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敬畏,赴一場“千年之約” ——專訪《國家寶藏》總導演于蕾和她的幕后團隊
曾侯乙編鐘
于蕾
《國家寶藏》錄制現(xiàn)場
國寶守護人劉濤
國寶守護人雷佳音
“今夜無眠。兩年來,不知過了多少個無眠的夜,唯今晚心境不同。這感覺,像是與自己的理想,談了一場虐心苦戀后,終于盼來了洞房花燭……”
制片人兼總導演于蕾在片子火熱播出后寫下了上述文字。
從《非常6+1》《詠樂匯》《回聲嘹亮》《開門大吉》到四屆春晚的總撰稿、總設計,親歷了多檔大型電視欄目創(chuàng)作的于蕾已經(jīng)是電視圈的“老人兒”,同行都說于蕾就是“品質(zhì)保證”,所以其實這樣的悸動和感慨本是應該很少有了,但這次她還是忍不住感性起來。
“當你看見這些網(wǎng)絡上的孩子們,不停地在感謝你,謝謝導演,謝謝給我們這個片子,不停地期盼,不停地說從來沒覺得星期天這么值得向往,你就覺得過往的那些困難就都不在了,沒有什么比這個事更值得。”于蕾說。
兩年蟄伏研發(fā)“前世今生”模式 于蕾:“除了最初的節(jié)目名字沒變其他都改了”
《國家寶藏》火了,收視率暴漲、十萬加文章頻出、全民討論度極熱、豆瓣評分超過9.2……作為央視2017年的重磅項目,《國家寶藏》歷時兩年研究開發(fā),集結了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等九家博物館(院)參與。各博物館分別從館藏里挑選出3件鎮(zhèn)館之寶,參與節(jié)目制作,27件文物,件件都是“國之重器”。
27位明星化身“國寶守護人”,通過扮演歷史人物的方式,還原文物的“前世傳奇”。與文物有著深厚現(xiàn)實情緣的普通參與者,則在節(jié)目中講述他們與國寶的“今生故事”。“前世+今生”的設定擊中了觀眾的心,《國家寶藏》第一期播出后就得到了社會的巨大反響。講解員張國立、梁家輝、王凱、李晨等明星守護人,“故宮人”梁金生,志愿者張甡等共同演繹文物故事。對每件藏品深入淺出的講解,將每件藏品中蘊藏的巨大價值,以及匠人們的匠心精神展現(xiàn)給觀眾,可以說每件藏品都能讓你熱血沸騰,為中華民族的各類文化感到驕傲,網(wǎng)友的彈幕紛紛表示“頭皮發(fā)麻”、“厲害了,我的國”!
這樣看似成熟的模式,實際上在兩年前項目啟動的時候,卻還是白紙一張。盡管于蕾做節(jié)目這么多年一向不惜力,但其實并沒有想過能夠一路走到今天。兩年前帶著這個項目方案去英國學習時,她的團隊除了清楚要做傳統(tǒng)文化,并且以國家寶藏為載體傳達之外,節(jié)目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一無所知。
從一無所有到現(xiàn)象級文化節(jié)目,于蕾笑稱“我們確實也比較自虐”。于蕾和她的團隊是一群有情懷的人,在英國的時候一點沒閑著,把包括大英博物館的各種博物館都看了個遍,可以說是能看的都看了。于蕾越發(fā)覺得——我們真的不比別人差,我們有那么悠久的文化、有那么多的博物館,大家對博物館沒有興趣僅僅是因為看起來沉悶,覺得跟自己沒有關系,這未免太可惜了。
于蕾感悟到,就是因為傳播工作沒有做好,其實應該開拓一塊新的領域給大家。她想要改變大家對博物館的固定想法和思維。“我們跟館長們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磨合。在聊的時候,專業(yè)人士原來對事情的講解是特別的學術且嚴謹?shù)模孟袷菓摪驯磉_方式變得接地氣一點。”
接地氣?該怎么做?多年的節(jié)目制作經(jīng)驗告訴她“任何一個好節(jié)目,其實都是講故事的”。選擇一個好的角度去講好它,傳播效果就會大幅度增加。
“我們想告訴大家每一件國寶就像一個走過了歷史滄桑的活著的人。那么它們有誕生和流傳過程中的前世的傳奇,到今天也還在影響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在為它研究,為它守護,為它宣講。這樣就會讓觀眾覺得,這是一個活生生的從古到今都有生命力的東西。它是活在我們身邊的,到今天為止都還在發(fā)生著影響。”
選文物不以價值為標準 最初博物館提供的27件中有19件是青銅器
“不是說一級文物就一定比二級文物好。”于蕾坦言,節(jié)目組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國寶的選擇上,“每一件文物能夠被挑選出來,都是因為它有著蕩氣回腸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能夠讓所有的觀眾覺得它直到今天還對我們的民族發(fā)生著影響。它告訴我們,我們從哪里來,我們?yōu)槭裁匆越裉斓姆绞酱嬖?我們?yōu)槭裁从羞@樣的民族性格。”在很早的時候,節(jié)目組就把九家博物館都走了一圈兒,調(diào)研之后跟博物館溝通,博物館提供了一個備選名單。所有的東西都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進行細致的史料整理。
問題來了,節(jié)目組要挑選的文物,和博物館最初的理解并不相同。于蕾想要挑選的是那些背后充滿了人文精神和飽含中國人文情懷的文物。然而博物館的想法自然是要把自家博物館里最老、最有價值的物件兒呈出來。最開始,九個館拿出的27件東西中,竟有19件都是青銅器,青銅器固然好,但同質(zhì)化嚴重,并不能完全體現(xiàn)節(jié)目之精神,這就需要節(jié)目組進行協(xié)調(diào)了。19件肯定不能全部用,因為節(jié)目內(nèi)容不能全部停留在先秦,而是要把中國上下五千年歷朝歷代的代表品類和集大成思想表達好。
比如遼寧省博物館入選的馬鐙,本來就不在初選的寶物里面。遼博還曾經(jīng)給節(jié)目組打電話,說能不能不用馬鐙,因為馬鐙本身不是這樣的,實際上只剩表面的銅片,因為木頭不是很好保存,所以里面的木芯變得很抽巴。所以現(xiàn)在展出的馬鐙,外面的銅片是真的,里面的木芯是復制品,所以遼博覺得這個文物不是很好看。
不過最后節(jié)目組還是用了這個“看起來不起眼”的馬鐙。“因為我們想告訴大家的就是文物的價值并不是它值多少錢或者是它多精美、是不是金的玉的。”于蕾說,《國家寶藏》挑選文物,最大的價值就是代表了我們民族某一個大歷史的轉折或者是文化最鼎盛的見證。
雙馬鐙恰恰證明了可能就是中國人發(fā)明的,而且這個東西通過草原絲綢之路傳到了歐洲才可能創(chuàng)造了歐洲的騎士時代。這個是我們老百姓想象不到的創(chuàng)造,于蕾說,最大的價值在于此,那也是節(jié)目組想表達的。
讓文物一直活著“前世故事”是根據(jù)史料的合理想象
在“前世傳奇”部分,李晨化身宋徽宗,在他對王希孟的支持和維護下,《千里江山圖》卷才得以最終問世;王凱化身乾隆隔空對話王羲之、黃公望和雍正,他在名人字畫上瘋狂蓋章題詞的喜好被瘋狂吐槽,“奢華審美”和“迷之自信”的性格讓網(wǎng)友紛紛表示“笑岔氣”。梁家輝講述的石鼓的部分則感人至深,令觀眾淚目。
“前世今生”這個環(huán)節(jié)最初是希望使節(jié)目更有可看性、更接地氣,核心是想讓國寶活起來,其實最初就是希望把國寶作為一個擬人化的處理。“我們每一件國寶都是有性格的。”于蕾表示,所有的故事都是基于史料合理虛構的,“這個歷史本身也是一種猜想,我們所有的歷史是基于大量史料的猜想,我們寫在臺本上的東西是99%的人認同的猜想,如果我們挖掘出來一個新的文物可能就會推翻某種猜想,這是一個歷史觀的問題。”
比如說猜想《千里江山圖》卷,我們就是合理猜想出了一個我們版本的故事,讓大家知道這幅圖是怎么來的。今生部分其實是想讓大家知道這個文物一直活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在守護著它,還有很多人在延續(xù)它的生命。
于蕾感嘆,人在歷史里很渺小,但是為了創(chuàng)造歷史,人可以變得很偉大。
這些國寶在小劇場的演繹下仿佛有了生命,人們知道了每一件文物的誕生故事。這個環(huán)節(jié)也成了觀眾津津樂道的一部分,甚至還有一部分觀眾會“摳細節(jié)”,認為小劇場演繹中有的細節(jié)沒有遵照史實的“小錯誤”。
對于這些微詞,于蕾說,就像是很多人先看了《三國演義》才去看的《三國志》,就是這個道理。她一直認為,大家要有一個更開放的心態(tài)看這件事情,最大的價值還是引起更多的人來喜歡、關注我們的文化。為了能夠盡量遵照史實,節(jié)目組專門有一個服化道的專家群,隨時跟專家溝通。
90后導演組的“極速進化”:與其說我們成就了節(jié)目,不如說文物感染了我們
畢波是個地道的90后,采訪這天,他穿了一件繡著皇家龍圖騰圖案的T恤,不僅如此,他還自爆現(xiàn)在已經(jīng)把自己的電腦桌面改成了《千里江山圖》卷。用他的話來說,這幅畫就是“每一處角落里面都塞滿了畫師滿滿的心意,這幅畫已經(jīng)沒有辦法附加了”,言語中充滿了尊敬和贊嘆。
他就是《國家寶藏》第一期,也就是讓這檔節(jié)目大火那期的編導。
畢波之前對于故宮的印象跟其他大部分90后沒什么不同——旅游景點+文物小白。就像人們來北京一定要到天安門和故宮轉轉是一個道理,畢波上大學之前也來過幾次北京,也就看了那么幾次故宮,心里一直覺得故宮就是個景點。后來情況好一點,上大學的時候學習廣播編導的他也會經(jīng)常去故宮拍點照。不過,真正開始做這個節(jié)目之后去故宮,畢波才會真正感受到,原來故宮是一個博物院,去一次走馬觀花根本不夠。他仔細聽著專家的陳述,一寸一寸地認真拍攝著這幅稀世名畫,內(nèi)心的那股激動升騰起來,他被《千里江山圖》卷折服,也感動于中華文化的多樣與深厚。于蕾覺得,節(jié)目組里的90后的轉變就恰恰代表了《國家寶藏》對中國新一代年輕人的改變和震撼,她還笑說要讓畢波談一談“是怎么被洗禮的”。90后對這部片子的喜愛,是最讓節(jié)目組感到欣慰和感動的了。
另一個90后任唯彤主要負責接洽博物館,在接觸博物館館長及工作人員的過程中,她也深深感受到了這個行當?shù)娜说墓そ尘瘛K寡裕绻麤]有博物館館長的一次次配合、包容,他們這個天馬行空的拍攝計劃是根本不可能成型的。為了最終的呈現(xiàn)效果,一分鐘的片子拍三天也是有可能的,博物館的工作時間平常是從早上9點到晚上4點半,但是為了配合《國家寶藏》攝制組,博物館早上7點就得給他們開門,毫無怨言。有一個博物館館長盡管剛剛做完手術也一直在配合,就連博物館的保安大哥、保潔阿姨都在全力地幫助我們,也注意保護著被拍攝的文物。她打心眼兒里感謝這些博物館館長和工作人員。
“野心”:節(jié)目變成第一個版權輸出案例“成功”:就是讓你能夠重新走進博物館
于蕾和她的《國家寶藏》節(jié)目組其實有一個“野心”,就是希望能夠變成未來第一個版權輸出的范例。于蕾深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國內(nèi)節(jié)目引進的市場里面一直是買國外的模式,這次她的團隊可以自信地說,《國家寶藏》就是一檔從內(nèi)容到形態(tài)都徹底創(chuàng)新的自主知識產(chǎn)權節(jié)目。
《國家寶藏》的特別意義到底在哪兒?于蕾是這么回答的:“我覺得它最特別的意義在于它真的是一個從無到有,完全由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節(jié)目,它完全是我們央視的自主版權。從動議到整個的模式形成到最后的形態(tài)亮相,完全是我們來創(chuàng)造的。我們這個節(jié)目是帶有中國氣象的真正意義上的一個創(chuàng)新。我覺得這是一個莫大的肯定,其實也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吧。”
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節(jié)目部主任呂逸濤,有著國家一級導演、《國家寶藏》總制片人、《朗讀者》監(jiān)制等多重身份,2017年他帶領綜藝頻道數(shù)個團隊開啟“國家舞臺”戰(zhàn)略,不斷致力于文化節(jié)目創(chuàng)新的轉型之路。《國家寶藏》就是一個成功的結晶。他覺得,自己做總制片人的《國家寶藏》就是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新意的表達。“綜藝頻道精益求精的電視匠人們借助‘國家舞臺’的平臺優(yōu)勢,憑借多年以來團隊磨合練就的一流實力,致力于開掘節(jié)目深厚的人文意蘊和文化品格,以文化的內(nèi)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語言,創(chuàng)造一種全新的表達,用時尚現(xiàn)代的方式激活深沉古老的歷史,實現(xiàn)文化類節(jié)目從抽象感受到具象表達的轉化。”他用了這樣一段話總結《國家寶藏》的成功。
兩年前,于蕾在英國考察博物館的時候就發(fā)覺,為什么人家的博物館離我們的生活那么近,大家能夠去談戀愛、去上課,而我們卻好像離這個事情很遠。后來她跟文化界的一些專家聊的時候大家也都有同樣的感受。“首博你去過嗎?國博你去過嗎?也許去過,但是大部分人還是覺得去過就可以了,就是普通觀眾的概念,所以說我們等于有一點開蒙的意識。”于蕾認為《國家寶藏》在這個意義上同樣是成功的。
在長時間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于蕾和她的團隊覺得震撼、感動、驕傲,他們希望把這些東西傳達出去。于蕾說:“我覺得這個節(jié)目,社會價值比其他的都更重要。就是希望能夠激活博物館的資源,能夠讓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 那就是成功了。”
節(jié)目到目前為止播出4期了,節(jié)目組前期的拍攝還沒有全部完成,后期制作也在有序進行。于蕾和她的團隊這幾個月過得并不輕松,一天睡兩三個小時是經(jīng)常事兒,還要應付媒體的各種采訪。不過他們卻一直認為,做出了《國家寶藏》是職業(yè)生涯到現(xiàn)在為止最有成就感的事兒,所以一句怨言也不會有。第一季播完后,他們也要開始籌備第二季。
他們帶著敬畏和誠意,奉上國寶的“前世今生”,只為你一眼千年,和國寶來一次跨越年輪的相會。(文/ 雷若彤 圖/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