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網絡作家演繹黨史故事:嚴肅黨史,生動故事
“只見一片黑壓壓的小竹林堵住村口小道,隊員們順著一條條青石板鋪就的小路彎著身子輕快地沖進塢內,月光下隱隱約約地見到竹林中夾雜著幾座農戶的黃土屋,其中前方有一座被高墻圍著的大屋子,兀立左邊,這就是寶蓮塔。”這段話摘自12月19日“杭州黨史”微信公眾號刊載的《花塢劫獄》一文。這是“杭州黨史經典故事”開篇之作,講述了1949年初發生在杭州的重要革命事件。但是,不同于傳統的、嚴謹的史學文體,這篇故事是由網絡作家夜摩根據“花塢劫獄”戰斗親歷者徐炳華手稿,采用網絡小說的寫作方式適當加工而成。這一新穎的講述黨史的方式,引起了眾多年輕人的關注。
組織網絡作家書寫紅色經典,以黨史中的珍貴史料作為創作素材,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加入網絡小說元素,用最受當代年輕人追捧的表現形式,讓紅色經典在新時代綻放光彩,這是中共杭州市委黨史研究室與杭州市網絡作家協會共同組織“杭州黨史經典故事”撰寫活動的初衷。
據介紹,這樣的短篇作品已完成35篇,每篇5000至10000字,共計20萬字,從12月19日起陸續在“杭州黨史”微信公眾號上首發,隨后還將結集出版。故事選題由浙江的黨史專家選定,在主編夏烈、唐龍堯,副主編毛曉青、陳曼冬、駱小峰的策劃下,由夜摩(沈榮)、華表(褚玉柱)、陳效平、塵浮(陳禮龍)、楊衛華、秦原(周夢賚)、寒羽(俞冰)、寒武紀(劉筱悅)、宓小九(劉欣洋)、萬聿文、江沅等11位網絡作家參與創作。大家表示,將網絡文學與紅色文化結合,讓網絡作家參與紅色故事演繹,將嚴肅的黨史故事用生動的語言進行再創作,這不僅是形式創新,更重要的是在互聯網時代進一步加深全社會對中國共產黨的認知,對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堅定“四個自信”也極具意義。
創作過程中,黨史專家與網絡作家還舉辦了兩場談稿會,交流論證紅色經典故事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可讀性,完成了多篇優秀作品。比如,加入穿越元素、以現代人作為歷史事件的見證者和敘述者的《于子三事件二三事》,每一個細節都經過史料考證、高度還原歷史現場的《越王殿上論統戰》,深刻細膩描述出特殊環境下人物內心的糾結和斗爭的《黑夜中的等待》,情節緊張、極具可看性的《陸軍監獄十年斗爭》等。
活動后期,主辦方還將挑選3-5個重大選題作為素材,請網絡作家進行長篇小說創作,并嘗試組織創作浙江傳統文化故事。
為了深化活動成果,“紅色故事工作室”也在杭州市濱江區中國網絡作家村成立,專項對接網絡作家“杭州經典黨史故事”的進一步創作和已有優秀作品的全產業鏈開發。
相關鏈接