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國寶”活起來火起來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記載民族血脈的基因密碼;每一座博物館,都是一座守護中華文明的基因寶庫。中央電視臺推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
讓“國寶”活起來火起來
中國工程院院士、陜西歷史博物館設計者張錦秋講述文物的今生故事。 資料圖片
演員劉濤在演繹文物的前世故事。 資料圖片
每個博物館推薦3件文物,每件文物都擁有一位與之綁定的“明星國寶守護人”,他們將和其他守護人一起,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傾情講述“大國重器”的前世今生,解讀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
隨著九大博物館的大門一一推開,27件“國寶重器”的傳奇一一揭曉……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語言,中央電視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將文物承載的歷史記憶、人文精神和大國氣象生動解讀,以古人之規矩,承時代之生面,用時尚現代的方式激活深沉古老的歷史,“讓國寶活起來”。
《國家寶藏》這樣文物類電視節目的興起,也帶動了一場文化遺產熱潮。隨著人們對文物的持續關注、社會對文化遺產的日益重視,文化遺產保護正在形成合力。
全新創制“紀錄式綜藝”,讓“國寶”開口說話
想到《國家寶藏》能火,沒想到這么火!《國家寶藏》自12月播出后,引爆了電視、網絡和微信朋友圈,成為現象級文化綜藝節目。
節目制片人、總導演于蕾談到初衷時說:“一件件文物,歷經歲月的洗禮輾轉到我們面前,其實就像一個個歷經風雨的生命,有太多的故事和感受想和人們訴說。希望能擦去上面的蒙塵,讓更多人了解文物,親近文物。”
這檔名叫《國家寶藏》的節目,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由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等九大博物館每家推薦3件文物,節目展示后交由公眾甄選,最終每家選出一件;第二階段,舉辦一場以選出的9件文物為主題的文物特展。
節目的推進并非一帆風順,甚至可以用困難重重來形容。聯系博物館、確定明星、推敲文物故事,尋找文物的今生守護人……“但凡有一點退縮,或者有一點將就的念頭,可能就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了。”于蕾說。最終,節目以融合紀錄片、真人秀、綜藝等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于蕾創造了紀錄式綜藝的樣態。執行總導演湯浩說,希望做有社會價值、有引領性的節目,可以喚起人們對文物、對傳統文化的關注。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記載民族血脈的基因密碼;每一座博物館,都是一座守護中華文明的基因寶庫。然而,“博物館=旅游點”的偏見,還在人們當中廣泛存在。數據顯示,盡管我國文博資源豐富,但使用率卻不算高,觀眾平均每兩年才進1次博物館。而在歐美國家,觀眾平均每年要走進博物館3—5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指出:“博物館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藏品不斷匯聚、展覽不斷豐富。看一個博物館是不是真正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就看它的資源在多大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如何打開博物館里的“奇妙”,讓它真正“鮮活”起來、“親和”起來?《國家寶藏》正是借助電視綜藝這一傳播載體,進行探索和嘗試。文化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評價,《國家寶藏》真實、全面、立體地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不僅是對文物的展覽、文化的展現,更是喚起人們進入博物館的興趣,讓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博物館建立聯系。
探索文化節目新藍海,夯實“綜藝穩生態”
演員劉濤是第一個答應做守護人的明星,她坦言聽到“國家寶藏”這幾字就被感動了。劉濤說:“這樣一檔節目就像是打開了一扇門、打開你的興趣度,也打開了你對中華文明傳承的一種使命感。”參加過很多綜藝節目,也拍過許多影視作品,但以舞臺劇的形式為觀眾解讀歷史還是首次。到了現場,劉濤還是有點發怵,“故事呈現時間不長,本子跟一集電視劇一樣厚。”
與其他節目不同,《國家寶藏》對明星守護人的考驗是全方位的,對歷史的認知、對演技的拿捏。總編劇于新玲說,每一個文物故事,我們都要經過前期調研,然后寫出不同角度的故事,誰來主講、選哪段故事。確定明星守護人后,我們會發文物的背景資料、與文物相關的歷史人物,讓明星做足功課。一個劇本的敲定,至少要經過20稿。
最終,劉濤作為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婦好鸮尊的守護人,演活了“商代女戰神”婦好的前世故事。和劉濤一樣,李晨、雷佳音、段奕宏等明星,生動演繹了文物故事,讓更多人了解、愛上文物。
而與文物的前世故事相比,文物的今生故事也成為亮點。博物館志愿者、考古工作者、大學教師、博物館工作人員……都加入了文物今生故事的講述,讓文物更好地活在當下。于蕾說,盡管有明星參與,但我們節目最大的“明星”是文物。“不管是明星、素人、主創,我們都懷著敬畏心,那是對文物、對文化的由衷尊重。”
央視副總編朱彤說:“所有創作人員無不為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所折服,為每一件國寶記載的民族基因密碼而感嘆。所有的信息與感受,都將通過豐富多元的視聽手段、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傳達給每一位電視觀眾。讓精致的國寶與精心的創作疊加。”
在電視屏幕上,繼“詩詞熱”和“朗讀熱”之后,蜂擁而至的文化綜藝在文學細分領域的題材開發上出現了嚴重的雷同趨勢。與此同時,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浩若星辰的文化遺產為內容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又亟須當下在珍視與呵護中去繼承和挖掘。
隨著人們對文物的持續關注、社會對文化遺產的日益重視,一股文化遺產熱潮正在興起。《國家寶藏》這樣的文物類節目,也滿足了人們對文化遺產多維度期待。
節目總制片人、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呂逸濤說,從“詩詞”“朗讀”到“歷史文物”,央視綜藝正深入挖掘文博領域,探索文化節目新藍海,夯實“綜藝穩生態”。
所謂的綜藝穩生態,就是精益求精的電視匠人們致力于開掘節目深厚的人文意蘊和文化品格。于人民群眾中尋找源頭活水,和社會熱點相契合,與觀眾的情感相融合,做到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的大視角出發、大情懷展現。“以創新思維把握時代脈搏,融入觀眾喜聞樂見的內容,講中國故事、揚中國精神,傳中國文化。”呂逸濤說。
從文物中尋找文化自信,一場文化遺產熱正在興起
“我一直拿故宮當景點,但通過這次工作經歷,我才真正領略到故宮的魅力。”出生于1989年的導演畢波,是《國家寶藏》第一集的導演。拍攝故宮的經歷,注定要在他的人生經歷中留下不同尋常的一筆。他跟隨攝像拍攝《千里江山圖》,在卷長11.9米的畫前,看到了綿亙起伏的群山和煙波浩渺的江水,看到了18歲作者橫溢的才氣和滿滿的心力。他把對文物的理解和尊重,也通過鏡頭帶給了觀眾。
中國戲曲學院的學生王佳琦是一名“95后”,在節目播出后,她和身邊的同學都成為忠實粉絲,他們還在課堂上專題討論起這個節目。她說:“《國家寶藏》令人驚艷,每一件文物都請專家進行講解,重現當時的工藝,這一點就足夠吸引我!《國家寶藏》在無形中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僅爸爸媽媽喜歡看,就連我們也很期待一件件文物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
通過具有藝術觀賞性的設計來為觀眾“展出國寶”,解讀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歷史,讓觀眾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精神內核。《國家寶藏》讓那些珍藏于歷史長河的文物走到聚光燈下,走進最大眾化的“客廳文化”,成功吸引了觀眾尤其是年輕一代。
在中國年輕人聚集的視頻網站B站上,一些95后、00后的網友自發成立了答疑解惑小組,從歷史故事到博物館與博物院的區別,他們一一解答。文末不忘加上“中華氣節,精神永存”。
呂逸濤希望,“每一件文物都記載了中華文明、文化的基因,通過大眾傳媒的傳播,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文化、熱愛中國的文化、傳播中國的文化,從而更好地保護中國的文化。”
為此,九大博物館館長組成“國寶守護聯盟”,希望更多人走進博物館。伴隨節目的播出,一系列豐富有趣的主題互動在線上線下同時開展,在體驗和交互的潤物無聲中建立情感的鏈接和時代的共鳴,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去發現、去呵護、去激活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事實上,通過人們與文物的對話,觸摸到文物的溫度,感知到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民族性格,《國家寶藏》通過電視呈現的手段讓文物活起來,也讓更多人關注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中來。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說:“《國家寶藏》從一開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努力將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
“我們期待通過此次電視的國家隊和博物館國家隊的合作,能夠為全社會提供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貢獻。”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巡視員羅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