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家馬文靜:60年從藝路,情灑云南紅土地
馬文靜謝幕。 劉海棟攝
馬文靜編導的作品——《基諾大鼓》。 劉海棟攝
60年從藝路,情灑云南紅土地
12月16日至17日,馬文靜從藝60年系列活動在云南藝術學院實驗劇場及附屬藝術學校舉辦。“舞魅高原——馬文靜舞蹈藝術60年作品晚會”,集中推出了由馬文靜編導,反映云南省基諾、景頗、傣、回、彝、苗等多個少數民族風情的14個舞蹈節目。在馬文靜60年作品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10余位舞蹈藝術理論家、評論家,就其民族舞蹈藝術創作、表演及教學等方面進行了研討。
回族舞蹈家馬文靜是云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曾榮獲“云南文學藝術成就獎”及全國舞蹈藝術多項大獎,被授予中國舞蹈藝術“卓越貢獻舞蹈家”稱號。她從事民族舞蹈藝術60年來,創作了大量優秀舞蹈作品,培養了一大批民族舞蹈藝術表演和教學優秀人才。
“舞魅高原”照亮60年從藝路
“太陽升起來了,大鼓敲響基諾族遠古的呼喚,敲響久遠沸騰的回聲,敲響生命與熱血澆鑄的豪邁激蕩……”12月16日晚,由云南民族村有限責任公司高原藝術團演員和景洪市基諾鄉村民共同演繹的《基諾大鼓》,拉開了“舞魅高原——馬文靜舞蹈藝術60年作品晚會”的帷幕。該作品曾由云南省文化廳選送參加全國少數民族舞蹈專場表演,連續3次被文化部選為優秀作品進京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展演。
“整臺晚會共分為3個篇章,即彩云記憶、雨林回聲和紅土情韻。”馬文靜說,她從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長大,深切地認識到少數民族對大自然的崇敬,對傳統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視,從而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民族地區各民族生活及反映他們頑強精神的舞蹈作品。
13歲時,馬文靜進入德宏州歌舞團,成為了一名舞蹈學員。她遨游在邊疆民族舞蹈的海洋里,一生沒有離開過民族舞蹈。她不失時機地向傣族民間舞蹈大師毛相等一批傣族民間藝人學習,熟練地掌握了各種傣族民間舞蹈。為了準確、深入地理解傣族人民特有的情感、性格、心態,她一邊工作,一邊抓緊時間學習傣語,終于成為了一名“傣族通”。
正是年輕時的這些經歷,使得馬文靜對各民族心存熱愛,對民族舞蹈情有獨鐘。她長期堅持深入生活,走遍了云南25個少數民族的村村寨寨。馬文靜說:“我的編創都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如在滇西的深入生活,看到傣族女人辛苦勞作后在河中洗澡,我創作出了《水之歌》;看到湖中的紅蜻蜓陷入泥中,卻頑強地振動雙翅,這種強大的生命力讓我震撼,從而創作出了《蜻蜓》。”
在“舞魅高原”晚會上,集中推出的14個舞蹈節目,只是馬文靜經典作品中的一部分。有人甚至用她創作的30多個經典作品串起了一段故事:“在《紅土》高原上,有一位《紡織新工》,穿上《姑娘披氈》,唱起《甩汗歌》,和《歡樂的傈僳》一起敲響《基諾大鼓》,共同跳起了《牛角舞》……”
在60年的從藝之路上,馬文靜創作了許多有影響力的舞蹈作品,她的《牛角舞》《蜻蜓》《姑娘的披氈》《放飛》《布朗花》《一首悠悠的歌》《洗麻歌》等20多個舞蹈作品,在中國“荷花獎”舞蹈比賽、文化部舉辦的多屆專業舞蹈比賽以及全國“桃李杯”舞蹈比賽劇目創作中屢獲大獎。
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院長于平說:“‘舞魅高原’中的魅力,其實就是馬文靜老師的魅力。走向遠方的憧憬,就是馬文靜給我最深刻的印象。”
云南省文聯副主席張碧偉說:“‘舞魅高原’晚會看后的感覺,第一就是美,一個舞蹈節目就是一條線、一個點,14個節目穿起來就是一個字‘美’;第二是震撼,原生態的舞蹈、野性全部融化在舞蹈演員細膩、充滿愛的表演之中,都是非常原生態的節目,充滿了云南元素。”
不竭追求頂尖舞蹈藝術
73歲的馬文靜,至今依然創作不止。“現在,中國舞蹈界這么高齡的編導沒有幾個,真正在創作一線努力工作的舞蹈藝術家,馬老師算一個,她始終在不竭地追求心目中的舞蹈藝術最頂尖的狀態。”中國舞蹈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副主席羅斌說。
早在1975年,昆明市文化局原局長秦桂珍就與馬文靜相識。她回憶說,“我和馬老師團里的同志一起學習,看他們排練演出,和他們一起去支農插秧。我是從田間地頭的歌聲和舞蹈中,逐漸了解和熟悉馬老師的。”1997年,馬文靜給昆明市歌舞團演員排練時,不幸右腳粉碎性骨折,但為了參賽,她一直堅持排練。
1999年,馬文靜創作的《洗麻歌》赴京參賽,一舉奪得了文化部大獎;2000年,她創作的回族舞蹈《圣潔的祝福》,在全國舞蹈大賽中摘得金獎。當時,馬文靜得了肺炎,仍然堅持排練,她的敬業精神和對舞蹈的追求深深打動了所有在場的演職人員。
秦桂珍說:“習近平總書記說得好,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馬老師有著強烈的文化自信,她用舞蹈演繹人生,引領民族舞蹈,是云南紅土高原上出現的一位承前啟后的舞蹈家,她用深沉的藝術影響力守望著云南紅土高原夢。”
“馬文靜的舞蹈創作始終遵循著從原生態的基因出發、起步,但最終會形成一個屬于她個人的創作鏈條,無論在語言、在構成、在形象上,都有她個性的東西,都很強調原生態的提純。”羅斌說。
于平認為,馬文靜有著一種對民族舞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在她的憧憬里,有這種自信和自覺。我們進入新時代文化建設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全面復興優秀傳統文化。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泉,所以,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馬文靜對人民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培養了大批民族舞蹈藝術人才
馬文靜一生,桃李滿天下。讓她感動的是,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2002屆畢業班的學生,專程趕來參加了這次慶典活動。他們特別為馬文靜制作了一個琉璃水晶孔雀,送給恩師做紀念。
馬文靜曾被中央民族大學、北京舞蹈學院聘為客座教授,主教傣族民族舞蹈及西部民族舞蹈經典。她還是上海戲劇學院的客座教授及民族民間舞教學的特聘專家。
中央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原院長兼舞蹈系主任、教授馬躍說:“馬文靜等專家的教學對提高藝術院校學生的民族民間舞蹈水平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北京乃至全國的民族民間舞蹈教材建設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06年,受北京舞蹈學院民間舞系主任趙鐵春邀請,馬文靜在北京舞蹈學院教學一年,同時為中國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專家教授傣族民間舞課。后來,這批教材出版成圖書,并制作成光碟向全國出版發行。
馬文靜的傣族舞,是植根于傣族人民的豐富生活,建立在傣族人民自然、感性的基礎之上的藝術。馬躍說:“她充滿激情的教學風格,不僅使年輕一代學到了風格純正的傣族民間舞,更使學生們對傣族民間舞蹈的認識,從動作、動態和節奏性層面,提升到了對民族文化認知的高度。深入生活、考察民風民俗、認真研究少數民族獨特的情感心理和美學,是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的寶貴經驗。在這方面,馬文靜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書記、碩士生導師張麟說:“民族民間舞蹈納入學院派教學的發展,已經經過了半個多世紀。隨著時間的推移,學院派教學漸漸缺失了民間文化新鮮血液的補充。馬文靜的教學方式提醒我們,民族民間舞教學的藝術化、職業化,不能離開民間文化的血脈。民族民間舞教師的自身文化修養和生活積淀,決定著授課的質量。如今,學院派教學到了再深入到民間去汲取養分的時候了。馬文靜的傣族舞教學實踐效果,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