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楊恒金:侗族建筑藝術的“掌墨師”
    來源:中國民族報 | 鐘欣  2018年01月04日14:37

    開欄的話: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以高超的技術、敬業的品德和靈巧的雙手,讓民族文化生生不息。他們是民族民間工藝大師,是我國“大國工匠”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民族民間工藝大師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工匠精神”的體現。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民族的記憶才不會泯滅;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民族振興才有了動力源泉。從本期開始,《文化周刊》推出“大國工匠·民族民間工藝大師”欄目,講述少數民族工匠的故事,助力“工匠精神”煥發出時代光彩。

    日前,由中華文化促進會、鳳凰衛視聯合主辦的“2016中華文化人物”頒授典禮在深圳舉行。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族建筑師楊恒金是獲獎者中的一位。

    楊恒金個頭不高,膚色黝黑,手臂壯實,敦厚少言。他用一雙寬厚結實的大手捧起了獎杯,也正是這雙手,打造出了一座座具有侗家特色的木結構經典建筑。因為在傳承發揚侗族建筑藝術方面的杰出貢獻,楊恒金被中華木工委授予 “中華木作大師”稱號。

    40余年癡心不改,傾心傳承侗族木構建筑

    張藝謀導演的大型實景山水劇《印象·劉三姐》中,有一座木制的鼓樓雄偉恢宏,引人注目。這座鼓樓主樓的設計者、掌墨人就是楊恒金。

    這座鼓樓共有11層,高26米、長寬各18米。它造型精美,結構精巧,格調清雅,別具一格。

    要建造這樣的鼓樓,需要幾千根木頭,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連枋,不用一顆鐵釘。鼓樓全部用榫卯連接,柱、梁、枋之間相連相固、縱橫交錯,每根梁柱的承重需要平衡。如何分散各梁、柱、枋間的壓力,需要精巧的計算。建造過程的紛繁復雜、巧奪天工的力學構造、成品建筑的美輪美奐,讓人禁不住擊節嘆賞。

    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是一種重要的傳統技藝,既具有傳統技藝的一般特征,又獨具自身鮮明的特點。它以手工生產方式為基礎,是侗族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正是這彰顯著侗族獨特品質和民族氣質的侗族木構建筑,讓楊恒金40余年癡心不改。這種癡情不僅僅是因為楊恒金身上流淌著侗家血液,還因為他有著“傳承傳統技藝、虔心服務民族”的情懷。

    《印象·劉三姐》中的侗家鼓樓,僅僅是楊恒金打造的眾多精美侗族木構建筑的一宇樓閣。他引以為傲的,還有他參與建造的三江風雨橋、陽朔鼓樓,以及他參與重建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程陽永濟風雨橋等等,上述建筑都已成為侗族木構建筑的學術樣本。

    為100余座吊腳樓“掌墨”,創造侗族木構建筑的經典

    侗族人是天生的藝術家。楊恒金當然也是。

    侗族人建造樓、橋和民居時,不用一張圖紙,整個結構爛熟于心,僅以簡單的竹簽為標尺,以獨特的“墨師文”為設計標注,使用普通的木匠工具和木料就能建造出樣式各異、造型美觀的樓、橋等建筑。

    早在三國時期,侗族先民就“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逐漸形成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侗族聚居地的建筑有十大形式:鼓樓、薩堂(祖母祠)、戲臺、民居、禾晾、禾倉、寨門、涼亭、風雨橋以及鼓樓前的歌坪,它們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侗族村寨建筑群。

    楊恒金就在這多姿多彩的侗家建筑群里,實現著他的個人理想和追求。

    “做學徒時,我不像別人那樣,拿個斧頭、刨子就去當學徒了。我是自己先搞出一座作品,再去做徒弟,讓師傅看到我具備一定的能力。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很多東西不能全靠師傅手把手地教,還需要自己下功夫、多琢磨。”楊恒金說,每座看起來差不多的建筑,其實都暗藏玄機。

    楊恒金舉例說,有一次,廣西民族博物館需要修一座具有三江特色的木結構建筑,邀請他的師傅去“掌墨”。他的師傅從400多人中挑選出十幾個人協助完成這項工程,楊恒金入選其中。施工時,楊恒金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了幾點專業的建議,讓人刮目相看。

    經過實踐的鍛煉,楊恒金很快成了遠近聞名的“好手”,許多建筑精品、鄉寨民居一個個地被他“掌墨”出來。當榮譽來臨時,楊恒金卻謙虛地說:“我只是一個與吊腳樓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普通木工師傅?!?/p>

    但事實上,建造吊腳樓,并非一樁普通的木匠活兒。

    侗族自古就有居沿山水、民居毗鄰的傳統,建造房屋的地形也千奇百怪——菱形、三角形、六角形,直坡、陡坡、緩坡……而且每棟房子里每根柱子的長短、粗細都不同,木屋建造沒有規矩或標準可以參照,完全靠建造師的經驗來進行計算。

    40多年來,楊恒金始終沒有離開他的侗族山寨、他的同胞。他“掌墨”建造的100余座造型優美的吊腳樓,被視為侗族木質結構建筑的經典。

    廣收徒弟傳承技藝,路終究要有人走下去

    侗族木構建筑師皆為民間工匠,侗族人稱他們為“梓匠”。

    在設計鼓樓、風雨橋以及民居等建筑時,“梓匠”們憑借的工具只有一桿傳統的度量尺,這種尺子被稱為“匠桿”?!敖硹U”用一片竹子制成,長度相當于房屋中柱的長度?!拌鹘场庇们?、竹筆和鑿刀把一座建筑的柱、梁、檁、枋等部件的長度和尺碼都繪刻在“匠桿”上面,橫比豎量,用起來得心應手。

    傳統的侗族“梓匠”使用一套世代相傳的建筑符號,這些像漢字又不是漢字的神秘符號被稱為“墨師文”。“墨師文”一共有26個符號,它們被刻在“匠桿”上和建筑構件上,只有“梓匠”才看得懂。

    楊恒金是侗族獨特的建筑符號語言——“墨師文”的第五代傳承人。他是“梓匠”,更是“掌墨師”。

    民間所說的“掌墨師”,是指掌控墨線的師傅,他們是傳統修房造屋時全程主持建設的“總工程師”。從堪輿選址、規劃設計、地基開挖、來料加工到掌墨放線、房屋起架、上梁封頂等一系列活動,都由他們說了算。

    沒有現代化的設計方法,沒有完整的圖紙,“掌墨師”完全憑建造經驗,在腦海中確定方案,再組織施工隊伍完成整個建造活動。要成為一名真正的“掌墨師”,往往需要十多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楊恒金在搭建木質結構建筑時,可以一次成功,毫厘不差。他建造的民居、橋、樓從未重樣,不管建筑大小也不論工程難易,他總能一氣呵成,超凡技藝可見一斑。

    如今,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文化遺產的傳承受到猛烈沖擊,包括營造技藝在內的依靠言傳身教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迅速消失。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在現代建筑思想和建造方式的巨大沖擊下,生存基礎已經發生巨大改變,面臨失傳的危險。

    對此,63歲的楊恒金有著強烈的危機感,因此他廣收學徒,傳承技藝。徒弟學成后,大多自立門戶,而像他這樣“能養活徒弟、不怕自己餓死”的師傅,在當地還很罕見。

    在所有徒弟中,楊恒金的二兒子楊云東是出類拔萃的一個。楊云東從13歲開始,就在父親的影響下學習木作手工藝,如今他也是有著20多年的建筑經驗的“老師傅”了。

    “父親做了一輩子,我會像父親一樣,不怕困難,努力堅持下去。”楊云東說。楊云東所說的困難,不僅包括經濟上的,也包括傳承層面和經營層面的,“但路,終究要有人走下去?!?/p>

    林語堂曾說:“最好的建筑是這樣的,我們深處其中,卻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終了,藝術在那里開始?!?/p>

    楊恒金一生所造的建筑,讓大美融入了自然,讓民族傳統技藝與文化得以傳承。

    久久久久久影院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小说| 亚洲精品福利你懂|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日本| 9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专区片高清久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爽|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免费软件| jizz国产精品jizz中国| 免费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 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 免费久久精品国产片香蕉| 亚洲精品日韩一区二区小说|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漫画| 日本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xxxxbbbb国产精品|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亚洲成人国产精品|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播放|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水|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亚洲| 国产九九久久99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 91天堂素人精品系列全集亚洲| 亚洲一级A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国产精品xxx电影| 久久我们这里只有精品国产4|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久久亚洲伊人中字综合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