“張”或者“章”字,這又讓人想到了哥窯與章氏兄弟的傳說。故宮博物院的王光堯先生就據此認為:章生一很可能是在元代被括為官匠于杭州燒瓷,所以老虎洞窯場就有了哥窯的名稱。科技方面的證據,也將傳世哥窯的產地指向老虎洞窯址。李家治先生在進行科技檢測對比后認為,傳世哥窯瓷器和元大都出土的哥窯瓷器標本,其成分構成與老虎洞窯址所出瓷片接近,它們很有可能是元代老虎洞窯址的產品。

    不過,老虎洞窯址雖揭開了傳世哥窯瓷器產地之謎的一角,但卻并未解決全部的問題。一方面,從已經公布的資料來看,老虎洞窯址出土的瓷器器形,并不能完全涵蓋傳世哥窯瓷器的器形。這意味著,傳世哥窯瓷器中的一些器形或許還有其他的產地。另一方面,老虎洞窯址只有元代層可與傳世哥窯對應,可哥窯瓷器不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嗎?這又該怎么解釋呢?

    年代之謎

    說好的宋代五大名窯,可目前較為確鑿的產地卻是元代的,這自然令執念宋瓷之人大為沮喪。不僅如此,各地紀年墓葬出土的哥窯瓷器似也集中于元明時期。如上海青浦任氏墓群、南京汪興祖墓、元大都遺址、江蘇溧水窖藏、安徽安慶窖藏、浙江湖州長興墓葬等遺址出土有與傳世哥窯瓷器近似的器物(圖六),但這些遺址的年代均為元明時期。此外,關于哥窯文獻記載也起始于元代。諸多證據讓學者們對傳世哥窯器物的年代提出了質疑,認為這些器物更有可能是元明時期的產物。老虎洞窯址只有元代哥窯,那么,文獻中提到的那個存在于宋代的哥窯是否存在呢?假如存在,它到底又會在何方呢?

    文獻提出的問題,還是應當回到文獻尋找答案。明人記宋事,雖然不如宋人記宋事可信,但總勝過今人憑空遙想宋代。曹昭《格古要論》中提到:“舊哥窯,色青,濃淡不一,亦有紫口鐵足,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有成群隊者,元末新燒者,土脈粗燥,色亦不好”。《格古要論》成書于明代洪武年間,這一記載表明,當時應當先后存在新、舊兩個哥窯,“新哥窯”是元末新燒的,質量不如舊哥窯。按照這一記載,結合目前的考古發現,元末的新哥窯,應可對應元代的老虎洞窯址。那么在此之前,還應該存在一個比老虎洞窯址更早的舊哥窯。根據文獻的描繪,這個哥窯產品的特點應包括幾個要點:色青、濃淡不一、粉青為上、絕類官窯,同時假如文獻所載無誤,這些產品應產于宋代。

    如果忠實地按照文獻的這些描述來去尋找哥窯瓷器,那么嫌疑最大的,依然是龍泉黑胎青瓷。雖然馮先銘、周仁等學者認為龍泉黑胎青瓷更有可能是仿官窯的產品,但這并不能否認龍泉黑胎青瓷就是哥窯瓷器。事實上,從元人孔齊《至正直記》開始,古人就不斷強調“哥哥窯絕類古官窯”、“哥窯……釉色仿佛官窯”,因此,與官窯瓷器相類這一特點,反而更可以證明龍泉黑胎青瓷身份。

    然而,若細觀龍泉黑胎青瓷,卻難見哥窯瓷器的典型特征——“金絲鐵線”。實際上,遍覽明清文獻,古人描述哥窯開片,所用詞句無非是“冰裂”“魚子”、“淺白斷紋”、“鱔血”等等,且一般描述哥窯的開片紋理以白色為主。最早使用“金絲鐵線”描述哥窯的是《南窯筆記》,之后民國時期,這一說法才流傳開來。從實物資料來看,龍泉黑胎青瓷的開片與明清文獻描述符合,而“金絲鐵線”更像是針對部分傳世哥窯進行的描述。綜合文獻與實物,所謂“金絲鐵線”,或并非宋代哥窯的原有特征。

    假如黑胎青瓷確屬哥窯產品,則哥窯窯口、時代之謎或可迎刃而解。龍泉地區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曾進行過多次考古調查與發掘,在龍泉較為核心制瓷生產區域大窯、溪口、小梅鎮等地區均發現了黑胎青瓷。尤其值得一提是2011年發現的龍泉小梅鎮瓦窯路窯址。此處窯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個純燒龍泉黑胎青瓷的產品,年代為南宋早期。考慮到哥窯故事中,章生一、章生二分窯燒造,產品不同,則產品較為純粹、時代較早的小梅鎮瓦窯路窯址與章氏兄弟的燒造情況也較為符合。或許,踏破鐵鞋,驀然回首,那個讓人眾里尋他千百度的宋代哥窯就在龍泉小梅鎮?

    從元明至今,對哥窯瓷器的認識,經歷了由清晰到模糊,進而再次漸漸澄清的過程。哥窯瓷器之所以讓后人尋尋覓覓,漸墮霧中,只因為它一經問世,便備受追捧,歷代仿燒不斷。早在元代便有山寨產品問世,“土脈粗燥”之品,至后世口耳相傳竟被推崇而成“傳世哥窯”,自成風格,以假代真,亦足稱傳奇。至于明清景德鎮御窯,更有仿燒精品問世(圖七),雖時代氣質有別,但足見哥窯余韻綿長、影響深遠。徜徉于延禧宮展廳之中,大可盡覽出土、傳世及后世各類仿燒哥窯制品,而其背后學術史之演進和重重謎團,亦如釉面開片裂紋之走向,岔路紛紛,卻引人入勝。

    日本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a一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 亚洲精品岛国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中文字幕精品1在线|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2021国产成人午夜精品|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fc2|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网站导航|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 午夜肉伦伦影院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99在线观看精品免费99|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影院对白 | 国产精品线在线精品国语|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加勒比中文字幕| 国产免费阿v精品视频网址|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成人精品综合 |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老司| 91人前露出精品国产|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不卡青青草原| 日本无码小泬粉嫩精品图|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日产国产精品亚洲系列|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永久在线|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瑜伽|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 日本精品视频一视频高清| 好吊妞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L| 久久影院综合精品|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专区|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蜜桃|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小网站| 欧洲精品久久久av无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